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战略背景、核心内容、标准与技术体系、生态建设、行业与地方实践、国际合作、产业机遇、挑战与推进路径等,结合权威数据和典型案例,深度剖析可信数据空间对中国数字经济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深远影响,并展望其未来发展前景。

引言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数据已成为驱动创新、优化治理、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数据生产国之一,正面临着数据流通效率低、数据孤岛严重、数据安全与合规压力大等多重挑战。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发布了《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首次在国家层面系统性、前瞻性地布局可信数据空间,提出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的宏伟目标。本文将以权威解读和深度剖析的方式,全面梳理该行动计划的战略意义、体系建设、技术创新、生态协同、行业与地方实践、国际合作、产业机遇、挑战与推进路径,并结合典型案例,展望可信数据空间对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 背景与战略意义

1.1 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时代命题

1.1.1 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已被正式列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2023年,中国数据生产总量高达32.85泽字节(ZB),位居全球前列。然而,数据的流通与利用率却远未达到应有水平,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数据“沉睡”现象普遍存在。

1.1.2 数据孤岛与流通瓶颈

当前,数据流通主要依赖点对点的对接模式,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安全可控性差等问题。数据孤岛阻碍了数据要素的高效流动,制约了数据价值的释放和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1.1.3 国家战略高度

为破解上述难题,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旨在通过标准化、平台化、生态化的方式,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高效、安全、合规流通,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助力数字中国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2 可信数据空间的定义与核心价值

1.2.1 可信数据空间的内涵

可信数据空间是基于共识规则,联接多方主体,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它不仅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更是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载体。

1.2.2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目标

  • 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高效、安全、合规流通

  • 最大化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 支撑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

  • 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1.2.3 战略意义

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将有效唤醒“沉睡”数据,推动数据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的高效匹配和创新应用,为中国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

二、🚀 行动计划的核心内容与体系建设

2.1 三大核心行动

2.1.1 能力建设行动

  • 构建可信管控、资源交互和价值共创能力体系

  • 运用隐私计算、区块链、使用控制等技术,提升数据空间的信任管控和履约能力

  • 实现数据产品统一发布与跨主体互认

2.1.2 培育推广行动

  • 分类推进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推广: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

  • 探索场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

    • 企业空间:支持龙头企业协同上下游开放共享数据资源

    • 行业空间:聚焦科技创新、工业、农业、服务等领域

    • 城市空间:以公共数据为牵引,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 个人空间:探索个人数据有序流通与价值实现

    • 跨境空间:拓展国际化合作

2.1.3 筑基行动

  • 聚焦标准制定(如身份认证、接口协议)

  • 核心技术攻关(如数据沙箱、智能合约、大模型融合)

  • 基础设施完善(如数据高速传输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

  • 安全规范与国际合作

  • 推动数据标识、语义发现、元数据智能识别等技术集成应用

2.2 行动计划实施路径

行动类别

主要内容

目标成果

能力建设

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能力体系,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应用

数据空间信任管控、履约能力提升

培育推广

企业、行业、城市、个人、跨境五类空间分类推进,场景/模式创新

100+可信数据空间,典型应用场景

筑基行动

标准制定、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完善、安全规范、国际合作

完善标准体系、技术底座、国际互认

三、🛠️ 标准、技术与安全体系

3.1 标准体系

3.1.1 标准体系建设目标

  • 制定可信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关键技术、能力要求、运营管理等标准

  • 推动国际标准互认,解决互联互通基础问题

3.1.2 关键标准内容

标准类别

主要内容

架构标准

可信数据空间参考架构、功能模块划分

技术标准

隐私计算、区块链、数据沙箱等技术规范

能力标准

数据空间运营、管理、服务能力要求

管理标准

数据接入、流通、退出、合规等管理规范

国际标准

与G20、APEC等国际组织标准对接

3.2 技术体系

3.2.1 技术创新方向

  • 隐私计算:保障数据在流通过程中的隐私安全,实现“可用不可见”

  • 区块链:实现数据流通全流程可溯源、不可篡改

  • 数据沙箱:为数据流通和创新应用提供安全隔离环境

  • 智能合约:自动化履约与数据权益分配

  • 高性能密态计算、可信执行环境: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安全性

  • 大模型融合:推动AI大模型与数据空间深度融合,提升数据智能化应用能力

3.2.2 技术集成应用

  • 数据标识、语义发现、元数据智能识别等技术集成,提升数据资源的可发现性和可用性

  • 数据高速传输网、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数据空间高效运行

3.3 安全体系

3.3.1 安全体系建设要点

  • 建立接入认证机制,确保数据空间参与方身份可信

  • 明确数据资源管理权责,防止数据滥用和泄露

  • 应用服务安全可靠,防范数据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 强化数据全流程溯源和权益保护,保障数据市场公平竞争

3.3.2 数据安全与合规平衡

  • 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据流通和创新应用

  • 建立数据安全合规评估机制,确保数据流通合法合规

四、🌱 生态体系与角色分工

4.1 生态共建的五大角色

角色

主要职责

运营者

负责数据空间的运营管理、规则制定、平台维护

数据提供方

提供原始数据资源,参与数据流通和价值共创

数据使用方

利用数据资源开展创新应用和服务

数据服务方

提供数据开发、经纪、托管等增值服务

监管方

负责数据空间的合规监管、风险防控、政策引导

4.2 生态协同机制

  • 多方协作,打造规则清晰、技术可信、供需活跃、服务创新的生态体系

  • 通过标准化接口和协议,实现不同数据空间之间的互联互通

  • 鼓励第三方服务机构参与数据空间运营和服务创新,提升生态活力

4.3 生态体系建设路径

  1. 明确各类参与方的权责边界,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2. 推动数据空间运营者与数据提供方、使用方、服务方的深度合作

  3. 加强监管方对数据空间的合规监管和风险防控

  4. 建立数据空间生态联盟,推动行业自律和创新发展

五、🏭 行业试点与地方实践

5.1 行业试点案例

5.1.1 企业空间

  • 长虹控股集团通过订单生产过程数据共享,提升供应链透明度和金融服务能力

  • 典型流程:订单数据采集 → 数据加密处理 → 供应链上下游共享 → 金融机构风控与授信

5.1.2 行业空间

  • 南方电网联合32家单位构建能源数据空间,推动设备厂商与电网企业数据协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 装备制造行业通过行业数据空间实现高敏感数据的高效可信流通,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

5.1.3 汽车行业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推动行业数据空间建设,通过区块链实现自动驾驶数据的标准化交互

  • 促进主机厂、零部件企业、地方平台的数据共享与创新应用

5.1.4 能源与渔业

  • 能源领域通过数据空间链接发用电数据,服务碳资产管理和分布式能源管理

  • 渔业领域通过数据空间实现农产品追溯和补贴监管

5.2 地方实践典型案例

5.2.1 上海实践

  • 上海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重点布局五类数据空间

  • 依托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城市级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

  • 浦东新区健康医疗数据空间实现医院、卫健委等数据互联互通,支持专病研究和医疗数据二次利用

  • 在跨境数据流动领域开展试点,探索数据出境管理清单机制

5.2.2 城市空间

  • 推动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融合应用,支撑城市规划、交通出行、医疗健康等智慧城市场景

  • 探索“分建统管、跨域协同”的城市级可信数据流通生态链模式

5.3 行业与地方实践流程图

六、🌏 国际合作与产业机遇

6.1 国际合作新格局

6.1.1 多边合作机制

  • 国家数据局依托G20、APEC等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 探索国内外数据空间互联互通,推动中国在全球数据治理和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6.1.2 国际标准对接

  • 推动可信数据空间标准与国际主流标准的兼容互认

  • 加强与国际领先企业和组织的合作,提升中国数据空间的国际影响力

6.2 产业机遇与创新空间

6.2.1 新兴产业链条

  • 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将催生数据技术、算力枢纽、数据分析与融合软件算法等新兴产业

  • 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价值超万亿元,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兴动能

6.2.2 创新应用场景

  • 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数字金融、健康医疗、绿色能源等领域将涌现大量创新应用

  • 数据空间为AI大模型、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场景

6.2.3 市场规模预测

  • 据IDC预测,到2028年中国可信数据空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 产业链上下游带动效应显著,形成庞大的数字经济生态圈

七、⚡ 挑战与推进路径

7.1 主要挑战

7.1.1 标准不统一

  • 不同数据空间之间标准不一,互联互通存在障碍

7.1.2 技术门槛高

  • 隐私计算、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尚需突破,技术集成难度大

7.1.3 数据安全与流通平衡

  • 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推动数据高效流通和创新应用

7.1.4 跨境合规压力

  • 跨境数据流动面临法律、政策、技术等多重合规挑战

7.2 推进路径

7.2.1 强化统筹协调

  • 国家数据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各地各行业协同发展

7.2.2 加大资金支持

  • 加大对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7.2.3 加快标准规范建设

  •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推动数据空间互联互通

7.2.4 培育机制与标杆引领

  • 选树一批标杆数据空间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2.5 加快人才培养

  • 加强数据科学、隐私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7.2.6 推动国际合作

  •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多边合作,提升中国数据空间的国际竞争力

八、🔮 未来展望

8.1 可信数据空间的战略前景

  • 可信数据空间将成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产业创新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引擎

  • 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8.2 发展趋势

  • 标准化、平台化、生态化将成为数据空间发展的主流方向

  • 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将持续驱动数据空间的高质量发展

  • 国际合作与产业融合将拓展数据空间的全球影响力

8.3 结语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的实施,将通过标准、技术、生态、安全等多维度协同推进,推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信数据空间有望成为中国数字经济新引擎,并在全球数据治理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 【省心锐评】

“可信数据空间是数字经济的新基石,2028年目标振奋人心,技术与规则并重,才能真正释放数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