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三角低空经济以完整产业链、政策协同和多元应用场景为核心优势,正引领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梳理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市场地位、产业链协同、政策驱动、技术创新、与全国核心区域的比较优势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深度剖析,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为行业决策与实践提供参考。

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正深刻重塑全球航空航天产业格局。中国低空经济自2023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长三角地区,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的产业链和高度的区域协同,成为全国低空经济产业化的标杆。本文将以市场发展报告的视角,系统梳理长三角低空经济的现状、优势、短板及未来展望,并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核心区域进行多维度对比,深度挖掘其在全国低空经济版图中的独特价值与发展路径。

一、市场地位与产业规模

1.1 产业规模与全国地位

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之一,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25年,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33%,成为全国低空经济产业化的标杆区域。无人机产业是核心驱动力,占比超过60%。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全国低空经济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长三角贡献超三分之一,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1.2 产业集聚与发展动能

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快速崛起,得益于其强大的产业集聚能力。区域内聚集了大量航空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从研发、制造到应用、基建的全产业链闭环。上海、苏州、杭州、合肥等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各具特色,协同发展,推动区域整体竞争力持续提升。

1.3 市场需求与应用前景

长三角经济活跃、人口密集,城市群间通勤、物流、应急、文旅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需求旺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低空经济在城市通勤、物流配送、应急救援、文旅体验等领域的市场空间持续扩大,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产业链协同与区域分工

2.1 产业链闭环与协同优势

长三角具备全国最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形成了“研发-制造-应用-基建”四位一体的闭环体系。各省市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了错位发展、协同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

2.1.1 上海:创新高地与产业引擎

  • 聚焦研发设计与总装制造,集聚全国50%的eVTOL头部企业和70%的航空制造产业链。

  • 依托张江、临港等高新技术园区,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

  • 重点发展智能飞行器、航空电子、航空新材料等高端环节。

2.1.2 江苏:智能制造与基础设施领先

  • 依托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推动无人机在城市治理、医疗运输等领域应用。

  • 拥有31个通用机场,基础设施全国领先。

  • 苏州太仓等地建设无人机超级智能工厂,提升产业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2.1.3 浙江:应用创新与文旅融合

  • 以无人机产业为主,杭州、宁波等地加快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落地。

  • 推动“低空+文旅”融合,打造低空旅游、空中观光等新业态。

  • 美团等企业在杭州实现日均20万单无人机配送,物流创新成效显著。

2.1.4 安徽:枢纽建设与新模式探索

  • 合肥建成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推动低空经济与城市交通深度融合。

  • 芜湖打造400亿元级航空产业园,形成产业链闭环。

  • 积极探索低空旅游和城际飞行新模式,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2.2 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

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低空经济发展协同共建协议》,统一规划基础设施、航线资源与运行规则。G60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推动资源共享和航线互联互通,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区域协同机制的成熟,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政策驱动与区域协同

3.1 顶层设计与政策创新

长三角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驱动。三省一市通过顶层设计,推动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34个城市明确支持低空经济,10城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出台专项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

3.2 空域管理与制度突破

长三角是全国唯一实现跨省空域统筹的区域,政策协同有效突破了空域瓶颈,推动低空经济走廊建设。区域内空域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为低空航线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制度保障。

3.3 地方政策与创新实践

各地政府积极出台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地方政策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环境。

四、应用场景与创新实践

4.1 城市通勤与空中交通

2024年,长三角首条跨省低空载客航线试飞成功,标志着区域低空通勤进入实质性运营阶段。目前,长三角已开通超百条低空航线,形成“半小时空中通勤圈”,极大提升了城市群间的交通效率。

4.2 物流配送与即时服务

美团在杭州实现日均20万单无人机配送,南京江宁开发区物流航线运输时间成本降低50%。低空物流在提升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城市物流体系的重要补充。

4.3 应急救援与公共服务

南京无人机血液运输航线常态化运营,极大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无人机在灾害救援、医疗物资运输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展现出高效、灵活的独特优势。

4.4 文旅体验与新兴业态

上海—嵊泗低空旅游航线、崇明区直升机游览等项目,推动“低空+文旅”深度融合。低空旅游、空中观光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丰富了区域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了城市品牌影响力。

4.5 城市治理与智能巡查

南京无人机巡航覆盖长江沿线98公里,年节省资金1,500万元。无人机在城市治理、环境监测、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五、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5.1 AI与5G/6G融合

AI与5G/6G技术的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无人机的智能决策能力。例如,盐城TD550无人机实现AI火源识别,衢州“无人机+空地协同”平台提升灭火效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低空经济的安全、高效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5.2 新能源与动力系统突破

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合作研发高密度电池,推动eVTOL续航能力提升。新能源技术的突破,为低空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

5.3 新材料与制造工艺创新

高性能碳纤维、动力电池等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提升了低空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制造工艺的持续创新,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六、与其他核心区域的比较

6.1 与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对比

6.1.1 产业链与协同优势

长三角在产业链完整度、区域协同和政策支持机制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区域内形成了全产业链闭环,政策协同和资源整合能力强,跨省空域统筹全国领先。应用场景多元,城市通勤、物流、文旅等领域创新丰富。

6.1.2 商业化与国际化短板

相比之下,珠三角在消费级无人机制造和全球市场占有率上遥遥领先,大疆等企业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珠三角空域改革深度更大,广东2024年开放3,000米以下空域,商业化速度和国际化程度更高。长三角在国际化布局和全球龙头企业培育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6.1.3 特色互补

珠三角高端制造和区域协同弱于长三角,但在即时物流、载人飞行商业化等领域进展更快。长三角则在高端制造、产业链协同和政策创新方面表现突出。

6.2 与京津冀对比

6.2.1 市场与产业基础优势

长三角市场需求更旺盛,经济活跃,人口密集,应用场景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制造业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完善,通用机场数量远超京津冀。

6.2.2 政策与科研资源短板

京津冀享有更多国家级政策和资源倾斜,空域管理试点力度大。航空航天高端科研资源集中于京津冀,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强。京津冀在军民融合、公共安全和国防领域应用更具特色。

6.3 与成渝地区对比

6.3.1 经济体量与集聚效应

长三角经济体量与消费能力强,市场化运营条件更好。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企业协作和创新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全国领先。

6.3.2 政策创新与成本短板

成渝地区政策创新空间大,低空空域开放和政策创新力度高,部分领域先行先试。长三角土地、人工等成本高于成渝,部分制造环节向中西部转移。成渝在低空旅游资源开发和成本控制上更具优势。

6.4 区域比较表

区域

产业链完整度

空域开放

国际化程度

市场需求

政策创新

龙头企业

成本优势

长三角

★★★★★

★★★

★★★

★★★★★

★★★★

★★★

★★

粤港澳大湾区

★★★★

★★★★

★★★★★

★★★★

★★★★

★★★★★

★★★

京津冀

★★★★

★★★★

★★★

★★★

★★★★★

★★★★

★★★

成渝地区

★★★

★★★★

★★

★★★

★★★★★

★★

★★★★

6.5 区域协同与全国一体化趋势

长三角在区域协同和一体化机制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三省一市通过签署协同共建协议,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航线资源、运行规则的统一规划,形成了全国唯一实现跨省空域统筹的区域。G60低空经济协同创新联盟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区域内企业、科研机构、政府间的资源共享和创新协作。这种高效的区域协同机制,为低空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全国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树立了样板。

七、主要挑战与短板

7.1 空域管理与政策瓶颈

尽管长三角在空域管理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跨省空域统筹,但整体空域开放程度仍低于珠三角和成渝等区域。审批流程复杂,空域资源分配有限,成为制约低空经济进一步扩展的主要瓶颈。空域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审批流程的简化,亟需国家层面和区域协同的持续推动。

7.2 国际化与龙头企业培育

长三角低空经济企业规模普遍在百亿以下,缺乏如大疆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化布局相对滞后,制约了区域在全球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未来需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

7.3 产业协同与分工优化

区域内产业集群规模不均,部分城市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现象。产业协同与分工有待进一步优化,需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格局,提升整体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7.4 人才短缺与教育体系建设

无人机飞手、航空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缺口大,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航空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建设,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7.5 基础设施投入与运营模式创新

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需政府引导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运营模式创新不足,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和创新型运营机制,是破解基础设施瓶颈的有效路径。

八、发展机遇与权威建议

8.1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国家和地方政策持续加码,低空经济被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未来,随着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和适航认证体系的建立,低空经济有望迎来更大规模的市场开放。

8.2 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

AI、5G/6G、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推动低空经济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升级。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性能和安全性,也拓展了低空经济的应用边界,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8.3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跨境商旅、即时物流、应急救援、文旅体验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持续爆发。低空经济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8.4 权威建议

  •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低空空域管理平台,简化审批流程,释放空域资源,提升空域利用效率。

  • 优化区域分工:根据各省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产业分工,形成互补格局,提升区域协同效应。

  • 培育国际级龙头企业: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重点扶持本土企业上市,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

  • 强化人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航空职业教育体系,填补百万级飞手和工程师缺口,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 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多元应用场景落地,学习成渝在低空旅游开发经验,丰富产业生态。

  • 加强安全管控:建立低空安全监测体系,推广先进的低空安全管控技术,保障飞行安全和社会稳定。

  • 共建“低空走廊”标准:联合珠三角、成渝等区域,制定全国统一的适航认证体系和运营标准,推动全国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

九、未来展望

9.1 2025-2027年:低空经济走廊初步建成

预计到2027年,长三角低空经济走廊将初步建成,形成覆盖核心城市的低空航线网络。无人机产业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元,低空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eVTOL等新型航空器实现商业化试运营,推动城市通勤、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全面落地。

9.2 2028-2030年: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跃升

到2030年,长三角低空经济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元,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低空经济创新与应用的引领区。区域内将涌现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低空经济与城市治理、智慧交通、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9.3 2030年后:全球示范区与中国方案输出

2030年以后,长三角有望升级为全球低空经济示范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创新模式、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将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推动中国低空经济产业走向世界。

结论

长三角低空经济以完整的产业链、强大的政策协同和多元的应用场景为核心优势,正引领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核心区域相比,长三角在产业链完整性、市场需求、区域协同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在空域开放、国际化、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仍有短板。未来,随着政策创新、技术突破和区域协同的持续推进,长三角有望成为全球低空经济创新与应用的引领区,为中国乃至全球低空经济发展贡献“长三角智慧”。

📢💻 【省心锐评】

“长三角空有全产业链‘盾牌’,却缺空域改革‘矛尖’。若2025年网格化空域仍未落地,万亿规模恐成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