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政策”,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战略。这一导向为养老产业的科技化、智能化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面临养老资源尤其是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新兴的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技术,正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思路。

科技赋能,让养老服务更贴心

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在全国两会期间建议积极推动AI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鼓励研发陪伴式机器人等产品,以科技创新提升老年人的情绪价值。同时,全国政协委员张云泉也提议将养老机器人的发展纳入国家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的普及。

据观察,助洁、助行、助餐是目前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但康复类养老机器人虽发展迅速,在家庭和社区的应用尚待推进。此外,养老机器人涉及的核心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特别是如何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操作,以及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

三类机器人助力老年生活

当前市场上的养老机器人主要分为三类:护理型、康复型及陪伴型。其中,护理型机器人针对失能老人;康复型机器人适合半失能老人;陪伴型则满足有情感交流需求的老年人群。在我国,“9073”养老格局下(即约90%老年人居家养老,7%依靠社区支持,3%入住机构),发展家庭养老机器人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经验借鉴

中国

在中国,宇树机器人公司开发了一款名为“小宇”的多功能护理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能够帮助老人进行日常护理,如翻身、穿衣、喂食等,并具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功能,可以与老人进行简单的对话,提供情感支持。预计“小宇”将在未来几年内上市,初步定价约为5万元人民币。

日本

作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在养老机器人领域走在前列。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Shigeki Sugano团队开发的AIREC人形机器人,能够帮助老人翻身、穿衣、煮鸡蛋和折叠衣物。尽管这款机器人重达150公斤,但其精准的操作和多功能性使其备受关注。不过,高昂的成本和技术成熟度仍是其广泛应用前需克服的障碍。预计AIREC的初期价格不低于1000万日元(约合67000美元)。

美国

在美国,多家公司正在开发各种类型的养老机器人。例如,Intuition Robotics公司推出的ElliQ机器人,专注于陪伴和社交互动,帮助老年人保持活跃和参与感。另一家公司ZoraBots则开发了一款名为Zora的护理机器人,可以进行简单的医疗检查、提醒用药时间,并提供娱乐功能。这些机器人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预计ElliQ的价格约为1500美元,而Zora的价格约为2000美元。

特斯拉也在开发一款名为Optimus的人形机器人,旨在帮助人们完成各种任务,包括家庭护理。尽管Optimus目前还在研发阶段,但马斯克表示,未来的售价可能在2万美元左右。

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未来我们或许很快就能看到更多功能强大且人性化的“机器人护理员”走进千家万户,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不过,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不可忽视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平衡好创新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所在。各国的经验表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可以在保障伦理与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