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AI投入普遍回报低下,效率提升多源于员工自发的“影子经济”。同时,AI正通过“招聘冻结”悄然挤压初级岗位,对中等院校毕业生构成最大冲击。
引言
科技圈的故事,总是不缺热闹。生成式AI的浪潮席卷而来,仿佛一夜之间,世界就要被重塑。但当聚光灯散去,喧嚣落定,我们看到的现实,往往没有那么宏大,反而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这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MIT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提出的“生产力悖论”。当时,企业疯狂采购电脑,信息化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宏观生产力数据却纹丝不动。原因很简单,工具的普及不等于生产力的提升。真正的价值释放,需要组织架构的调整、工作流程的重塑,以及员工技能的全面升级。
快进到今天,历史似乎正在以惊人的相似度重演。企业在AI上投入了数百亿美元,但真正赚到钱的却寥寥无几。与此同时,就业市场的结构性裂痕已经出现,而裂痕的另一端,站着的是那些刚刚走出校门、满怀憧憬的年轻人。
最近,红杉资本分享的两篇分别来自MIT和哈佛的重磅研究,用海量数据为我们揭开了AI在现实世界中的两副面孔。一副是企业投入的“虚火”,另一副是就业市场的“寒冬”。
这篇文章,将带你深入这两份报告的核心,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看看这场变革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身处其中的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 企业AI的冰与火之歌:高热度下的低回报
AI的热度毋庸置疑,但热度之下,是企业普遍的投资焦虑与回报困境。MIT斯隆管理学院发布的《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报告,就像一盆冷水,浇醒了许多沉浸在AI狂热中的人。
1.1 “生产力悖论”2.0版:95%的投入打了水漂
报告的核心结论直接而刺眼,一个名为“GenAI Divide”(生成式AI鸿沟)的新词应运而生。它指的是,尽管企业在AI领域投入巨大,但约95%的组织未能从中获得任何可观的经济回报。真正通过AI实现结构性变革、创造显著价值的公司,只有区区5%。
这不是空穴来风。MIT的研究团队访谈了150位企业高管,与350名员工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分析了300个公开的企业案例。数据显示,超过80%的公司都试用过ChatGPT或Copilot这类通用AI工具,其中近40%声称已在内部部署。但当被问及对利润的实际影响时,答案却很尴尬,除了写写邮件、改改文案这类个人效率的零星提升,对企业整体的推动作用几乎为零。
为了更客观地衡量AI的颠覆效应,MIT设计了一个“AI市场颠覆指数”,从五个维度评估不同行业的结构性变化。
将这五个指标应用于九个关键行业后,结果出乎意料。真正发生显著结构性变化的,只有科技和媒体这两个行业。
一位制造业的首席运营官说得很直接,“LinkedIn上天天有人喊AI颠覆世界,但对我们来说,就是合同处理快了点,别的没什么变化。”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绝大多数传统行业面对AI时的真实处境。AI确实能帮忙,但效果更多停留在“流程提速”,距离“行业重塑”还差得很远。
1.2 失败的根源:从“试点陷阱”到“学习鸿沟”
为什么投入了这么多钱,效果却如此不尽人意?原因复杂,但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
1.2.1 普遍存在的“试点陷阱”
很多企业对AI的尝试,始于试点,也终于试点。项目立项时轰轰烈烈,但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业务目标和衡量标准(KPI),最终变成一场技术秀。AI系统上线后,大家尝了个鲜,然后就束之高阁。因为这些系统没有真正融入到核心工作流中,无法持续产生价值。
1.2.2 致命的“学习鸿沟”
这是企业级AI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员工们发现,公司花大价钱定制的AI系统,往往像个得了“健忘症”的机器人。它无法记忆用户的偏好和反馈,不会在互动中学习和进化。每次使用,都像是一次冷启动。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一位律师。她的公司花了5万美元采购了一套专业的合同分析工具,但她依然选择用自己每月20美元订阅的ChatGPT来起草合同。理由很简单,“ChatGPT能让我通过对话不断迭代,直到得到我想要的结果;而公司的那个工具,又死板又不好用,给出的结果总是不对味。”
这种消费级工具与企业级工具在使用体验上的巨大鸿沟,导致了后者被普遍弃用。
1.2.3 预算错配与自研困境
许多企业在AI预算的分配上也存在误区。它们往往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光鲜亮丽的前台应用,比如智能客服机器人,希望直接面向客户展示其科技实力。但实际上,ROI最高的AI应用场景,往往隐藏在枯燥的后台,例如文档处理、工单流转、财务对账、合规审查等。这些环节的自动化,能实实在在地降本增增效。
此外,不少企业热衷于“自研”大模型或复杂的AI系统,试图构建技术壁垒。但现实是,AI技术迭代极快,自研不仅投入巨大、风险极高,而且最终的成品很可能在性能和易用性上远不如市面上成熟的商业方案。
1.3 地下涌动的“影子AI经济”
就在企业级AI应用步履维艰的同时,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正在悄然崛起。MIT的报告揭示了一个独特的现象——“影子AI经济”(Shadow AI Economy)。
调研显示,超过90%的员工承认,他们会使用个人的ChatGPT、Claude或Midjourney账号来完成工作任务。这些消费级的AI工具,凭借其低廉的价格、直观的操作和强大的通用能力,已经成为许多职场人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
这种现象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
灵活性与直观性:消费级AI工具通常以对话形式交互,简单直接,上手快。员工可以随时随地用它来写邮件、做翻译、头脑风暴、生成代码片段,完美契合了现代工作的碎片化需求。
持续学习能力:与僵化的企业系统不同,ChatGPT这类工具能记住上下文,用户可以通过追问和修正,引导它产出越来越精准的结果。这种“可调教”的特性,让它更像一个聪明的助手,而不是一个死板的程序。
成本效益:相比企业动辄数十万、上百万的AI项目投入,个人每月只需花费几十到上百元,就能享受到顶级的AI服务,这笔账谁都会算。
“影子AI经济”的繁荣,一方面是员工自发追求效率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反衬出企业AI战略的失败。它说明,真正的生产力提升,并不一定来自昂贵、复杂的大型系统,而可能源于那些能无缝融入日常工作流的轻量化工具。
企业管理者需要正视这股“地下力量”。与其禁止,不如思考如何将其“招安”。将员工自发探索出的高频、有效的AI用法正式化,纳入企业的治理与安全边界之内,或许才是推动AI在组织内真正落地的明智之举。
二、🎓 毕业生的“隐形危机”:当AI悄悄关上大门
如果说企业AI投入回报低只是“花错了钱”,那么AI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则显得更为直接和残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生Seyed M. Hosseini和Guy Lichtinger在2025年发表的论文《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矿井里的金丝雀?),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
“矿井里的金丝雀”是一个经典的隐喻。过去,煤矿工人会带金丝雀下井,因为金丝雀对有毒气体极为敏感,一旦它倒下,就意味着危险来临,矿工必须立即撤离。这篇论文以此为题,意在指出,毕业生群体,可能就是AI时代就业市场变革中,最先倒下的那只“金丝雀”。
2.1 “矿井里的金丝雀”:数据揭示的就业剪刀差
这篇论文的底气,来自一个极其强大的数据集。研究团队从数据公司Revelio Labs获取了覆盖28.5万家企业、6200万名员工、超过2.45亿条招聘记录的庞大数据。这个样本量,几乎囊括了美国大部分的职场人口。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
从2015年到2022年中期,初级岗位(Entry-Level)和高级岗位(Senior-Level)的就业增长曲线几乎是手拉手同步上扬的,走势非常和谐。然而,从2022年中期开始,风向突变。这个时间点,恰好与ChatGPT的发布完美重合。
高级岗位的就业曲线继续昂首向上,但初级岗位的曲线却突然“失速”,陷入停滞,甚至掉头向下。两条线就此分道扬镳,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剪刀差”。
(注:此处为示意图,非原始报告图表)
这个剪刀差的出现,强烈暗示着AI可能正在重塑就业市场的入口结构。
2.2 精准打击:DiD模型下的残酷真相
当然,就业市场的波动可能受到宏观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精准剥离出AI的独立影响,研究者采用了一种在经济学中非常经典的因果推断方法——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通俗地说,DiD就像是在现实世界中做了一次天然的A/B测试。
分组:他们需要找到一组“真正用了AI”的公司(实验组)和一组“没用AI”的公司(对照组)。
识别: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在用AI?研究者想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们去扫描公司的招聘信息,如果一家公司开始招聘“AI Integrator”、“Prompt Engineer”,或者职位描述中出现了“LLM”、“GenAI”这类关键词,就将其标记为“AI采纳者”。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锁定了约10.6万家公司作为实验组。
对比:然后,他们对比这两组公司在2023年前后的初级岗位招聘数量变化。
好戏上演了。结果显示,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采用AI的公司,其初级岗位的招聘数量明显下滑。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差距越拉越大。
截止到2025年Q2季度下来,AI采纳者的初级岗位就业人数,比非采纳者足足少了7.7%。而与此同时,高级岗位的招聘则完全没有这个趋势,AI采纳者甚至招得更积极。
证据链至此形成了完美的闭环。拥抱AI的公司,确实正在对年轻人关上大门。
2.3 温水煮青蛙:不是裁员,而是“招聘冻结”
那么,AI到底是如何抢走饭碗的?是直接开除初级员工吗?
数据揭示了背后更冷酷的逻辑。AI公司里初级岗位人数的下降,主要原因并非裁员率的上升,而是招聘率的急剧下降。
简单来说,企业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裁掉现有员工,而是选择了一种更隐蔽、更“温和”的方式——停止招聘新人。
数据显示,采用AI的公司,平均每个季度会少招3.7个新人。对于那些原本招聘量就很大的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初级岗位的招聘规模直接缩减了22%。
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替代。它没有裁员带来的法律纠纷和赔偿成本,也不会引发负面的公关危机。企业只是在岗位自然流失后,不再补充新鲜血液,而是用AI来填补空缺。就这样,新人的入场券被悄无声息地抽走了。
斯坦福大学基于ADP薪资数据的另一项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研究发现,在高度暴露于AI的岗位中,22至25岁年轻人的就业出现了显著下滑。代际之间的差异,已然显现。
2.4 学历的“U型冲击”与行业的重灾区
这场冲击并非均匀地落在每个人头上。当研究者将毕业院校背景纳入分析后,一个更扎心的“U型曲线”浮出水面。
他们将毕业院校分为Tier 1到Tier 5五个档次,结果发现:
这个发现打破了“学历越高越安全”的传统认知。最尴尬的,反而是那些“不上不下”的中间层。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刚好可以被AI模仿和复制,但薪资期望又让他们在与AI的成本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在行业分布上,你可能以为受打击最严重的是互联网、软件、设计这些科技相关领域。它们确实受到了影响,但真正的“重灾区”,是批发和零售业。
这个行业的初级岗位,大多是文员、客服、数据录入、导购等,这些工作内容高度依赖标准化的沟通和信息处理,正是AI最擅长的领域。结果就是,拥抱AI的零售公司,其初级岗位的招聘量比不用AI的同行暴跌了近40%,几乎是“腰斩”。
三、💡 AI冲击的本质:从“显性知识”到“隐性价值”
理解了企业AI的现状和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后,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探究这场变革的本质。AI时代,人类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我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哪些正在贬值,哪些又在升值?
3.1 “显性知识”的贬值
AI,尤其是生成式AI,其核心能力在于学习和复制海量的“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什么是显性知识?就是那些可以被清晰地记录、编码、写在书本里、存储在数据库中的知识。比如,语法规则、编程语言的语法、会计准则、法律条文、产品说明书、标准的业务流程等等。
这些知识的特点是有标准答案,有固定范式。而这,恰恰是初级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一个刚入职的程序员,主要工作是按照规范写代码;一个初级会计,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则处理票据;一个新手设计师,主要工作是根据模板制作海报。他们被要求掌握的,正是这些“显性知识”。
过去,一个人需要花费数年时间学习和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这些知识。但现在,AI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它能帮你写出符合规范的代码,能帮你整理符合准则的报表,能帮你生成符合要求的设计稿。
这就导致了“显性知识”的快速贬值。当掌握标准答案不再是门槛时,仅仅拥有这些知识的人,其价值自然会下降。初级岗位之所以首当其冲,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3.2 “隐性知识”的升值
与“显性知识”相对的,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这是由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那些我们知道、但难以用言语清晰表达的知识。它通常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深刻的体悟。
这些“隐性知识”的共同点是,它们没有标准答案,高度依赖情境,并且难以被量化和复制。而这,恰恰是目前AI的短板。AI可以模仿风格,但难以拥有真正的品味;AI可以分析数据,但难以做出需要权衡多方利益的复杂决策。
因此,在AI时代,拥有“隐性知识”的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其价值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更加凸显。他们的经验、判断力和处理复杂、模糊问题的能力,成为了企业中不可或缺的稀缺资源。
3.3 人类价值的转型:从“执行者”到“指挥家”
这场由AI驱动的变革,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任务再分配”。它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将人类从繁琐、重复的“执行”任务中解放出来,转向更具创造性和战略性的角色。
未来的职场,人类的价值将更多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正确的问题:AI擅长寻找答案,但它不知道该问什么问题。定义问题、明确目标、设定方向,将成为人类的核心价值。
进行批判性思维:AI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偏见、错误或逻辑不通。辨别信息的真伪,对AI的输出进行审核、评估和修正,将是必备技能。
跨领域整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观点和资源整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系统性思考能力是AI难以企及的。
建立人际连接:共情、沟通、激励、建立信任,这些与情感和人际互动相关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优势。
形成独特判断:在信息不完整、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基于经验和价值观做出决策。
简单来说,人类的角色正在从一个埋头苦干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运筹帷幄的“指挥家”。我们不再需要记住所有乐谱,但我们需要知道该演奏哪首曲子,如何指挥整个乐队,以及在哪个乐章注入我们独特的情感和理解。
四、🚀 应对之策:企业与个人的行动指南
面对这场结构性的变革,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坐等被颠覆,还是主动求变,将决定未来的命运。
4.1 企业层面:从“烧钱”到“赚钱”
企业需要从“AI投入的狂热”中冷静下来,转向更务实、更注重ROI的落地路径。
4.1.1 拥抱轻量化,放弃“大系统”幻想
与其一开始就投入巨资构建一个庞大、僵化的企业级AI系统,不如优先采用那些轻量化、可迭代的消费级或SaaS级AI工具。围绕真实的业务场景和员工的实际工作流,打磨集成方案,让AI像水和电一样无缝融入。关键在于系统的记忆和学习能力,避免“一次性”的无效交互。
4.1.2 聚焦后台,寻找高ROI场景
将AI试点的目光从光鲜的前台,转向务实的后台。以下是一些被证明ROI较高的自动化场景:
客户服务:处理常见的客户问询,自动生成工单。
文档处理:合同审查、简历筛选、报告生成、会议纪要整理。
财务与合规:发票处理、自动对账、合规性检查。
IT运维:代码审查、Bug修复建议、自动化测试。
4.1.3 合作优于自建,按结果付费
对于大多数非科技企业而言,与成熟的AI供应商合作,是比自建团队、自研模型更明智的选择。在合作中,应坚持以业务产出为导向,按实际效果分阶段付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试错成本和项目烂尾的风险。
4.1.4 “招安”影子AI,推动规模化
正视员工自发形成的“影子AI经济”。与其一禁了之,不如主动研究员工都在用什么、怎么用。将那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用法,正式纳入企业的工具集和工作流程中,并提供相应的培训、设置好安全与合规的边界。这才是将个体效率转化为组织效率的最佳路径。
4.2 个人层面:从“被替代”到“不可替代”
对于身处职场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这场变革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关键在于如何行动。
4.2.1 尽快完成原始积累,向上跃迁
最危险的,是长期停留在那些容易被AI替代的初级、标准化岗位上。毕业生需要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有意识地快速学习,完成技能和经验的原始积累,并尽快向需要更多“隐性知识”的岗位跃迁。不要满足于做一个熟练的“螺丝钉”,要努力成为那个能设计和改进机器的人。
4.2.2 成为“AI+”复合型人才
未来不存在“AI会不会用”的问题,只存在“用得好不好”的问题。你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主流的AI工具,将它们变成自己能力的延伸。目标不是成为AI专家,而是成为一个“AI+你的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一个会用AI的律师,会比只会用AI的“提示工程师”和不会用AI的律师都更有价值。
4.2.3 用数据证明你的AI素养
在求职和晋升中,要学会用可量化的指标来展示你的AI素养。不要只是在简历上写“熟练使用ChatGPT”,而要写:
“通过使用AI工具优化报告撰写流程,将单份报告的完成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
“利用AI进行市场数据分析,挖掘出3个新的潜在客户群体,贡献了XX%的销售线索增长。”
用实际产出,证明你不是在“玩”AI,而是在用AI创造价值。
4.2.4 选择人机协作的“黄金赛道”
在选择行业和岗位时,可以更有策略性。一些领域天然需要深度的人机协作,人类的价值难以被完全替代,成长路径也更稳健。
同时,也要关注行业差异。像医疗、能源这些领域,由于合规要求高、场景复杂度高,AI的渗透速度会相对较慢,短期内仍以辅助增效为主。对于拥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说,用AI能力叠加专业知识,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总结
AI浪潮之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企业对AI巨大潜力的热切期望与现实中普遍的投资回报困境;另一方面,是AI对生产效率的潜在提升与对就业市场,尤其是初级岗位的结构性冲击。
95%的企业AI投资未能产生价值,这并非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组织形态和工作方式。而毕业生面临的“招聘寒冬”,也并非意味着年轻人失去了机会,而是对他们提出了全新的能力要求。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价值的重估。那些可被标准化的“显性知识”正在快速贬值,而那些源于经验、难以言传的“隐性知识”——判断力、创造力、共情力,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珍贵。
未来不属于AI,也不属于那些抗拒AI的人。它属于那些懂得如何与AI共舞,将AI作为自己能力的放大器,并持续积累自身独特价值的人。看清现实,调整航向,主动行动,这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在AI时代,为自己写下的最好答案。
📢💻 【省心锐评】
AI不是要淘汰谁,而是要淘汰旧的工作方式。别总盯着AI能做什么,多想想有了AI,你能做什么别人做不了的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