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阿贡国家实验室的AI地球系统模型AERIS。该模型利用Swin Transformer和扩散模型,在Exa级超算上实现了长达90天的高精度大气预测,并在极端天气和季节性预报方面展现出突破性能力。
引言
地球大气,一个混沌而迷人的系统,其变幻莫测的特性长久以来都是科学界面临的终极挑战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依赖数值天气预报(NWP)来洞察风云变幻。这些基于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的复杂模型,在超级计算机上日夜不休地运转,将有效预报的时长从最初的三天,顽强地推进到了接近八天的水平。这无疑是人类智慧的伟大胜利。
但是,这条路也越走越窄。NWP模型的每一次精度提升,都伴随着计算成本的指数级增长。更重要的是,大气系统中总有一些过程,比如云的微物理过程和湍流,难以用简洁的方程完美描述。这些“未知”的变量,成为了传统预报精度难以逾越的瓶颈。
现在,一个新的玩家正悄然入场,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游戏规则。它就是人工智能。如果说NWP像一位严谨的物理学家,试图用第一性原理推演未来,那么AI则更像一位博闻强识的历史学家,通过研读海量历史数据,归纳出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规律。
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于2025年发布的AERIS系统,正是这一新范式的集大成者。它不再执着于求解繁复的物理方程,而是选择“学习”地球过去四十年的完整气象记录。凭借强大的AI架构和前所未有的计算规模,AERIS不仅在预报速度和精度上发起了冲击,更将稳定的预报时限一举推向了惊人的90天。这不仅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更可能是一个新纪元的开端,一个AI重塑地球未来预测方式的纪元。
🌀 一、AERIS的诞生·解构AI气象学家的“大脑”与“肌肉”
AERIS的全称是“AI for Earth System Predictability”,其目标直指地球系统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长时效预测。它的出现并非凭空想象,而是站在了深度学习和高性能计算两大技术浪潮的交汇点上。要理解AERIS如何工作,我们需要深入其核心,探究它的“大脑”构造与驱动其运转的强大“肌肉”。
1.1 数据驱动的哲学转变
传统NWP的核心思想是“模拟”。输入当前的大气状态,然后用物理定律作为规则,一步步计算出下一时刻的状态。这个过程逻辑严密,但有两个天然的弱点。第一,初始条件的微小误差会随着时间被指数级放大,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第二,物理模型本身就是对现实的简化,无法百分之百捕捉所有细节。
AERIS则选择了“学习”的路径。它假设大气系统的演化规律,无论多么复杂,都已经蕴含在过去几十年的观测数据之中。只要模型足够强大,数据足够丰富,AI就能自主发现这些规律,并用它们来预测未来。
这个转变的基石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数据宝库,它融合了全球无数卫星、雷达、地面站和探空气球的观测数据,生成了一套横跨40余年,空间分辨率高达0.25度(赤道附近约30公里)的全球大气状态网格数据。AERIS正是通过对这数PB的庞大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才获得了预测未来的能力。
1.2 Swin Transformer·像人一样“看”天气
要处理全球尺度的气象数据,AI模型必须具备强大的空间信息捕捉能力。研究团队为AERIS选择了Swin Transformer作为其核心架构。这个选择并非偶然,Swin Transformer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早已证明了它的强大。
它的工作原理很像人类观察一幅巨大画卷的方式。我们不会试图一次性看清所有细节,而是先聚焦于画面的某个局部,理解其中的内容,然后再移动视线,将不同局部的信息联系起来,最终形成对整幅画的理解。
Swin Transformer正是通过一种名为**“窗口化自注意力”(Windowed Self-Attention)**的机制来模拟这个过程。
窗口分割
模型首先将全球气象数据图(例如一张全球温度分布图)分割成一个个不重叠的小“窗口”。这些窗口的大小通常是30x30或60x60个像素点。在每个窗口内部,模型会计算所有像素点之间的关联性,这被称为“自注意力”。这就像AI在仔细观察地球表面的每一个小方格,分析其中的天气模式。移位窗口(Shifted Window)
如果只在固定窗口内计算,模型就无法捕捉跨越窗口边界的天气现象,比如一条横跨数个窗口的锋面系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win Transformer在下一层处理时,会将窗口进行整体位移。原本位于窗口边缘的像素点,现在跑到了新窗口的中心,得以和新的邻居们进行信息交互。通过这种常规窗口和移位窗口的交替使用,模型最终能够建立起全局的联系,理解从局部涡旋到全球环流的各种尺度现象。
这种设计带来了两个巨大的好处。首先,计算量被大大降低,因为注意力计算被限制在小窗口内,而不是在整个图像上进行。其次,它天然地适合并行处理,为在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大规模训练铺平了道路。
1.3 扩散模型·从混沌中生成秩序
如果说Swin Transformer是AERIS的骨架,那么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就是其灵魂。它赋予了AERIS一种独特的能力,即进行概率化预测。
传统AI模型通常给出一个确定的预测结果,告诉你“明天的温度是25摄氏度”。但现实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一个更负责任的预报应该告诉你“明天的温度有很大可能在23到27摄氏度之间”。扩散模型恰好能做到这一点。
它的训练过程非常有趣,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前向过程(加噪)
系统从一张真实的天气图(比如ERA5中的某一天气压图)开始,逐步、反复地向图中添加微小的随机噪声。经过成百上千步之后,原始的、结构清晰的天气图最终会变成一幅完全随机、毫无规律的噪声图,就像电视雪花屏一样。这个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已知的,可控的。反向过程(去噪)
这是训练的核心。AI模型需要学习的是一个“逆向工程”。它接收一张纯噪声图,然后尝试一步步地将噪声去除,最终还原出一张真实、物理上合理的天气图。这个过程就像一位雕塑家,从一块璞玉开始,逐步凿去多余的部分,最终呈现出精美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个“去噪”过程,AERIS不仅学会了真实天气图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模式和结构,还学会了如何在给定当前天气状态的条件下,生成未来的天气状态。在预测时,模型可以从不同的随机噪声出发,生成多个可能的天气演变路径,形成一个集合预报(Ensemble Forecast)。这个集合的离散程度,就直观地反映了预报的不确定性。
1.4 SWiPe并行策略·驾驭Exa级超算的“肌肉”
训练一个拥有数百亿甚至上千亿参数的扩散模型,其计算需求是天文数字。即便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超级计算机,也需要极高效的并行计算策略才能胜任。阿贡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为此专门设计了SWiPe(Sequence-Window Parallelism)并行策略。
这是一种专为Swin Transformer架构量身定制的创新方法。它巧妙地将四种不同的并行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组合拳。
通过这四种并行策略的协同,AERIS得以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的Aurora超级计算机上,动用多达10,080个计算节点(总计超过12万个GPU)进行训练。最终,它实现了10.21 ExaFLOPS的持续计算性能,峰值性能更是达到了11.21 ExaFLOPS。这个数字意味着每秒可以进行超过一百亿亿次的浮点运算,相当于约1000万台高性能个人电脑同时工作的算力。
这种前所未有的计算规模,是AERIS能够处理全球高分辨率数据、训练千亿级参数模型、并最终实现90天稳定预测的根本保障。它不仅是算法的胜利,更是工程的奇迹。
🌪️ 二、能力的验证·从日常预报到极端事件的精准捕捉
一个气象模型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其预报的准确性来检验。AERIS在一系列严格的测试中,展示了其与当前最顶尖的AI模型和传统数值模式相抗衡甚至超越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它在处理极端天气和长期气候趋势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2.1 与业界标杆的正面交锋
研究团队将AERIS与两个重量级对手进行了全面对比。一个是谷歌DeepMind开发的GenCast,同样是基于扩散模型的AI预报系统。另一个是全球数值天气预报的黄金标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IFS集合预报系统。
评估指标主要有两个。
纬度加权均方根误差(RMSE)
这个指标衡量预报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差距。数值越低,代表预报越准。连续排名概率评分(CRPS)
这个指标专门用于评估概率预报(集合预报)的质量。它同时考虑了预报的准确性和不确定性范围的合理性。数值越低,预报质量越高。
测试结果显示,在中期天气预报(1-14天)的多个关键气象变量(如500hPa位势高度、850hPa温度)上,AERIS的表现与GenCast不相上下,在某些预报时效上甚至略有优势。与IFS相比,AI模型在短期预报(1-5天)上已经非常接近,而在更长的预报时效上,AI模型的误差增长速度有时会更慢。
但AERIS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其长期稳定性。许多AI天气模型在迭代超过两周后,其预报结果会开始出现物理上的不合理性,能量发散,最终导致模型崩溃。而AERIS得益于其稳健的架构和训练方法,能够稳定地进行自回归预测,将预报时限延伸至整整90天。这在AI气象领域是前所未有的,标志着AI模型开始具备进行次季节到季节尺度(S2S)预测的潜力。
2.2 极端天气事件的“吹哨人”
平均误差的降低固然重要,但一个预报系统真正的价值,更体现在对高影响的极端天气事件的预警能力上。AERIS在这方面交出了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答卷。
2.2.1 复盘2020年飓风“劳拉”
飓风“劳拉”是2020年大西洋飓风季中最具破坏性的风暴之一。它以4级飓风的强度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登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AERIS的模拟回溯实验显示,系统展现了惊人的预报能力。
提前7天,AERIS的集合预报成员就已经普遍预测到将在墨西哥湾生成一个强烈的热带气旋,并指示其大致向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移动。
提前5天,预报的路径已经相当收敛,准确地指向了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克萨斯州交界处,与最终的登陆点非常接近。
更关键的是,AERIS准确地捕捉到了“劳拉”在墨西哥湾暖流上空发生的**快速增强(Rapid Intensification)**过程。这是一个传统数值模式经常出错的难题。AERIS的预报显示,飓风中心气压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风速随之飙升,这与实际观测高度吻合。
这种提前一周的精准预警,对于组织大规模人员疏散、加固基础设施、调动应急资源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2.2.2 预见2020年欧洲热浪
2020年8月,一场罕见的热浪席卷西欧,英国等地经历了创纪录的高温天气,对公共健康、农业和能源供应造成了严重冲击。
AERIS同样成功地预见了这次事件。在热浪来临前大约一周,模型的预报结果中就清晰地显示出一个强大的高压脊将盘踞在西欧上空,导致气温持续异常偏高。其预测的850hPa(约1500米高空)温度距平(与常年平均值的偏差)分布和演变,与事后分析的实际情况几乎如出一辙。这种提前预警能力,可以让公共卫生部门提前发布高温健康警告,能源公司可以更好地规划电网负荷,水务部门可以实施节水措施。
2.3 叩开季节性预报的大门
AERIS最令人兴奋的突破,在于它在季节性预报方面的潜力。季节性预报,比如预测未来一个季度是偏冷还是偏暖,是比天气预报难度高得多的科学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更缓慢、更复杂的相互作用。
2.3.1 洞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ENSO是地球上最强的年际气候信号,它通过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变化,深刻影响着全球的天气模式。准确预测ENSO的演变,是季节性预报的核心。
研究团队使用Nino 3.4指数(衡量ENSO状态的关键指标)来检验AERIS的能力。结果显示,AERIS能够相当准确地预测该指数未来90天的变化趋势。它不仅能捕捉到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谓的**“春季预报障碍”**,即春季时ENSO预测的不确定性会显著增大。这表明AERIS正在学习并理解驱动ENSO循环的一些关键物理过程。
2.3.2 追踪热带波动
热带地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发动机”。热带大气中的各种波动,如开尔文波和马登-朱利安振荡(MJO),是驱动季风爆发、热带气旋生成和全球天气异常的关键角色。
通过绘制霍夫默勒图(Hovmoller diagram),一种展示物理量如何随经度和时间传播的图表,研究团队分析了AERIS对这些热带波动的模拟能力。结果发现,AERIS能够准确地模拟这些波动在热带地区自西向东或自东向西的传播特征,其预报技巧至少可以保持3周。在长达90天的预报中,虽然具体细节会失真,但模型依然能生成出统计特征上与现实非常相似的波动活动。
这证明了AERIS不仅仅是在“记住”天气模式,它正在学习大气内部的动力学和遥相关机制。这为实现可靠的月度和季度气候预测,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 三、价值的延伸·从灾害预警到社会韧性的全面赋能
AERIS所代表的技术突破,其意义远不止于气象学界的一场革命。它所带来的高精度、长时效、快速响应的预测能力,正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在社会各个层面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资源管理效率的大门。当我们可以更早、更准地预知未来时,整个社会的运行逻辑都可能因此而改变。
3.1 重新定义灾害应急响应
传统的灾害应急响应模式,往往是在灾害临近甚至发生后才启动,是一种被动式的应对。AERIS的出现,让前瞻性、协同化的应急管理成为可能。
想象一下,当AERIS提前7天就高概率地预测到一场强飓风的路径和强度时,一个智能化的应急响应系统可以被激活。
政府决策层
可以基于AERIS提供的多情景预测(集合预报),评估不同登陆点和强度下的潜在风险,从而更科学地划定疏散区域,提前宣布紧急状态,并向联邦或上级部门请求资源支持。社区与公众
通过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公众可以接收到清晰、直观的风险预警和疏散指令。预警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可能有大雨”,而是包含具体时间、影响范围和建议行动的个性化通知。企业与供应链
港口可以提前安排船只离港避险,物流公司可以重新规划运输路线,超市可以提前储备饮用水和食品,建筑工地可以加固脚手架和塔吊。整个经济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
这种基于AI预测的智能化预警系统,能够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实时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调度,将应急响应从“救火”转变为“防火”,从而显著减轻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2 赋能关键经济领域
除了灾害防御,AERIS的长时效预测能力在农业、能源等关键经济领域同样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3.2.1 精准农业的“导航员”
农业生产本质上是一场与天气的博弈。季节性预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
种植决策
AERIS提供的未来90天温度和降水趋势预测,可以帮助农民决定何时播种、选择何种耐旱或耐涝的作物品种。例如,如果预测未来一季将持续干旱,农民可以选择种植需水量更少的作物,或者提前规划灌溉方案。灌溉管理
准确的降雨预报可以帮助实现智能灌溉,避免在即将有降雨时进行灌溉,从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病虫害防治
许多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特定的温湿度条件密切相关。长时效预报可以提前预警病虫害高发风险,指导农民进行预防性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
3.2.2 能源行业的“稳定器”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电网的稳定性面临着新的挑战。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量具有天然的波动性,高度依赖天气状况。
可再生能源发电预测
AERIS可以提供未来数周乃至数月的风速和太阳辐射趋势预测,帮助电力公司更准确地预估风电场和光伏电站的发电量。电网调度与储能
基于这些预测,电网运营商可以提前规划火电、水电等传统电源的启停,优化储能设施(如抽水蓄能、电池储能)的充放电策略,确保在可再生能源出力不足时,电网依然能够安全稳定运行。能源交易
在电力市场中,准确的长期天气预报是进行能源期货交易和风险对冲的关键信息,有助于稳定能源价格,降低整个社会的用能成本。
3.3 科学化风险管理的新工具
在金融和保险行业,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是其核心业务。AERIS的概率化预测能力,为这两个行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工具。
保险公司在为自然灾害(如飓风、洪水)相关的保单定价时,需要评估未来发生极端事件的概率。传统方法多依赖于历史灾害统计,但这种方法无法反映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趋势。
AERIS通过其扩散模型,可以生成数千甚至数万个未来天气演变的可能情景。通过分析这些情景,保险公司可以得到一个更动态、更符合当前气候背景的风险概率分布。这不仅能让保单定价更加科学,还能帮助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更有效地管理其风险敞口,避免在一次巨灾中蒙受颠覆性的损失。
⚖️ 四、优势与枷锁·AERIS面临的现实挑战
AERIS描绘的未来图景无疑是激动人心的,但从一个成功的科研项目走向一个可靠的业务化系统,其间依然横亘着诸多挑战。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优势,同时也要正视其固有的“枷锁”。
4.1 难以忽视的显著优势
AERIS及其同类的AI气象模型,相比传统数值模式,展现出了几个颠覆性的优势。
4.2 束缚其飞翔的四大挑战
尽管优势明显,但AERIS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必须解开几个关键的束缚。
高昂的“学费”
AERIS的训练成本极其高昂。训练一个800亿参数的模型,需要在Aurora这样的顶级超算上运行约一周,消耗约150万个节点小时的计算资源。这不仅是巨大的算力消耗,也意味着惊人的能源消耗。如此高昂的“学费”,使得模型的迭代和优化变得非常困难,也限制了这项技术被更广泛的研究机构和商业公司所采纳。对“历史”的过度依赖
AERIS是纯粹的数据驱动模型,它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ERA5这40年的历史数据。这意味着它有几个潜在的弱点。历史样本稀缺。对于那些几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的极端事件,历史数据中可能只有一个或几个样本,甚至没有。AI很难从如此稀疏的样本中学到可靠的规律。
数据质量鸿沟。ERA5数据在北美、欧洲等观测站点密集的地区质量很高,但在广阔的海洋、极地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数据质量相对较差。这可能导致模型在这些地区的预报能力打折扣。
无法预测“未知”。如果未来出现一种在过去40年从未有过的全新天气模式(例如在气候变化背景下),AERIS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它从未“见过”这样的情况。
“黑箱”带来的信任危机
AI模型,特别是像AERIS这样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其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被称为“黑箱”问题。我们知道它给出了一个预报结果,但很难解释它为什么会这么做。这在实际应用中会带来信任问题。物理一致性。AERIS偶尔可能会生成一些在物理上不合理的预报结果,比如违反能量守恒或质量守恒定律。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明显,但在关键决策中,一个微小的物理不一致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可解释性。当预报出现重大失误时,传统NWP模型可以追溯到是哪个物理参数化方案或初始场出了问题。而对于AI模型,归因则变得异常困难。这不利于模型的持续改进和用户信任的建立。
从“实验室”到“业务化”的鸿沟
一个科研模型要转变为一个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业务化预报系统,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工程难题。实时数据同化。业务系统需要能快速地将最新的全球观测数据融合进模型,生成预报的初始场。AERIS目前还缺乏成熟的实时数据同化模块。
概率校准。研究表明,当前的AERIS系统在中期预报中表现出“过度自信”的倾向,即其集合预报的离散度偏小,未能完全反映真实的不确定性。这需要通过改进初始条件扰动方法等技术来解决。
🔭 五、未来的图景·AI与物理携手走向融合
AERIS的成功,并非宣告了传统数值预报的终结,而是开启了一个AI与物理模型深度融合、优势互补的新时代。行业内的共识日益清晰,单一的技术路径难以应对未来的所有挑战,协同进化才是主流方向。
5.1 全球AI气象模型的竞逐
AERIS并非孤例。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涌现出一批优秀的AI气象大模型,它们从不同技术路径出发,共同推动着这一领域的快速发展。
华为“盘古气象”。采用3D-Transformer架构,在中期预报速度和精度上取得了显著突破,是首批在部分指标上公开宣称超越IFS的AI模型之一。
英伟达FourCastNet。基于傅里叶神经算子(FNO),在处理全球高分辨率数据方面展现了高效率。
谷歌DeepMind GraphCast。采用图神经网络(GNN)架构,将地球表面建模为一个巨大的图,在预报精度和速度上同样表现出色。
这些模型的百花齐放,证明了AI在气象领域的巨大潜力,也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技术竞争,加速了整个行业的进步。
5.2 走向“AI+数值预报”的混合模式
未来的气象预报系统,很可能是一个AI与NWP深度耦合的混合体。两者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同工作的伙伴。
这种混合模式可以有多种形式。
AI作为“加速器”。用AI模型替代NWP中最耗时的部分,比如辐射传输计算或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从而在不牺牲太多精度的情况下,大幅提升计算速度。
AI作为“修正器”。在NWP模型完成预报后,使用AI模型对其结果进行后处理,系统性地订正NWP模型存在的预报偏差。这已经是目前许多业务机构正在尝试的方法。
AI作为“快速响应者”。在突发事件(如地震引发海啸)或需要大量集合成员进行概率评估时,先用计算成本极低的AI模型快速生成大量预报情景,为后续更精确但更慢的NWP模型计算提供指导。
物理知识指导AI。在AI模型的训练过程中,引入物理守恒定律(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作为损失函数的一部分,即所谓的**“物理知识增强的神经网络”(PINN)**。这有助于避免AI产生物理上不合理的预测,解决“黑箱”问题。
5.3 技术演进的未来方向
为了让AERIS这样的模型走得更远,研究者们正在探索一系列前沿技术。
多源数据融合。将更高分辨率的卫星数据、无人机观测、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等融入训练过程,进一步提升模型对局地天气和微尺度现象的捕捉能力。
边缘智能与联邦学习。开发轻量化的AI模型,将其部署在气象站、手机等边缘设备上,实现本地化的实时预警。通过联邦学习,可以在不上传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利用各地数据协同训练模型,保护数据隐私。
因果推理与可解释性AI。引入因果推断技术,让模型不仅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从而增强预报的可解释性。结合三维可视化系统,让预报员能够直观地理解和干预模型的决策过程。
结论
AERIS系统的横空出世,是AI技术在科学计算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以无可辩驳的性能,证明了数据驱动方法在模拟复杂地球系统方面的巨大潜力。从将预报时效稳定推向90天,到精准捕捉飓风和热浪等极端事件,AERIS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飞跃,更为我们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构建更具韧性的社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通往未来的道路并非坦途。高昂的训练成本、对历史数据的依赖、以及“黑箱”模型带来的信任挑战,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但AERIS所指明的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AI与传统物理模型的深度融合。未来的气象预报,将不再是“模拟”与“学习”的二选一,而是两者的协同共舞。物理模型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和可解释性,AI模型则赋予系统前所未有的计算效率和模式识别能力。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这场技术革命的最终成果,将是更准确、更及时、更个性化的天气服务。无论是规划一次周末的郊游,还是应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我们都将拥有更强大的信息武器。AERIS的出现,让我们距离那个能够从容应对风云变幻的未来,又近了一步。
📢💻 【省心锐评】
AERIS不是要取代物理模型,而是用算力换取对复杂性的洞察。它证明了,当数据足够多,机器也能成为伟大的气象学家。融合才是未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