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最新报告,此文为决策者深度解读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场。剖析其从加密工具到支付新基建的演进,聚焦监管重塑、应用爆发与金融体系冲击,前瞻行业未来格局。

引言

一份来自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课题组的重磅报告——《2025全球稳定币发展最新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数字金融新图景。报告中的数据和洞察,揭示了一个曾经的小众概念如何演变为足以撼动全球金融体系的力量。这篇文章的目标读者,是那些身处科技、金融、投资与政策制定前沿,试图理解这场变革的决策者与实践者。我们将以该报告为蓝本,深入解读其核心发现。

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中,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已突破2500亿美元,这一体量超过了许多新兴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更具冲击力的是其交易活动,2024年稳定币交易额高达37万亿美元,将同期比特币的19万亿美元远远甩在身后。这清晰地表明,稳定币已不再是加密资产的“连接器”,而是悄然升级为全球支付的新基建。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渗透到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乃至现实资产代币化(RWA)的广阔领域。这篇解读将带你穿透迷雾,看清这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影响每个人的金融变革。

一、市场全景,稳定币的崛起与版图扩张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的报告,系统性地梳理了稳定币从理论萌芽到市场爆发的完整周期。理解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现在与未来。

1.1 从概念到巨兽,稳定币的演进之路

报告追溯了稳定币的起源,它始于对比特币价格剧烈波动的反思,市场需要一种价值稳定的数字资产,作为加密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

  • 2012年,一份名为《第二比特币白皮书》的文件首次提出了“锚定资产价值的加密货币”构想,为稳定币的诞生埋下了理论的种子。

  • 2014年,Tether公司推出了首个与美元1比1挂钩的稳定币USDT,一个全新的物种就此诞生。次年,USDT正式上线交易,迅速成为加密市场不可或缺的交易媒介。

  • 2018年,监管开始介入。纽约金融服务局(NYDFS)批准了首批合规稳定币GUSD和PAX的发行,标志着稳定币进入“持牌经营”时代。

  • 2019年,传统金融巨头和科技巨头相继入场。摩根大通推出J.P. Morgan Coin,Facebook则发布了雄心勃勃的Libra白皮书,尽管后者最终未能成功,却极大地引发了全球监管机构的警觉和重视。

  • 2022年,算法稳定币TerraUSD(UST)的崩盘成为行业分水岭。这次事件让市场和监管者深刻认识到稳定币背后储备资产的重要性,直接推动了全球监管立法的加速。

  • 2025年,报告将其定义为名副其实的“监管元年”。美国《GENIUS法案》、香港《稳定币条例》相继落地,Circle在纽交所上市,稳定币正式从“蛮荒时代”迈入“合规发展”的新阶段。

1.2 新金融帝国的规模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稳定币的市场体量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级别。2500亿美元的市值,使其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一股新势力。而37万亿美元的年交易额,更是凸显了其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属性。它不再仅仅是加密投资者的避险工具,而是真正承担起了价值流转的重任。

1.3 巨头与挑战者,竞争格局的演变

根据报告的分析,目前的稳定币市场呈现出典型的“双寡头”格局。Tether发行的USDT和Circle发行的USDC合计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

名称

发行方

锚定资产

市值(亿美元)

特点

USDT

Tether

美元

1533

市场份额最大,多链支持,但透明度争议较大

USDC

Circle & Coinbase

美元

614

高透明度,受监管,深受机构青睐

DAI

MakerDAO

美元(加密抵押)

45

去中心化,DeFi领域核心稳定币

BUSD

Binance & Paxos

美元

120

币安生态支持,部分国家已退市

TUSD

TrustToken

美元

18

多托管账户,审计透明

PAXG

Paxos

黄金

10

实物黄金支持,抗通胀

HKDR

香港圆币科技等

港元

5

香港《稳定币条例》合规,跨境支付试点

但市场格局并非一成不变。报告指出,USDT的市场份额在机构使用方面有所下滑,转而更专注于点对点的汇款市场。而USDC凭借其合规性和透明度,市值实现了翻倍增长。同时,新兴力量正在崛起。Ethena Labs的USDe通过创新的收益策略,市值飙升至62亿美元。PayPal推出的PYUSD和香港的FDUSD也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未来的竞争将更加多元化。

1.4 “印钞机”的商业模式

报告深入剖析了稳定币发行机构的盈利模式,其核心是依靠储备金的利差收入,这部分收入占比超过90%。以Tether为例,它将大部分储备资产投资于美国国债和逆回购协议。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4%至5%的美债收益率带来了惊人的利润。Tether仅用150名员工,就在2024年创造了140亿美元的利润,其盈利能力堪比顶级投资银行。Circle的收入结构也高度依赖储备利息。这种“印钞机”模式是稳定币市场能够快速扩张的重要经济基础。

1.5 全球版图的地域差异

报告还揭示了稳定币交易活动在全球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北美和欧洲作为成熟市场,占据了超过75%的交易量。但新兴市场正成为重要的增长极。

  • 土耳其等高通胀国家,稳定币扮演了“数字美元”的角色,成为民众对冲本币贬值的工具。

  • 非洲,尼日利亚每年接收的加密货币超过590亿美元,其中43%的链上交易涉及稳定币,稳定币在汇款和B2B交易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东南亚市场近年来增长势头迅猛,成为全球稳定币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技术平台层面,以太坊、波场和索拉纳三大公链支撑了全球约90%的稳定币供应,形成了事实上的技术底座。

二、监管风暴,全球规则的博弈与重塑

随着稳定币体量的急剧膨胀,其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的报告强调,2025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针对性法规,一场围绕稳定币的全球监管竞赛正式拉开帷幕。

2.1 主要经济体的监管赛跑

报告分析认为,各国在制定稳定币监管政策时,其背后的战略考量各不相同,这反映了深层的货币主权博弈。

2.1.1 美国的“美元延伸”战略

美国通过的**《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建立了清晰的联邦监管框架。报告将其核心要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 定义 将稳定币明确定义为“支付型加密货币”。

  • 储备要求 强制要求1比1锚定美元资产,并禁止算法稳定币。

  • 监管授权 授权财政部设立“非合规稳定币名单”,并赋予稳定币持有者在发行方破产时的优先受偿权。

这部法案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将合规的美元稳定币视为“美元的延伸工具”。通过将稳定币纳入联邦监管,强化其与美元的绑定,从而将美元的霸权地位延伸到数字经济时代。报告援引预测称,到2028年,美元稳定币市场规模可能超过2万亿美元,这将极大促进美元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使用。

2.1.2 欧盟的“欧元主权”保卫战

欧盟通过的**《加密资产市场法案》(MiCA)**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思路。MiCA旨在建立一个全面的加密资产监管框架,其对稳定币的规定尤为严格。

  • 分类监管 将稳定币分为“电子货币代币”和“资产参考代币”,并要求1比1的储备资产支持。

  • 交易限制 对稳定币的日交易额设置了500万欧元的上限。

  • 支付限制 明确禁止非欧元稳定币在日常支付中使用

这一系列规定凸显了欧盟对维护欧元货币主权的强烈意愿。报告分析,欧盟采取的是“稳定币与数字欧元并行”的发展策略,意在确保欧元在未来数字货币竞争中不被边缘化。

2.1.3 亚洲的务实探索

亚洲的金融中心则采取了更为灵活和务实的监管策略。

  • 新加坡 金融管理局率先实施了单一法币挂钩稳定币(SCS)的监管框架,为稳定币发行提供了明确的合规路径。

  • 日本 通过修订《支付服务法》,明确规定只有银行、资金转账服务提供商和信托公司等持牌机构才有权发行稳定币。

2.2 香港的破局之路

在众多监管框架中,报告对香港2025年5月通过的**《稳定币条例》**给予了高度关注。它使香港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稳定币建立专门牌照制度的司法管辖区,其制度设计展现了独特的创新与平衡。

2.2.1 条例的核心要点

报告将香港的监管框架总结为在严格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 严格的准入要求 持牌人必须是香港注册公司,并维持最低2500万港元的实缴股本。

  • 透明的储备管理 储备资产必须存放于香港金管局认可的托管机构,实现完全隔离,并接受月度报告和年度独立审计。

  • 创新的制度设计 与美国禁止算法稳定币不同,香港允许算法稳定币的发行,前提是必须满足储备要求。同时,条例支持多币种稳定币,为未来的人民币稳定币预留了探索空间。

  • 严厉的处罚措施 对未经许可的活动,最高可处500万港元罚款及7年监禁。

2.2.2 香港模式的差异化优势

报告认为,与美欧相比,香港的监管框架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它实施**“价值锚定监管”**,即无论发行地在哪里,只要稳定币锚定港元,就必须接受香港监管。这种做法既维护了本地金融稳定,又为全球创新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香港金管局已经公布了首批稳定币发行人沙盒名单,香港正凭借其完善的监管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成为稳定币创新的重要试验田。

2.3 监管背后的主权博弈

报告的分析直指核心,全球稳定币监管的趋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发行准入、储备安全和金融稳定。但政策的差异性折射出深层的货币主权博弈。

  • 美国 试图通过立法将美元稳定币打造成数字世界的“硬通货”,延续美元霸权。

  • 欧盟 则严防死守,优先保护欧元地位,避免数字领域的“美元化”。

  • 新兴经济体 面临两难,既想拥抱金融创新带来的效率,又担心本国货币主权受到侵蚀。

这种监管分化可能导致全球稳定币市场形成“工具多元化但权力中心化”的格局。美元稳定币主导加密市场结算,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欧元稳定币等则在特定贸易和支付场景中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香港和新加坡凭借其独特的监管策略,正成为这场全球博弈的关键节点。

三、应用落地,从数字黄金到金融活水

报告用大量案例展示了稳定币的应用早已超越加密货币交易媒介的范畴,正向实体经济的各个角落渗透,成为一种多维度的金融基础设施。

3.1 颠覆跨境支付

传统跨境汇款通常需要3到5天,费用高达6%。而稳定币几乎可以实现即时、低成本的价值转移。

  • 拉丁美洲,报告援引数据显示,墨西哥2023年通过稳定币接收的汇款高达633亿美元。

  • 非洲,通过传统渠道汇款200美元的费用可能高达12%,而使用稳定币结合本地交易所,可以将费用降至3%以下,并且即时到账。

3.2 全球薪资支付的新范式

企业现在可以使用数字美元向全球员工支付薪资,避免了国际电汇的延迟和高额费用。报告中提到,Remote.com与Stripe合作推出的稳定币薪资支付服务已覆盖69个国家。在阿根廷、土耳其等高通胀国家,稳定币薪资为个人提供了对抗通胀的有效途径

3.3 供应链金融的加速器

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应收账款等资产的秒级流转。

  • 报告中的案例显示,全球制造业公司通过稳定币进行供应链付款,将结算时间从3天缩短到5分钟。

  • 京东与Visa合作的稳定币联名卡在中东的测试中,将跨境结算成本从6%降至惊人的0.1%,展现了稳定币在贸易金融中的巨大潜力。

3.4 现实资产代币化(RWA),万亿级蓝海

报告将RWA视为稳定币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它是指将现实世界中的资产,通过区块链技术转化为数字代币。报告引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30年,RWA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

在这个过程中,稳定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金融巨头已经嗅到了商机。贝莱德(Black Rock)推出了基于以太坊的美元数字流动性基金,Circle也收购了相关公司推出收益型代币。RWA正在架起一座连接虚拟经济与现实经济的桥梁,而稳定币就是这座桥梁的基石。

四、冲击与融合,重塑传统金融的脉络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的报告指出,稳定币的崛起正在对传统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它既是挑战者,也是融合者。

4.1 对货币体系的影响

短期来看,美元稳定币的统治地位强化了美元在数字时代的霸权。它形成了一个“美元现金 → 稳定币 → 美债”的新循环。报告援引花旗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可能持有1.2万亿至3万亿美元的短期美债。

但长期来看,稳定币技术的开放性也为多极化发展打开了窗口。随着香港、新加坡等地推动本币稳定币的发展,数字领域的货币竞争将更加多元。

4.2 对银行业务的冲击

稳定币对银行业务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分流存款和弱化货币政策传导。这种趋势倒逼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报告观察到,全球性银行如摩根大通已将其JPMCoin升级为多链稳定币,法国兴业银行也推出了自己的欧元稳定币。

4.3 对资本市场的重构

在资本市场,稳定币正在优化结算流程。通过稳定币,可以实现链上即时结算(T+0),极大地提升了资本效率,降低了对手方风险。报告提及的香港绿色债券试点和美国存管信托与结算公司(DTCC)的Project Ion项目,都展示了监管机构对这一模式的接受和探索。

五、技术引擎,驱动未来的创新与突破

报告同样关注了驱动稳定币发展的技术引擎。2025年,稳定币生态的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为大规模应用扫清了障碍。

5.1 交易成本骤降与效率飙升

以太坊Layer2扩容技术的发展,使得稳定币的转账费用从几美元降至0.1美元以下。Solana、Base等高性能公链的崛起,进一步提升了交易效率。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稳定币的链上交易量达到8.5万亿美元,同期Visa网络的交易量仅为3.9万亿美元。在交易量上,稳定币网络已经超越了Visa

5.2 与传统金融的加速整合

技术的发展正在打破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之间的壁垒。

  • Visa 开始使用USDC来清算其跨境银行卡支付。

  • Shopify 与Coinbase、Stripe合作,支持商家接受基于Base链的USDC支付。

这些合作大幅降低了普通用户和商家使用稳定币的门槛。

5.3 去中心化稳定币的创新

智能合约的创新也在推动去中心化稳定币的发展。报告分析了Ethena Labs的USDe和MakerDAO的USDS等案例,认为这些创新模糊了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的界限,为资本流动创造了新的渠道。

六、前路漫漫,挑战、风险与未来展望

尽管稳定币市场蓬勃发展,但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的报告同样冷静地指出了前行道路上的挑战与风险。

6.1 行业面临的挑战

  • 监管合规风险 各国政策的差异导致合规成本高昂。

  • 技术安全风险 智能合约的漏洞和黑客攻击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 货币主权冲突 美元稳定币超过88%的市占率,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新美元循环”。

  • 市场垄断问题 USDT和USDC的双寡头垄断格局可能抑制创新,并增加系统性风险。

6.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基于其全面的分析,报告对稳定币的未来做出了几个前瞻性判断。

  • 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报告援引花旗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规模将达到1.6万亿至3.7万亿美元。

  • 监管框架将趋严并协调 未来五年,全球稳定币监管将趋于严格,同时国际间的协调会加强。

  • 应用场景将深度拓展 RWA将成为稳定币最具潜力的应用方向

  • 技术架构将多元融合 未来的稳定币将呈现多链化发展趋势。

  • 货币竞争将加剧分化 美元稳定币短期内仍将主导市场,但区域性选择将逐步扩大份额,形成多极化发展的格局。

结论

《2025全球稳定币发展最新报告》清晰地揭示了,2025年是全球稳定币市场的分水岭。它已经从一个边缘化的加密资产,演变为一股足以撼动全球金融体系的力量。从重塑跨境支付到赋能现实资产代币化,稳定币的潜力正在被逐步释放。全球监管框架的加速构建,为这个新兴行业划定了发展的边界,也开启了新一轮的全球货币竞争。

对所有参与者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平衡好创新与稳定、开放与安全的参与者。在数字金融的新赛道上,这场无声的革命才刚刚开始,它将深刻地影响我们未来的金融生活。

📢💻 【省心锐评】

监管的枪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稳定币的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野蛮生长,而是合规框架下的应用生态和全球落地能力。谁能率先打通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谁就掌握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