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低空经济正加速崛起,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为核心,京津冀与成渝为支撑的多极发展格局。本文系统梳理区域发展现状、产业集群、协同趋势与未来展望,深度剖析各地差异化路径与创新实践,展现中国低空经济版图的全貌与前景。
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低空经济已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各大城市和区域竞相布局的战略高地。无人机、eVTOL、空天产业等新兴业态,正在重塑城市空间、产业结构与生活方式。本文以中国低空经济版图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分析区域协同、产业集群、创新驱动等关键要素,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力求为行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技术创新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核心城市及区域发展格局
1.1 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创新引擎
1.1.1 深圳:世界无人机之都的崛起
深圳无疑是中国低空经济的领跑者。作为“世界无人机之都”,深圳不仅拥有大疆、道通智能、美团无人机等全球知名企业,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2024年,深圳无人机总产值达到1070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占50%。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提出打造“世界低空经济第一城”。在政策创新、产业集群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深圳均处于全国前列。其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2500家,涵盖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全链条,产业链完备度世界领先。
1.1.2 广州:多元应用场景的探索者
广州作为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全国第二的城市,聚集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头部企业。广州积极推动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涵盖城市空中交通、物流配送、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多个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大,创新氛围浓厚,为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1.1.3 珠海:通用航空基础的坚实支撑
珠海依托深厚的通用航空产业基础,跻身全国低空经济十强城市。珠海航展等国际性平台,推动了低空经济与通航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区域影响力。
1.1.4 广东省整体:全国领先的产业实力
广东省低空经济发展指数全国第一,相关企业数量超过一万家。无论是产业实力、场景活力,还是发展潜力和保障能力,广东均为全国领先。省内形成了以深圳、广州、珠海为核心的“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格局,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1.2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与协同的典范
1.2.1 上海:eVTOL技术策源地
上海是中国eVTOL技术的策源地,聚集了全国约50%的eVTOL创新企业。拥有全国70%的民航体系专业人才,金山区华东无人机基地已引进近40家产业链企业。上海在低空经济创新能力、专利数量和产业集聚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大飞机+新能源汽车”双重产业优势。政策环境优越,创新生态活跃,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1.2.2 苏州:产业链集聚的典范
苏州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数量在350~480家之间(不同数据来源),涵盖新材料、无人机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通航飞行量位居江苏省第一,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苏州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
1.2.3 杭州:数智低空第一城
杭州以打造“数智低空第一城”为目标,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涵盖智慧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杭州在全场景商业化运营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推动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1.2.4 南京:科创策源地的崛起
南京作为长三角科创策源地,聚集了近300家低空经济链上企业。南京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表现突出,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1.2.5 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的建设者
合肥建设了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推动无人机物流常态化运营,入选首批eVTOL试点城市。合肥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1.2.6 江苏、浙江:黄金三角的协同效应
江苏、浙江两省在低空经济TOP50城市中占比领先,形成了“黄金三角”区域协同格局。两省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
1.3 京津冀与成渝地区:创新驱动与场景突破
1.3.1 北京:空天一体创新中心
北京作为全国空天一体创新中心,航天产业规模全国首位,低空经济专利总量全国第一。北京聚集了航天科技、中航工业、清华大学、北航等顶尖科研机构和院校,是全国低空经济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策源地。北京在低空经济创新能力、产业链完善、政策引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3.2 重庆:场景创新与新业态培育
重庆聚焦低空经济场景创新,举办首届低空飞行消费周,推动低空经济新业态发展。长安汽车投入200亿元发展飞行汽车,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重庆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成为西部地区低空经济新兴增长极。
1.3.3 成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成都被誉为“工业无人机第一城”,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都是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投入使用国内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也是全国首个气象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成都在低空经济创新能力、产业链完善、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表现突出,成为成渝地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
1.3.4 成渝地区:双城低空经济走廊
成渝地区正共建“双城低空经济走廊”,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两地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提升了区域低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1.4 区域发展格局一览表
二、区域协同与发展趋势
2.1 四大区域协同格局的形成
中国低空经济的区域协同格局日益清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区域通过跨区域协作,强化各自优势,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珠海为核心,形成“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格局,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创新链、应用链深度融合。
长三角区域通过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协同,打造低空经济“黄金三角”,实现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
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龙头,推动低空经济监管、政策、标准、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成渝地区通过共建“双城低空经济走廊”,实现产业链协同、场景创新、政策对接,推动西部低空经济崛起。
2.2 华东地区的强劲表现
华东地区在低空经济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低空经济TOP50城市中有26个来自华东,显示出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全国领先的区域协同格局。
2.3 区域协同的典型案例
2.3.1 广东“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模式
广东省通过深圳、广州、珠海三大核心城市的联动,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了低空经济多点开花、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成为推动区域协同的关键。
2.3.2 长三角“黄金三角”协同创新
长三角区域通过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协同,打造低空经济“黄金三角”,实现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区域内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动低空经济创新发展。
2.3.3 京津冀与成渝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龙头,推动低空经济监管、政策、标准、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成渝地区通过共建“双城低空经济走廊”,实现产业链协同、场景创新、政策对接,推动西部低空经济崛起。
2.4 区域协同的未来趋势
未来,区域协同将成为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大区域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推动低空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跨区域合作、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新型协同模式将不断涌现,助力中国低空经济迈向世界领先水平。
2.5 区域协同的技术与政策支撑
区域协同不仅体现在产业链和企业层面,更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的双轮驱动。各地政府积极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推动空域管理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拓展。例如,深圳率先发布低空经济专项法规,上海推动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北京主导低空经济标准制定,成都、重庆等地则在空域管理和场景创新方面持续突破。这些政策创新为区域协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技术层面,低空智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低空经济的跨区域协同提供了技术基础。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新型载具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区域间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共享技术资源、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提升了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三、各地发展特色与差异化路径
3.1 头部城市的产业集群与创新引领
3.1.1 深圳:全链条创新与全球化布局
深圳的低空经济发展以全链条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为核心。大疆等龙头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还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协同。深圳在政策创新、空域管理、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深度融合。深圳的经验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3.1.2 上海:技术策源与产业集聚
上海依托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产业集聚优势,成为eVTOL技术的策源地。上海在低空经济创新能力、专利数量、产业链完善等方面表现突出。通过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推动低空空域开放试点、打造城市空中交通枢纽,上海不断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边界。上海还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推动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智能交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3.1.3 北京:政策引领与标准制定
北京作为全国低空经济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策源地,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北京聚集了大量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推动低空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北京在低空经济专利数量、创新能力、产业链完善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通过制定和推广低空经济相关标准,北京为全国低空经济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1.4 广州、成都、重庆:多元化发展与场景创新
广州、成都、重庆等城市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注重多元化路径和场景创新。广州依托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企业,积极推动eVTOL、载人飞行、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业态。成都以工业无人机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低空经济与应急救援、物流配送、智慧城市等深度融合。重庆则聚焦飞行汽车、低空消费等新业态,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3.2 新兴城市的差异化突破
3.2.1 苏州:产业链集聚与智能制造
苏州通过集聚350~48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形成了涵盖新材料、无人机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苏州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融合,提升了产业集聚度和创新能力。苏州还注重应用场景拓展,推动低空经济在智慧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3.2.2 杭州:数智融合与场景创新
杭州以“数智低空第一城”为目标,推动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杭州在智慧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应用场景具有突出优势。通过打造全场景商业化运营模式,杭州不断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边界,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2.3 南京、合肥:科创驱动与枢纽建设
南京作为长三角科创策源地,聚集了近300家低空经济链上企业。南京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表现突出。合肥则建设了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推动无人机物流常态化运营,入选首批eVTOL试点城市。南京、合肥通过科创驱动和枢纽建设,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3.3 区域差异与多元发展路径
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多元化路径。东部沿海地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形成了以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南京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则通过场景创新、空域管理改革、产业链完善等方式,推动低空经济的崛起。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选择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3.4 产业链企业数量与创新能力对比
不同城市在产业链企业数量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苏州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在350~480家之间,显示出较高的产业集聚度。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各地在低空经济发展中侧重不同,有的注重技术创新,有的强调产业集聚,有的突出政策引领,有的专注场景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3.5 典型城市发展路径对比表
四、未来趋势与发展展望
4.1 技术创新驱动新一轮增长
未来,技术创新将继续驱动中国低空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新型载具的研发与应用,将不断拓展低空经济的边界。低空智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提升低空经济的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水平。各地将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低空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4.2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从物流配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低空旅游,到城市空中交通、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等,低空经济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随着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多元,服务能力和社会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4.3 区域协同与产业集群效应增强
区域协同和产业集群效应将进一步增强。各大区域将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跨区域合作、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新型协同模式将不断涌现,助力中国低空经济迈向世界领先水平。区域间的良性竞争与协同合作,将推动低空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
4.4 政策创新与空域管理改革加速
政策创新和空域管理改革将加速推进。各地政府将继续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低空空域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成为政策创新的重点方向。通过完善法规体系、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为低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5 产业链完善与生态体系构建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体系将加快构建。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核心产业将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涵盖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各地将加快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孵化基地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4.6 国际化布局与全球竞争力提升
中国低空经济的国际化布局将加快,全球竞争力将持续提升。以深圳、上海、北京等为代表的头部城市和企业,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中国低空经济有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4.7 未来趋势展望表
结论
中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已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为核心,京津冀和成渝为重要支撑的多极发展格局。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成都、重庆、苏州、南京、杭州、合肥、珠海等城市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劲的技术创新、领先的政策引领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协同、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成为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未来,随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应用拓展和国际化布局的不断推进,中国低空经济有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引领世界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 【省心锐评】
“低空经济是未来蓝海,区域协同与技术创新是关键。各地需找准定位,携手共绘中国低空经济新版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