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4 日,稳定币初创企业 Bastion 宣布完成 1460 万美元融资的消息,在加密圈炸开了锅 —— 领投方是 Coinbase Ventures,参投名单里赫然出现索尼、三星,再加上 a16z Crypto 这样的老牌加密资本。​

更关键的背景是:2025 年 6 月美国《GENIUS 法案》落地,首次为稳定币划定联邦监管红线。这场融资不仅是对 Bastion 的认可,更像是传统资本与加密行业对 “合规稳定币时代” 的集体下注。​

一、融资背后:豪华阵容释放 3 个关键信号​

1. 加密资本 “二次押注”,合规成核心筹码​

Coinbase Ventures 的连续投资最具代表性:2023 年种子轮入局,如今再领投新一轮,显然看中 Bastion 的合规基因。要知道,《GENIUS 法案》要求发行方必须在美联储注册,储备资产 80% 以上是短期美债,还得每月披露审计报告,而 Bastion 早在法案落地前就完成了储备金架构搭建。​

2. 科技巨头跨界:盯上 “稳定币 + 场景” 蛋糕​

索尼、三星的参投绝非偶然。Bastion 的核心业务是 “白标稳定币服务”—— 企业不用自己搞定律师和代码,就能快速推出自有稳定币,还能直接接入 70 国的法币兑换渠道。这恰好契合三星的跨境供应链金融需求(通过区块链平台 Nexo 集成支付),以及索尼在游戏虚拟商品交易中的布局野心。​

3. 资金去向:瞄准合规、技术、生态三大战场​

尽管未披露具体分配,但结合行业趋势可清晰预判:​

  • 合规加码:适配《GENIUS 法案》的反洗钱(AML)流程,强化资产隔离机制;​

  • 技术迭代:升级 USDH 稳定币的智能合约安全性,提升跨链兼容性;​

  • 生态抢滩:通过补贴吸引 Hyperliquid 等 DeFi 平台将流动性从 USDC 迁移至 USDH。​

二、USDH 的破局之道:在 87% 垄断市场里找缝隙​

当前稳定币市场堪称 “双寡头天下”:USDT 市值占比 62%,USDC 占 25%,两者垄断 87% 的交易量。Bastion 的差异化打法很明确:​

1. 不跟巨头拼 C 端,专攻企业级服务​

USDT、USDC 主打零售市场,而 Bastion 推出 “白标解决方案”—— 比如帮传统企业定制 ACME Coin,收取技术服务费和交易分成。这招直击痛点:很多企业想接入区块链支付,却被监管和技术门槛拦住。​

2. 踩准监管红利,做 “纯支付型” 稳定币​

《GENIUS 法案》明令禁止稳定币支付利息,防止其异化为 “储蓄工具” 冲击银行体系。这让靠收益吸引用户的 USDe、USDY 陷入转型困境,而 Bastion 从一开始就将 USDH 定位为 “现金等价物”,储备由短期美债和现金构成,完美契合监管要求。​

3. 用流动性补贴建 “飞轮效应”​

Bastion 正在复制当年 USDC 的崛起路径:通过成本补贴吸引用户将 USDC 兑换为 USDH,同时推动新 DeFi 协议原生支持 USDH。目前已有 3 家头部 DEX 宣布接入,初期交易手续费减免力度达 50%。​

三、团队与监管:真正的 “护城河” 在这里​

Bastion 的核心竞争力,藏在团队履历里:​

  • 联合创始人 Nassim 和 Riyaz 曾是 Anchorage Digital 的创始工程师,参与过首个联邦特许加密银行的搭建;​

  • 两人还在 Meta 负责过 Novi 钱包的安全架构,后来在 a16z Crypto 主导合规项目落地。​

这种 “技术 + 合规” 的双重基因,让 Bastion 在应对监管时游刃有余。比如《GENIUS 法案》要求市值超 500 亿美元需提交年度审计,Bastion 提前建立了 “月度储备披露 + 季度第三方审计” 的双重机制,比监管要求更严格。​

四、挑战与展望:能成为 “稳定币第三极” 吗?​

摆在面前的两大难关:​

  1. 流动性瓶颈:USDT 在泰国 40% 的加密交易中流通,USDC 已打入日本市场,USDH 需要快速渗透亚洲场景;​

  1. 监管不确定性:法案细则尚未明确,比如美债持仓比例、智能合约审计频率等,可能增加运营成本。​

但机会同样清晰:​

  • 美元闭环红利:《GENIUS 法案》实质是将稳定币资金导向美债市场,预计未来 5 年将带来 1.2 万亿美元增量需求,合规玩家将优先受益;​

  • 亚洲市场窗口:三星的东南亚支付网络、索尼的娱乐生态,都是 USDH 落地的天然场景。​

【省心锐评】

Bastion 的融资案,本质是 “传统资本 + 加密技术” 对合规稳定币赛道的集体投票。在 USDT、USDC 垄断的市场里,它靠企业级服务找到了切口,用监管先发优势筑起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