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空经济与文旅产业正深度融合,通过空中观光、无人机夜游、低空赛事等创新实践,重塑消费场景。科技赋能与文化创新共同驱动文旅体验从地面走向立体,开启产业升级新篇章。

引言

当“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一片全新的蓝海市场便在我们头顶之上徐徐展开。这片天空不再仅仅是飞鸟与云朵的领地,它正成为撬动文旅产业变革的“空中引擎”。过去,我们习惯于仰望天空,而现在,我们正迎来一个可以亲身体验天空的时代。从直升机划过城市天际线,到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静谧起降,再到无人机编队在夜空中绘出文化图腾,一场围绕“低空+文旅”的创新革命正在全国各地悄然上演。这场革命不仅改变了我们“看风景”的方式,更在深层次上推动着文旅消费的立体化、科技化与体验化升级。

一、🚁 空中观光新纪元,重塑文旅体验维度

传统的地面游览模式,无论视角多么变换,终究受限于二维平面。低空旅游的出现,则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限。它将飞行体验本身与壮丽的自然景观、繁华的城市风貌、厚重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感。这种“上帝视角”下的体验,正迅速从少数人的专属,走向更广阔的大众消费市场。

1.1 直升机与eVTOL,从“上帝视角”到智能接驳

1.1.1 传统空中游览的升级与普及

直升机作为低空观光的“先行者”,其商业模式已日趋成熟。各地正积极利用这一工具,打造独具特色的空中游览产品,让游客能够真正地“把风景看透”。

  • 城市地标游 上海的黄浦江畔,游客可以搭乘直升机,在百米高空欣赏“一江一岛”的都市魅力,感受陆家嘴摩天大楼群的雄伟。苏州则开辟了金鸡湖空中航线,将现代化的“东方之门”与古典园林的秀美尽收眼底。

  • 自然风光游 在浙江安吉,万亩竹海不再是静态的绿色画卷,乘坐直升机俯瞰,才能真切感受到“竹浪”翻涌的动态之美。安徽九华山、重庆巫山等地也相继开通了观光航线,让游客能以全新的角度欣赏春日山景与长江三峡的壮阔。

  • 海岛度假游 海南三亚是低空旅游发展的热土。在蜈支洲岛,直升机观光与跳伞等极限运动结合,形成了高客单价、强吸引力的产品矩阵。数据显示,三亚的跳伞与直升机观光项目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接待量同比增长超过20%,其客单价高达3999元至8699元,深受追求新奇体验的年轻与高端客群青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各地直升机观光项目的特色,我们整理了下表。

地区

核心景观

项目特色

目标客群

上海

黄浦江、陆家嘴

城市天际线观光、昼夜飞行

商务人士、都市游客

浙江安吉

万亩竹海

自然生态俯瞰、“空中看景+地面休闲”

家庭游客、自然爱好者

安徽九华山

佛教名山、春日山景

文化与自然结合、季节性观光

宗教文化游客、摄影爱好者

重庆巫山

长江三峡

壮丽峡谷风光、山水画卷体验

深度游游客、历史文化爱好者

海南三亚

蜈支洲岛、海景

海岛度假、极限运动结合

年轻群体、高端度假客

1.1.2 eVTOL,低空文旅的“绿色飞行器”

如果说直升机是低空旅游的现在,那么eVTOL则代表着未来。这种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凭借其环保、低噪音、高智能化的显著优势,正成为低空文旅领域备受瞩目的“新宠”。它不仅能提供观光体验,更有潜力重塑文旅交通的格局。

目前,全国多地已开始试点eVTOL的空中游览项目。

  • 浙江文成上海西岸合肥花世界沈阳浑河廊道以及青岛凤凰岛等地,游客已经可以体验到eVTOL带来的全新飞行感受。由于噪音极小,eVTOL在飞行时对景区环境的干扰被降至最低,这对于生态敏感型景区尤为重要。

  • 更具想象力的是其“点对点”接驳能力。一些头部企业正加速推进eVTOL在文旅场景的商业化落地,未来有望实现从机场、高铁站直接到景区门口的无缝衔接。规划中的四川成都—乐山“成渝低空文旅走廊”航线海南环岛公路eVTOL项目等,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这种智能化的交通升级,不仅能极大提升游客的出行效率与体验,还能有效降低长期运营成本,为开拓高端定制游市场提供了新的可能。

1.2 热气球与极限运动,拥抱年轻消费力

除了科技感十足的飞行器,一些传统的低空项目也在与文旅的结合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流量密码”。

  • 云南,滇池国际咖啡文化嘉年华上推出的“飞起来的咖啡厅”热气球项目,让游客在数百米高空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滇池美景。这种独特的跨界组合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爆,成为热门打卡项目。

  • 甘肃张掖,七彩丹霞的壮丽地貌为热气球飞行提供了绝佳的背景板。当地不仅将“直升机俯瞰+热气球系留飞行”打造成核心产品,还通过举办国际热气球节,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二次消费

  • 海南三亚则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跳伞、滑翔伞等极限运动发展得风生水起。这些项目精准抓住了当代年轻人追求刺激、乐于分享的消费心理,虽然价格不菲,但依然门庭若市。

二、🌃 无人机点亮夜空,科技赋能夜间经济

当夜幕降临,无人机编队以天空为幕布,以光影为画笔,为城市夜游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感与艺术感。无人机灯光秀正从过去的“节庆限定”活动,逐渐演变为许多城市的“常态化”夜间名片,成为提振消费的“空中流量引擎”。

2.1 从节庆限定到常态化展演

重庆是这一趋势的引领者。当地率先将无人机灯光秀升级为常态化展演,每周六及法定节假日,多达5000架无人机在两江四岸的夜空中,上演“山水人城”的宏大视觉史诗。这一举措的带动效应立竿见影。

  • 线上流量 数据显示,相关展演期间,“无人机表演”的线上搜索量增长了近50倍。

  • 线下消费 周边酒店和餐饮商家纷纷推出“观演套餐”,江景房、观景位一位难求,二次消费被显著拉动。据统计,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预计将达到1.91万亿元,“无人机+夜景”无疑是驱动这一庞大市场的新引擎。

2.2 文化IP与科技光影的深度交融

无人机灯光秀的魅力,远不止于技术本身。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它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各地都在探索如何用科技的语言,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从而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IP,有效破解项目同质化的难题。

城市

文化元素

创新形式

实现效果

湖南浏阳

烟花(非遗)

“烟花+无人机”天地互动

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的“王炸”组合,在社交媒体上强势“破圈”。

山东济南

趵突泉、李清照诗词

2000架无人机动态呈现

将静态的文化符号转化为流动的空中光影诗篇,实现“数字解码泉城”。

香港

天后诞等非遗节庆

维多利亚港主题光影秀

为国际都市注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引全球游客。

苏州(构想)

昆曲艺术

无人机+3D全息投影

打造“空中昆曲”,让水袖舞动于夜空,实现非遗的创新表达。

杭州(构想)

西湖、古诗词

“西湖空中诗路”+AR眼镜

游客佩戴AR设备,在空中欣赏动态呈现的古诗词,实现沉浸式文化体验。

这些实践表明,当无人机不再是单纯的光点,而是承载了文化记忆与情感的符号时,其所能创造的价值与吸引力将呈指数级增长。这种**“科技为表,文化为里”**的模式,是提升夜游项目吸引力和复购率的关键所在。

三、🏆 低空赛事与航空运动,构建“体育+文旅”新范式

低空赛事和航空节庆活动,因其高观赏性、强参与感和广覆盖面,正成为聚集人气、塑造城市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体育+旅游”的融合模式,有效延展了产业链条。

3.1 综合性航空盛会,引爆区域流量

河北衡水的实践颇具代表性。当地成功举办了首届京津冀低空飞行器展交会,并同期配套了航空音乐嘉年华和全国低空无人飞行大奖赛。

  • 活动聚合效应 这一系列活动吸引了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和客商,实现了人气与商机的双丰收。

  • 沉浸式体验 活动期间的夜航灯光秀,让飞行器在夜空中进行特技表演,为观众营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航空文化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活动的吸引力。

3.2 品牌赛事与研学体验,延伸产业链条

除了大型展会,品牌化的体育赛事和面向青少年的研学体验,也在丰富着“低空+文旅”的内涵。

  • 赛事联动江苏镇江,“苏超”足球联赛期间,当地政府精心组织了滑翔伞飞行表演和千架无人机秀。这种“体育赛事+低空表演”的组合,用震撼的视觉盛宴点燃了赛场内外的热情。

  • 研学基地 南京镇江等地正积极建设航空研学基地,推出滑翔伞、热气球、跳伞等体验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满足了家庭游客和青少年的需求,也为培养未来的航空人才埋下了种子。

  • 政策支持 四川安徽等省份明确表示,支持举办大型航空体育赛事和无人飞行器等赛事活动,旨在通过“体育+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 消费升级与产业协同,释放市场新动能

“低空+文旅”的创新实践,其意义不仅在于创造了新的旅游产品,更在于它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有效激活了“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消费,推动了整个文旅产业的结构性升级。

4.1 消费分层,高端与大众市场并行

低空旅游市场展现出清晰的消费分层特征,正由过去的“小众体验”稳步向“大众消费”转变。

  • 高端市场 以三亚的跳伞、苏州的园林空中游览为代表的高端项目,精准吸引了高净值人群和追求极致体验的消费者,他们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和社交分享意愿。

  • 大众市场 与此同时,热气球体验、无人机飞行体验、航空主题嘉年华等项目,价格相对亲民,更适合亲子、家庭及年轻群体,市场覆盖面更广。

这种高端与大众化并行的市场格局,使得低空文旅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具备了更强的市场韧性和发展潜力。

4.2 激活二次消费,点燃夜经济引擎

无人机灯光秀、夜航体验等夜间项目,极大地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直接带动了餐饮、住宿、文创产品销售等二次消费的增长。正如前文重庆的案例所示,一场精彩的无人机表演,足以盘活一个区域的夜间经济。政府的引导和补贴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重庆曾发放3000万元低空飞行消费券,成功拉动了超过5亿元的相关消费,杠杆效应十分显著。

4.3 智慧景区与辅助应用,提升运营效率

低空经济对文旅的赋能,还体现在景区管理的智能化和效率提升上。在安徽黄山浙江丽水等地,无人机已经不再仅仅是表演工具。

  • 物资运输 对于地形复杂的山区,无人机可以高效地进行景区物资运输和垃圾清运。

  • 安全巡检 搭载热成像设备的无人机可以进行夜间巡逻和搜救,大幅提升了景区的安全保障能力。

  • 新模式探索 这些辅助应用也为“低空+研学”、“低空+康养”等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技术基础,进一步拓展了低空经济的产业边界。

五、🧭 挑战与前瞻,低空文旅的未来航路

尽管“低空+文旅”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但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发展道路上依然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更大的机遇。

5.1 破局同质化,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

当前,部分地区的低空文旅项目存在“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倾向,简单的直升机观光或无人机表演模式容易被复制,导致游客审美疲劳。破解之道在于深挖地域文化,并以创新的科技形态进行表达

  • 文化深度 必须摆脱对通用模板的依赖,将本地独有的历史典故、非遗技艺、自然传说融入产品设计中。

  • 科技创新 AR/VR、全息投影、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关键。杭州“西湖空中诗路”的构想,就是通过AR技术让游客在空中“看见”诗词,这种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是无法被轻易复制的。

5.2 安全监管与人才体系,筑牢发展基石

天空的开放,意味着责任的加重。飞行安全、空域管理是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这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努力,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提升运营标准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专业的飞行员、机务维修人员、空域管理员等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支撑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5.3 场景拓展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低空经济将向更多元的场景拓展。它将不再局限于文旅,而是与科技、教育、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 “低空+研学” 可以让学生在空中学习地理地貌、城市规划。

  • “低空+康养” 可以为高端康养客户提供便捷的交通和独特的疗愈体验。

  • “低空+物流” 在景区内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这种跨界融合将催生出更多新业态,形成一个更加立体和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结论

低空经济与文旅产业的交汇,不是一次简单的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化学反应。它通过直升机观光、eVTOL旅游、无人机灯光秀、低空赛事等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正在系统性地重塑我们的旅游体验和消费场景。科技的翅膀赋予了文旅飞翔的能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则是其翱翔的灵魂。在政策的东风与市场的需求共同驱动下,低空文旅正加速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单一观光走向沉浸互动与多元融合。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法规日趋完善、市场愈发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低空文旅将成为中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全新增长极。它正在为我们的“诗与远方”,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壮丽的立体画卷。

📢💻 【省心锐评】

天空不再是极限,而是新的消费场。飞起来不难,难的是飞出特色、飞出文化。技术是翅膀,文化是灵魂,二者兼备,方能高飞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