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低空经济正加速崛起,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为核心,京津冀与成渝为支撑的多极发展格局。本文系统梳理区域发展现状、产业集群、协同趋势与未来展望,深度剖析各地差异化路径与创新实践,展现中国低空经济版图的全貌与前景。

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低空经济已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各大城市和区域竞相布局的战略高地。无人机、eVTOL、空天产业等新兴业态,正在重塑城市空间、产业结构与生活方式。本文以中国低空经济版图为切入点,系统梳理核心城市与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分析区域协同、产业集群、创新驱动等关键要素,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力求为行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技术创新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核心城市及区域发展格局

1.1 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创新引擎

1.1.1 深圳:世界无人机之都的崛起

深圳无疑是中国低空经济的领跑者。作为“世界无人机之都”,深圳不仅拥有大疆、道通智能、美团无人机等全球知名企业,还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2024年,深圳无人机总产值达到1070亿元,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占50%。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提出打造“世界低空经济第一城”。在政策创新、产业集群和应用场景拓展方面,深圳均处于全国前列。其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2500家,涵盖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全链条,产业链完备度世界领先。

1.1.2 广州:多元应用场景的探索者

广州作为低空经济企业数量全国第二的城市,聚集了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头部企业。广州积极推动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涵盖城市空中交通、物流配送、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多个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大,创新氛围浓厚,为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1.1.3 珠海:通用航空基础的坚实支撑

珠海依托深厚的通用航空产业基础,跻身全国低空经济十强城市。珠海航展等国际性平台,推动了低空经济与通航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区域影响力。

1.1.4 广东省整体:全国领先的产业实力

广东省低空经济发展指数全国第一,相关企业数量超过一万家。无论是产业实力、场景活力,还是发展潜力和保障能力,广东均为全国领先。省内形成了以深圳、广州、珠海为核心的“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格局,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1.2 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与协同的典范

1.2.1 上海:eVTOL技术策源地

上海是中国eVTOL技术的策源地,聚集了全国约50%的eVTOL创新企业。拥有全国70%的民航体系专业人才,金山区华东无人机基地已引进近40家产业链企业。上海在低空经济创新能力、专利数量和产业集聚方面表现突出,形成了“大飞机+新能源汽车”双重产业优势。政策环境优越,创新生态活跃,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1.2.2 苏州:产业链集聚的典范

苏州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数量在350~480家之间(不同数据来源),涵盖新材料、无人机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通航飞行量位居江苏省第一,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苏州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

1.2.3 杭州:数智低空第一城

杭州以打造“数智低空第一城”为目标,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涵盖智慧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杭州在全场景商业化运营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推动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1.2.4 南京:科创策源地的崛起

南京作为长三角科创策源地,聚集了近300家低空经济链上企业。南京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表现突出,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1.2.5 合肥:城市空中交通枢纽的建设者

合肥建设了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推动无人机物流常态化运营,入选首批eVTOL试点城市。合肥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1.2.6 江苏、浙江:黄金三角的协同效应

江苏、浙江两省在低空经济TOP50城市中占比领先,形成了“黄金三角”区域协同格局。两省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

1.3 京津冀与成渝地区:创新驱动与场景突破

1.3.1 北京:空天一体创新中心

北京作为全国空天一体创新中心,航天产业规模全国首位,低空经济专利总量全国第一。北京聚集了航天科技、中航工业、清华大学、北航等顶尖科研机构和院校,是全国低空经济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策源地。北京在低空经济创新能力、产业链完善、政策引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1.3.2 重庆:场景创新与新业态培育

重庆聚焦低空经济场景创新,举办首届低空飞行消费周,推动低空经济新业态发展。长安汽车投入200亿元发展飞行汽车,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深度融合。重庆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成为西部地区低空经济新兴增长极。

1.3.3 成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

成都被誉为“工业无人机第一城”,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成都是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投入使用国内首个阶梯式低空空域,也是全国首个气象赋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试点城市。成都在低空经济创新能力、产业链完善、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表现突出,成为成渝地区低空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

1.3.4 成渝地区:双城低空经济走廊

成渝地区正共建“双城低空经济走廊”,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两地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提升了区域低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1.4 区域发展格局一览表

区域

代表城市

产业特色与优势

重点企业/机构

发展亮点

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广州、珠海

无人机、eVTOL、通航产业链完备,政策创新,应用场景丰富

大疆、道通、亿航、小鹏汇天

产业链全球领先,法规创新

长三角

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

eVTOL策源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强,空中交通枢纽建设

金山无人机基地、合肥eVTOL试点

产业集聚,区域协同,创新驱动

京津冀

北京

空天一体,政策标准策源地,专利数量全国第一

航天科技、中航工业、北航

创新策源,标准引领

成渝

成都、重庆

工业无人机、飞行汽车、场景创新,空域管理改革

长安汽车、成都无人机企业

场景创新,空域管理,协同发展

二、区域协同与发展趋势

2.1 四大区域协同格局的形成

中国低空经济的区域协同格局日益清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区域通过跨区域协作,强化各自优势,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以深圳、广州、珠海为核心,形成“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格局,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链、创新链、应用链深度融合。

  • 长三角区域通过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协同,打造低空经济“黄金三角”,实现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

  • 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龙头,推动低空经济监管、政策、标准、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 成渝地区通过共建“双城低空经济走廊”,实现产业链协同、场景创新、政策对接,推动西部低空经济崛起。

2.2 华东地区的强劲表现

华东地区在低空经济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低空经济TOP50城市中有26个来自华东,显示出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全国领先的区域协同格局。

2.3 区域协同的典型案例

2.3.1 广东“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模式

广东省通过深圳、广州、珠海三大核心城市的联动,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形成了低空经济多点开花、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成为推动区域协同的关键。

2.3.2 长三角“黄金三角”协同创新

长三角区域通过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协同,打造低空经济“黄金三角”,实现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区域内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推动低空经济创新发展。

2.3.3 京津冀与成渝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区域以北京为龙头,推动低空经济监管、政策、标准、创新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成渝地区通过共建“双城低空经济走廊”,实现产业链协同、场景创新、政策对接,推动西部低空经济崛起。

2.4 区域协同的未来趋势

未来,区域协同将成为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大区域将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推动低空经济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跨区域合作、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新型协同模式将不断涌现,助力中国低空经济迈向世界领先水平。

2.5 区域协同的技术与政策支撑

区域协同不仅体现在产业链和企业层面,更离不开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的双轮驱动。各地政府积极出台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推动空域管理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场景拓展。例如,深圳率先发布低空经济专项法规,上海推动低空空域开放试点,北京主导低空经济标准制定,成都、重庆等地则在空域管理和场景创新方面持续突破。这些政策创新为区域协同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技术层面,低空智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低空经济的跨区域协同提供了技术基础。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新型载具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了低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区域间通过共建创新平台、共享技术资源、联合攻关关键技术,提升了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三、各地发展特色与差异化路径

3.1 头部城市的产业集群与创新引领

3.1.1 深圳:全链条创新与全球化布局

深圳的低空经济发展以全链条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为核心。大疆等龙头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拓展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还带动了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协同。深圳在政策创新、空域管理、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深度融合。深圳的经验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3.1.2 上海:技术策源与产业集聚

上海依托雄厚的科研基础和产业集聚优势,成为eVTOL技术的策源地。上海在低空经济创新能力、专利数量、产业链完善等方面表现突出。通过建设华东无人机基地、推动低空空域开放试点、打造城市空中交通枢纽,上海不断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边界。上海还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推动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智能交通等产业的协同发展。

3.1.3 北京:政策引领与标准制定

北京作为全国低空经济监管、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策源地,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北京聚集了大量科研机构、高校和龙头企业,推动低空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北京在低空经济专利数量、创新能力、产业链完善等方面均处于全国前列。通过制定和推广低空经济相关标准,北京为全国低空经济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1.4 广州、成都、重庆:多元化发展与场景创新

广州、成都、重庆等城市在低空经济发展中注重多元化路径和场景创新。广州依托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企业,积极推动eVTOL、载人飞行、城市空中交通等新兴业态。成都以工业无人机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低空经济与应急救援、物流配送、智慧城市等深度融合。重庆则聚焦飞行汽车、低空消费等新业态,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协同发展。

3.2 新兴城市的差异化突破

3.2.1 苏州:产业链集聚与智能制造

苏州通过集聚350~480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形成了涵盖新材料、无人机整机、零部件、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苏州积极推动低空经济与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融合,提升了产业集聚度和创新能力。苏州还注重应用场景拓展,推动低空经济在智慧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3.2.2 杭州:数智融合与场景创新

杭州以“数智低空第一城”为目标,推动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杭州在智慧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应用场景具有突出优势。通过打造全场景商业化运营模式,杭州不断拓展低空经济的应用边界,提升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2.3 南京、合肥:科创驱动与枢纽建设

南京作为长三角科创策源地,聚集了近300家低空经济链上企业。南京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表现突出。合肥则建设了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推动无人机物流常态化运营,入选首批eVTOL试点城市。南京、合肥通过科创驱动和枢纽建设,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3.3 区域差异与多元发展路径

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多元化路径。东部沿海地区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形成了以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南京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则通过场景创新、空域管理改革、产业链完善等方式,推动低空经济的崛起。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选择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3.4 产业链企业数量与创新能力对比

不同城市在产业链企业数量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苏州的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在350~480家之间,显示出较高的产业集聚度。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城市在创新能力、产业规模、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各地在低空经济发展中侧重不同,有的注重技术创新,有的强调产业集聚,有的突出政策引领,有的专注场景创新,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3.5 典型城市发展路径对比表

城市

发展路径

产业特色

代表企业/机构

创新亮点

深圳

全链条创新

无人机、eVTOL

大疆、道通、美团无人机

法规创新、全球化布局

上海

技术策源、产业集聚

eVTOL、空中交通

金山无人机基地

创新能力、专利数量领先

北京

政策引领、标准制定

空天一体、智联网

航天科技、中航工业、北航

标准制定、创新策源

广州

多元化发展

eVTOL、载人飞行

亿航智能、小鹏汇天

应用场景丰富、政策支持

成都

场景创新、产业链完善

工业无人机

成都无人机企业

空域管理改革、气象赋能

重庆

新业态培育

飞行汽车、低空消费

长安汽车

飞行汽车、消费场景创新

苏州

产业链集聚

新材料、无人机整机

苏州空天企业

智能制造、产业集聚

杭州

数智融合

智慧物流、低空旅游

杭州无人机企业

全场景商业化运营

南京

科创驱动

智能制造、无人机

南京低空企业

技术创新、产业链完善

合肥

枢纽建设

城市空中交通、物流

合肥eVTOL试点

空中交通枢纽、物流常态化

四、未来趋势与发展展望

4.1 技术创新驱动新一轮增长

未来,技术创新将继续驱动中国低空经济的新一轮增长。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新型载具的研发与应用,将不断拓展低空经济的边界。低空智联网、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提升低空经济的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水平。各地将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低空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4.2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展。从物流配送、城市管理、应急救援、低空旅游,到城市空中交通、智慧农业、环境监测等,低空经济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随着空域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多元,服务能力和社会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4.3 区域协同与产业集群效应增强

区域协同和产业集群效应将进一步增强。各大区域将通过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跨区域合作、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新型协同模式将不断涌现,助力中国低空经济迈向世界领先水平。区域间的良性竞争与协同合作,将推动低空经济整体实力的提升。

4.4 政策创新与空域管理改革加速

政策创新和空域管理改革将加速推进。各地政府将继续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低空空域开放、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成为政策创新的重点方向。通过完善法规体系、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为低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5 产业链完善与生态体系构建

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生态体系将加快构建。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等核心产业将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涵盖研发、制造、应用、服务等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各地将加快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孵化基地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4.6 国际化布局与全球竞争力提升

中国低空经济的国际化布局将加快,全球竞争力将持续提升。以深圳、上海、北京等为代表的头部城市和企业,将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中国低空经济有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4.7 未来趋势展望表

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

预期成效

技术创新驱动

无人机、eVTOL、飞行汽车、低空智联网、AI等技术融合

产业升级、智能化水平提升

应用场景拓展

物流、城市管理、应急、旅游、空中交通、农业、监测等多元场景

服务能力增强、社会价值提升

区域协同增强

政策协同、产业链对接、创新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

产业集群效应、整体实力提升

政策创新加速

空域管理改革、法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能力提升

政策环境优化、发展提速

产业链完善

研发、制造、应用、服务全链条协同,产业园区、创新平台建设

生态体系健全、竞争力增强

国际化布局

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全球分工、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增强

结论

中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已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为核心,京津冀和成渝为重要支撑的多极发展格局。深圳、广州、上海、北京、成都、重庆、苏州、南京、杭州、合肥、珠海等城市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劲的技术创新、领先的政策引领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走在全国前列。区域协同、产业集群和创新驱动成为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未来,随着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应用拓展和国际化布局的不断推进,中国低空经济有望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成为引领世界低空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 【省心锐评】

“低空经济是未来蓝海,区域协同与技术创新是关键。各地需找准定位,携手共绘中国低空经济新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