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5)》揭示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报告剖析了募投退三端承压、国资主导、硬科技聚焦等现状,并为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提出了壮大耐心资本、畅通退出渠道等发展路径。
引言
九月的上海,秋意渐浓,一场关于资本与创新的思辨正在上演。在以“新风投·新产业·新模式”为主题的2025(第二十五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一份重磅报告的发布,瞬间抓住了所有从业者的目光。这份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受民建中央委托编写的《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5)》,用详实的数据和冷静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的宏大画卷。
报告的核心论断直指人心,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告别了过去十年狂飙突进的“规模扩张”时代,开始步入一个更加考验内功与智慧的“质量提升”新阶段。 这不仅仅是行业周期的自然演进,更是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必然选择。这篇报告,不只是一份年度总结,更像是一份导航图,指引着行业的未来航向。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这份报告的字里行间,探寻中国风投转型之路的机遇、挑战与终极方向。
一、 📜 时代变局,风投行业的“新常态”
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曾经是资本圈最富传奇色彩的领域。无数创业神话在这里诞生,巨额资本在这里汇聚。但2024年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悄然落幕。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成人礼”,从喧嚣走向沉静,从广度走向深度。
1.1 深度调整与结构重塑
行业最直观的变化,是发展节奏的切换。过去那种动辄百亿募资、千亿估值的盛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审慎和理性的氛围。这场调整并非简单的市场降温,而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管理人加速出清
基金管理人(GP)的总量已经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这意味着市场正在用最严酷的方式淘汰那些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持续创造价值的参与者。大浪淘沙,留下的将是真正具备产业洞察力和投后赋能能力的“精兵强将”。国资主导地位增强
在市场化资本趋于谨慎的同时,以政府引导基金、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国家队”资金,正成为一级市场最重要的“压舱石”。国资的深度参与,为行业注入了稳定性,也带来了新的运作逻辑和价值取向。S基金市场异军突起
当传统的IPO退出渠道受阻,私募股权二级市场(S基金)迅速成长为行业的新宠。它为存量基金提供了宝贵的流动性解决方案,也为新进场的投资人提供了以更合理估值接手优质资产的机会。S基金的崛起,标志着行业生态正在变得更加丰富和成熟。
1.2 政策“组合拳”护航转型
行业的深刻转型,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引导与支持。2024年以来,一系列重磅政策密集出台,共同构成了一套旨在优化行业生态、护航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这些政策的协同发力,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国家正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健康、更具韧性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引导资本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
二、 🧊 冰与火之歌,募投退三端全景扫描
如果说结构变革是行业的宏观叙事,那么募资、投资、退出这三个核心环节,则是我们感知行业温度最直接的触点。报告显示,2024年的中国风投市场,正上演着一出冰与火交织的复杂剧目。
2.1 募资端,国资“暖流”与市场“寒意”
募资,是风险投资的源头活水。2024年,这个源头的水量正在经受严峻考验。
2.1.1 规模持续收缩
数据显示,自2021年创下高点后,中国风险投资基金的募资规模便进入了下行通道。2024年,全年募资总规模降至约4000亿元,与2021年相比,收缩幅度巨大。 这种收缩背后,是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资产回报率的下降以及出资人(LP)信心的普遍低迷。
2.1.2 资本结构“国进民退”
在整体规模收缩的背景下,资本的来源结构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国资LP占比持续提升
国有资本和银行系资金正在加速布局一级市场,成为市场上最活跃、最重要的出资方。这股“暖流”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市场的“寒意”,为许多基金提供了宝贵的弹药。市场化资本缺失问题突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资本、市场化母基金以及外资的参与度显著下降。市场化母基金的规模在2024年创下了37.4%的历史最大跌幅,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过度依赖单一类型出资人的市场,其活力、风险偏好和决策效率都可能受到影响。
2.2 投资端,谨慎中的“精准狙击”
募资端的寒意,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了投资端。GP们手里的钱袋子紧了,出手自然也变得更加谨慎。
2.2.1 投资节奏放缓,“零出手”现象增多
2024年,全国风险投资市场共发生约1.53万笔交易,总投资额约1.67万亿元。从数据上看,市场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活跃度。但深入观察会发现,许多机构的投资节奏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零出手”的现象。投资决策变得前所未有的审慎,尽职调查的周期被拉长,对项目的要求也愈发严苛。
2.2.2 硬科技成为绝对主流
在谨慎的氛围中,资本的流向却异常清晰和坚定,那就是硬科技。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几乎吸纳了市场上绝大部分的“聪明钱”。
此外,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资本追逐的新热点,展现了风险投资敏锐的“嗅觉”。
2.3 退出端,IPO“独木桥”变窄
退出,是风险投资实现价值闭环的“最后一公里”。如果说募资和投资是“播种”与“耕耘”,那么退出就是“收获”。然而,2024年的“收获季”却显得格外艰难。
2.3.1 退出数据断崖式下滑
报告中的数据触目惊心。2024年,全年退出事件数量同比减少11.6%,而退出金额更是同比骤降46.9%。 这意味着不仅退出的项目变少了,单个项目能够实现的回收金额也大幅缩水。
2.3.2 IPO渠道严重受阻
长期以来,A股和港股IPO是中国VC/PE机构最主要的退出方式。但随着资本市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这座“独木桥”正变得越来越窄。数据显示,2024年A股与港股的IPO数量同比下降了惊人的56.2%。 这对严重依赖IPO退出的基金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退出渠道的梗阻,直接影响了基金的现金回流(DPI),进而打击了LP的再投资信心,形成了一个负向循环。
三、 🏛️ 格局重塑,行业主体的此消彼长
在募投退三端压力的共同作用下,风险投资行业的参与主体也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洗牌和结构重塑。
3.1 基金管理人,从“人海战术”到“精英时代”
如前所述,基金管理人的总量连续三年负增长。这背后,是行业从“人海战术”向“精英时代”的转变。过去,只要能募到钱就能成立一个基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未来,只有那些具备深厚产业背景、清晰投资策略和强大赋能能力的GP,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3.2 CVC与政府引导基金的“温差”
CVC(企业风险投资)急剧降温
CVC曾被视为连接产业与资本的最佳桥梁。但数据显示,其新增机构数量急剧下滑,2023年仅新增2家,2024年也仅有4家。这反映出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大型企业普遍采取了“收缩”战略,削减了非核心业务的投资,更加聚焦主业。政府引导基金的“量增价减”
政府引导基金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新设基金数量增长了34.15%,但总规模却下降了18%。 这表明地方政府设立引导基金的意愿依然强烈,但单只基金的规模趋于小型化、专业化和区域化,更加注重对本地产业的精准滴灌。
3.3 S基金,从“非主流”到“新支柱”
在整个一级市场略显沉寂的背景下,私募股权二级市场(S基金)的火爆显得格外突出。2024年,S基金的交易规模历史性地突破了千亿元大关,创下新高。 S基金的崛起,其意义远不止于为老基金提供一个退出渠道。
它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定价锚,让资产估值更加趋于理性。
它优化了资本的配置效率,让有活力的资本能够接手优质资产继续成长。
它丰富了行业的生态系统,使之更具韧性和流动性。
可以说,S基金正从过去一个“非主流”的补充选项,快速成长为与IPO、并购并行的“新支柱”。
四、 🚧 前路漫漫,行业面临的四大核心挑战
尽管行业在阵痛中孕育着新的希望,但《2025年度报告》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当前面临的四大核心挑战。这些挑战是结构性的,也是深层次的,决定了中国风投能否顺利完成高质量转型的关键。
4.1 募资结构单一,市场化资本“失血”
国资LP占比过高是一把双刃剑。 它带来了稳定性和长期性,但也可能导致决策流程冗长、风险偏好趋同、对早期高风险项目容忍度低等问题。民间资本和外资的参与度下降,使得募资渠道过于单一,整个市场的活力和多元性受到抑制。如何重新激发市场化资本的活力,壮大真正的“耐心资本”,是摆在行业面前的首要难题。
4.2 投资端“冷热不均”,估值泡沫与机会错失并存
一方面,机构整体出手谨慎,投资活跃度下降。另一方面,资本又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热门赛道,导致这些领域的项目估值居高不下,形成了新的估值泡沫。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造成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许多有潜力的非热点领域项目,却可能因为得不到资本的关注而错失发展良机。这考验着投资机构的独立判断能力和价值发现能力。
4.3 退出渠道收窄,资本循环“肠梗阻”
对IPO的过度依赖,使得整个行业的退出路径显得异常脆弱。一旦IPO闸门收紧,资本循环就会出现“肠梗阻”。虽然S基金和并购市场在发展,但目前它们的体量和成熟度,还远不足以完全承接IPO退出受阻所带来的压力。如何构建一个包括IPO、并购、S基金、回购等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常态化的退出体系,是决定行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命根子。
4.4 专业化与国际化能力亟待提升
在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型过程中,对投资机构专业化能力的要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许多机构仍然停留在“财务投资”的浅层阶段,缺乏深度赋能被投企业的能力。同时,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风投的国际化步伐有所放缓,外资参与度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视野的广度和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
五、 🧭 破局之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航
面对挑战,报告没有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为行业的破局之路指明了方向。
5.1 培育高质量的投资主体
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建议鼓励发展多元化、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特别是对于国资,应完善其激励和容错机制,打消国资管理机构“不敢投、不愿投”的顾虑,真正激发其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积极性。
5.2 壮大真正的“耐心资本”
资本的属性决定了投资的行为。要从源头上拓宽资金来源,积极引导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具有长期投资属性的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同时,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重新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海外资本来华,形成一个多元、健康的LP生态。
5.3 推动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迈进
未来的竞争,一定是专业能力的竞争。政策应鼓励投资机构深耕特定的细分产业领域,形成自己的能力圈和差异化优势。强化投后管理和增值服务,从一个单纯的“资金提供者”,转变为企业成长的“战略合伙人”。
5.4 构建畅通、多元的退出渠道
这是打通资本循环的关键。除了继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顺畅的IPO路径外,更要大力发展S基金和并购市场。 通过税收优惠、简化流程等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产业整合,支持S基金市场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甚至可以探索鼓励优质企业赴海外上市和并购,构建一个真正立体、稳健的退出生态。
5.5 优化整体行业生态与政策环境
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肥沃的“土壤”。这包括加强各部门间的政策协调,避免“政策打架”;完善针对早期科技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搭建高效的平台,促进风险投资与前沿创新项目的精准对接;加强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六、 🔭 远眺未来,在阵痛中迎接新生
综合来看,《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5)》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真实而深刻的行业图景。中国风投正经历的,是一场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深刻蜕变。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但阵痛的背后,是新生的希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支持的持续加强、中国科技创新的不断突破、以及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一个更加成熟、专业和理性的风险投资行业正在形成。未来,它将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方面,扮演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从全球视角看,尽管面临短期困难,但中国市场在人工智能、生物医疗、新能源等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活力和巨大市场潜力,依然是全球资本无法忽视的存在。有预测认为,未来几年,中国风险投资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仍有望实现显著提升。
结论
中国风险投资的“黄金十年”或许已经过去,但一个更加注重价值创造的“白金时代”可能才刚刚开启。这场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型,是对行业所有参与者的一场终极考验。它要求投资人告别机会主义的短期套利,回归风险投资的本质,即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并以长期的耐心陪伴伟大的企业共同成长。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5)》就像一座灯塔,它照亮了前路的崎岖,也指明了航行的方向。对于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从业者而言,唯有深刻理解并主动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持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穿越周期,在新的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省心锐评】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告别PPT融资和估值泡沫,风投正回归产业赋能的本源。这是阵痛,更是新生,硬科技和耐心资本将是未来十年的主旋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