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技术路径,以成都为典型案例,详解政策创新、核心技术、场景应用、产业协同等多维度实践,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行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范式与技术参考。

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城市空间与产业格局。智慧城市的建设,亦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浪潮中不断进阶。两者的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也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成都,作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以其系统性、多层次的创新实践,为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本文将以成都为核心案例,全面梳理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的技术路径,深入剖析政策引领、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产业协同等关键环节,探讨其对未来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的深远影响。

一、政策引领:制度创新为融合发展奠基

1.1 政策驱动的顶层设计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有力引导。成都市率先出台“低空经济14条”等专项政策,明确支持区(市)县因地制宜推进低空应用场景建设,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政策不仅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智慧城市创新提供了政策抓手。

1.1.1 重点政策举措

  • 空域管理创新:成都获批西部首个3000米以下空域试点,开通多条低空航线,打破传统空域壁垒,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 产业链生态构建:政策推动形成覆盖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空域管理、数字化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 场景开放与多元参与: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参与低空经济创新,推动应用场景多元化落地。

1.2 制度创新的实践成效

成都的政策创新不仅体现在文件层面,更在实际操作中落地生根。通过政策引导,成都实现了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范式。

  • 空域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空域管理改革,实现低空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提升城市空间治理能力。

  •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政策推动下,成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产业链条日益完善。

  • 创新场景不断涌现:政策激励下,智慧文旅、智慧物流、政务服务等多元场景加速落地,推动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

二、核心技术路径:夯实融合发展的数字底座

2.1 “无人机+AI”城市治理模式

2.1.1 技术架构与应用流程

“无人机+AI”模式,是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的核心技术路径之一。成都通过大规模部署无人机与AI算法,实现城市空间的立体化、智能化管理。

2.1.2 应用成效

  • 高精度识别:AI算法对违法建设、建筑垃圾、流动摊贩等进行高精度识别,识别准确率可达95%以上。

  • 精细化管理:实现厘米级精度的城市治理网络,极大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 多场景协同:支持土地监管、摊贩热力图分析等多场景应用,推动城市治理智能化升级。

2.1.3 典型案例

  • 广州白云区在违建识别方面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成都则在土地监管、摊贩热力图分析等方面实现了突破,成为全国智慧城市治理的典范。

2.2 5G-A通感一体基站与低空通信网络

2.2.1 技术原理与网络架构

5G-A通感一体基站,融合通信、感知与算力,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低空通信网络。该网络具备高速率、低时延和高精度感知能力,能够实时感知、跟踪和调度低空飞行器,保障城市空域安全和高效运营。

技术要素

功能描述

应用价值

5G-A通信

高速率、低时延数据传输

支持无人机实时调度

感知融合

实时感知低空飞行器、障碍物等

提升空域安全性

边缘算力

本地化数据处理与决策

降低延迟、提升响应速度

AI目标识别

区分无人机、鸟类等空中目标

实现空域精细化管理

2.2.2 网络能力与应用场景

  • 高并发管控:支持每平方公里千架无人机并发管控,满足大规模无人机协同作业需求。

  • 空域安全保障:通过AI算法区分无人机、鸟类等目标,实现空域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空域安全水平。

  • 多场景适配: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多元场景,支撑智慧城市全域智能化运营。

2.3 社区级起降点与数字孪生智能调度系统

2.3.1 技术体系与运行机制

成都在社区级别布局无人机起降点,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城市三维数字底座。通过全自动化无人机平台和数字孪生系统,实现无人机远程调度、智能航线规划和噪音影响模拟。

  • 三维数字孪生:构建城市三维数字模型,实现无人机航线规划与实时监控。

  • 智能调度系统:支持多机协同作业,自动分配起降点与航线,提升运营效率。

  • 噪音影响模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无人机噪音影响,有效降低噪音投诉率63%,提升居民满意度。

2.3.2 多部门协同应用

该系统支持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协同应用,实现城市治理、应急响应、公共服务等多元场景的智能化升级。

三、场景创新:多元化应用驱动城市升级

3.1 智慧文旅与低空消费

3.1.1 创新场景与应用模式

成都“低空经济+智慧文旅”示范项目,以“熊猫飞的”观光航线、AR导航无人机集群表演等为代表,极大提升了游客体验和文旅消费热度。

  • 观光航线:开通“熊猫飞的”低空观光航线,游客可俯瞰城市美景,体验独特的空中之旅。

  • AR导航无人机表演:通过AR导航与无人机集群表演,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吸引大量游客。

  • 新业态融合:无人机表演、低空观光、跳伞等新业态成为城市文旅新名片,推动文旅产业升级。

3.1.2 应用成效与数据支撑

  • 成都低空文旅飞行架次同比增长18.1%。

  • 部分项目游客量提升120%以上,带动文旅消费持续增长。

3.2 智慧物流与应急服务

3.2.1 低空物流网络建设

成都开通低空物流航线,实现“分钟级”配送,社区无人机配送网覆盖1.5公里范围,极大缩短物流时效。

  • 物流专线:如双流机场至青白江铁路港的无人机货运专线,构建覆盖城乡的30分钟应急物资投送圈。

  • 成本优化:低空物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40%,提升物流效率与服务质量。

3.2.2 应急救援与公共服务

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医疗物资投送、环境监测等领域,提升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 应急救援:无人机快速响应突发事件,实现高效救援与物资投送。

  • 医疗配送:无人机实现医疗物资的快速配送,提升医疗服务覆盖面。

  • 环境监测:无人机实时监测城市环境,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3.3 政务服务与城市治理

3.3.1 低空政务服务专线

成都已开通低空政务服务专线,如文件传递效率提升70%,未来将扩展至20余项民生服务。

  • 政务专线布局:通过移动式与固定式无人机机场协同布局,形成覆盖全域的低空政务服务体系。

  • 多元化服务:低空政务服务涵盖文件传递、应急响应、公共安全等多元领域,提升城市治理效率与应急响应能力。

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4.1 全链条产业体系构建

成都已形成“研发+制造+运营+服务”全链条产业体系,聚集了1500余家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布局超100个eVTOL起降点,开通71条低空航线。

产业环节

主要内容

代表企业/机构

研发

无人机、eVTOL、AI算法等研发

高校、科研院所

制造

无人机整机、零部件制造

本地制造企业

运营

无人机运营、航线管理

运营服务公司

服务

物流、文旅、政务、应急等服务

多元服务企业

4.2 产业联盟与跨界合作

通过成立覆盖300家企业的产业联盟,推动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成都正在构建“1+3+N”产业孵化路径,促成低空经济与超高清感知、天地一体数据等领域的跨界合作。

  • 产业联盟: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

  • 跨界合作:如“智慧之眼”实验室共建项目,加速技术向产业价值转化,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深度融合。

4.3 创新孵化与人才培养

成都注重创新孵化与人才培养,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创业生态。

  • 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低空经济创新孵化基地,支持初创企业成长。

  • 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所需的高端人才。

五、未来展望:迈向全球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高地

5.1 深化空域管理改革

成都将继续深化空域管理改革,推动空域资源高效利用与智能化管理,为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提供坚实基础。

5.2 推动eVTOL商业化与多元场景落地

未来,成都将加快eVTOL商业化进程,推动低空政务服务、低空物流、智慧文旅等多元场景落地,打造全国乃至全球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

5.3 智能交通与物联网深度融合

随着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成都将实现城市空间的全域智能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迈向新高度。

结论

成都以政策创新为引领,依托“无人机+AI”、5G-A通感一体、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推动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在城市治理、文旅消费、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和产业模式。成都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低空经济与智慧城市的深度融合必将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治理与产业升级提供宝贵经验与参考。

📢💻 【省心锐评】

“成都模式证明,低空经济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智慧城市进化的必然选择——当城市学会向天空要效率,地面拥堵将不再是发展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