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资产Token化(RWA)从券商研报里的“概念词”变成机构真金白银投入的试点项目,亚洲金融中心的较量终于告别了“隔空喊话”。
一边是新加坡,以Project Guardian扩容为号角,40家机构扎堆入场,把RWA试点从单一场景拉到全链条;另一边是香港,打出“立法+基建+生态”组合拳,死死攥住“连接内地与全球”的独家优势。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没有绝对的赢家,但藏着亚洲RWA未来的真正格局。
新加坡:40家机构扎堆,赌的是“全链条试错”?
新加坡的金融创新从来带着“精准试错”的基因,这次Project Guardian的扩容,直接把它的优势拉满——这也是传统银行、资管公司、加密服务商等40家机构集体下场的核心原因。
从“跨境支付”到“资产全周期”,场景直戳机构痛点
早期Project Guardian只盯着“跨境数字货币支付”这一小块试验田,而这次扩容直接覆盖了RWA的核心命脉。
星展银行联合加密机构搞起了“Token化债券发行与交易”,汇丰在测试“跨境基金份额Token化转让”,甚至连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的碎片化交易都被纳入试点。这些操作不是为了“炫技”,而是精准命中了传统金融的老毛病。
要知道,传统资产流转不仅效率低,结算时间动辄T+3,而且门槛高得吓人,100万美元的债券普通投资者根本碰不到。但Token化能把结算时间压缩到T+0,还能把大额资产拆成小份,100万美元的债券拆成1000份,中小投资者也能参与。这种“降本增效”的诱惑,没有机构能拒绝。
“先放后管”的魔力:吸引不敢碰加密的“边缘玩家”
新加坡没急于给RWA定死规矩,反而用“沙盒豁免”给机构吃了颗“试错定心丸”——参与机构可以暂时不遵守传统资产的部分披露要求,等模式跑通了再补全监管框架。
这种灵活度直接吸引了一批“边缘玩家”。比如东南亚的家族办公室,之前对加密资产避之不及,现在能通过沙盒安全试点Token化股权;一些中小型资管公司也敢下场尝试,毕竟试错成本大大降低。这种“弹性空间”,是香港暂时给不了的。
香港:不拼数量,拼“根基”和“中国牌”
面对新加坡的“攻势”,香港没有盲目跟风扩规模,而是把力气花在“筑根基”上。毕竟RWA的核心不是“技术多炫”,而是“资产端有多少真实需求”——这恰恰是香港的王牌。
立法先行:给机构“长期定心丸”而非“临时豁免”
今年初,香港直接修订了《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条例》(VASP),明明白白把RWA Token化纳入监管范畴:Token化证券要遵守和传统证券一样的披露要求,发行方必须持牌运营。
看似“严格”,实则让机构更安心。高盛香港今年3月果断试点“Token化离岸人民币债券”,就是因为监管边界清晰,不用担心后续政策“变脸”。对大型机构来说,“确定性”比“短期灵活”更重要——毕竟真金白银的投入,最怕的就是政策风险。
抓牢“内地资产”:新加坡复制不了的核心增量
香港的底气,从来不是和新加坡抢国际机构,而是“连接内地与全球”的独特定位。
比如香港金管局联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在测试“数字人民币在Token化资产结算中的应用”,目标很明确:把内地的优质资产——地方政府债、国企应收账款、优质基建项目等,通过香港Token化后推向全球。
这张“中国牌”是新加坡无法复制的。要知道,全球70%的离岸人民币资产都集中在香港,没有哪家机构想错过“中国资产Token化”的红利。对机构来说,新加坡的试点再热闹,最终还是要找“大资产”落地——而内地的10万亿美元级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才是真正的“肥肉”,这必须通过香港才能触达。
基建铺路:从“单点试点”到“生态互通”
香港没有孤立地做RWA,而是把它嵌入整个金融基建体系。正在推进的“数码港元”(e-HKD)试点,明确要和Token化资产打通——未来用数码港元买Token化债券,不用经过多轮兑换,效率直接拉满;同时香港交易所(HKEX)计划明年推出“RWA Token交易平台”,直接对接传统股票账户,散户也能通过券商购买Token化基金。
这种“基建互通”的布局,比单纯的沙盒试点更有长期价值。毕竟RWA要真正落地,靠的不是一两个试点项目,而是能支撑规模化交易的生态体系。
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定位分化”
现在业内总在争论“新加坡会取代香港吗?”,其实是陷入了“数量陷阱”——只看谁的沙盒机构多、试点场景全,却忽略了两者的核心差异。
新加坡想做的是“全球RWA的试验场”,靠灵活的沙盒吸引机构试错,探索更多创新模式;香港想做的是“中国资产Token化的枢纽”,靠稳固的根基承接大规模真实资产落地。两者的赛道根本不一样。
当然,双方都有挑战:新加坡的热闹背后,是本地优质资产不足的短板——它的债券市场规模只有香港的1/3,股票市场不足1/2,机构试点后终究要找“大资产”落地;香港的风险则在于,“严格监管”如果拿捏不好,可能变成“效率瓶颈”,比如有东南亚资管公司因申请材料要100多页转去新加坡,如何平衡“合规”与“效率”是关键。
【省心锐评】
无论是新加坡的“沙盒扩容”,还是香港的“政策筑底”,本质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RWA到底能为金融市场带来什么?是昙花一现的技术热点,还是能真正提升资产流转效率、降低融资成本的工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