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报承压:马斯克直面 “至暗时刻”,5 月起全力回归特斯拉
在刚刚过去的 2025 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交出了一份让市场哗然的成绩单:营收 193.35 亿美元,同比下滑 9%;净利润更是暴跌 71%,仅为 4.09 亿美元,汽车业务毛利率也降至 12.5% 的低位。一时间,唱衰特斯拉的声音甚嚣尘上,大家都在猜测这家曾经的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到底怎么了?
究其原因,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坦言,过去一年深陷美国政府效率部事务,严重分散了自己对特斯拉的精力 。这不仅导致特斯拉在关键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上有所滞后,还使得股价腰斩,在欧洲市场也节节败退,拱手让出了部分市场份额。不过,马斯克也带来了好消息,他明确表示,从 5 月开始,将大幅减少在政府事务上的投入,“每周仅留 1 - 2 天处理公务”,把工作重心全面转回特斯拉,他坚信这是一家 “即将爆发的超级科技公司”,此次回归就是要带领特斯拉重回巅峰。
面对投资者最为担忧的关税影响,马斯克展现出了十足的底气。他强调特斯拉已建立起美、欧、亚本地化供应链,“抗冲击能力远超同行”。就拿上海工厂来说,目前已经实现了 33 秒生产一辆汽车的超高效率,而未来更是将目标瞄准了 5 秒 / 辆的极致自动化生产。这意味着特斯拉不仅能在成本控制上更胜一筹,还能以更快的速度满足市场需求,用制造革命回应市场对成本控制的疑虑 。 这种底气,不仅来源于特斯拉先进的一体化压铸技术,还得益于其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二者共同构成了特斯拉强大的成本优势和生产效率优势,也让我们对马斯克回归后的特斯拉充满期待。
二、重构估值逻辑:从 “电动车公司” 到 “双核心科技巨头”
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透露,未来评估特斯拉价值的视角需要彻底转变,核心不再仅仅是电动车,而是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这两大全新增长极。这一战略转向,预示着特斯拉将从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进化为一家集出行变革与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巨头。
(一)无人驾驶:颠覆出行的 “时间重置” 革命
6 月德州首秀:无方向盘 Robotaxi 正式上路
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将于 6 月在德州启动试点,首批 10 - 20 辆无方向盘车型登场,运营成本仅为传统出租车的 20%。这一创新服务模式,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传统出行市场的颠覆。马斯克类比 “马车到汽车” 的变革,直言 “未来多数人无需买车”,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普及,人们的出行方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驾照培训行业或将面临颠覆性冲击。
2025 终极目标:L5 级无监督 FSD 落地
特斯拉承诺 2025 年底前推出无监督版 FSD,用户可在车内 “睡大觉”,真正实现 L5 级自动驾驶。对比国内普遍的 L2 级智能驾驶,马斯克特别提醒:“双手离开方向盘的前提,是拥有千万英里数据训练的纯视觉神经网络。” 这意味着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数据优势,将成为其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数据优势铸就 “数字神经网络” 护城河
中国区 FSD 测试显示,即使仅用少量本地化数据,特斯拉模型仍展现出超强泛化能力。马斯克将其比作人类生物神经网络:“摄像头是眼睛,芯片是大脑,16 亿英里真实路况数据就是神经突触,这是任何依赖高精地图的方案无法复制的。” 特斯拉通过不断积累的海量数据,构建了强大的自动驾驶算法,使其在复杂路况下也能应对自如,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二)人形机器人:千万台产能启动 “牛马时代”
年底千台进厂:擎天柱开启工业机器人革命
2024 年底前,数千台擎天柱机器人将入驻特斯拉工厂,执行搬运、质检等任务。马斯克透露,机器人产能正以 “史上最快速度” 扩张,4 - 5 年内达百万台规模,目标成本控制在 2 - 3 万美元,“比雇佣人类更便宜、更高效”。擎天柱机器人的出现,将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稀土困局与全球供应链博弈
针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马斯克首次公开回应:“正与中方协商,确保磁体仅用于民用场景。” 他强调,即使面临供应链挑战,特斯拉仍领先同行至少 5 年,“当其他公司还在实验室调试时,我们的机器人已在产线搬砖”。这表明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进度,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而与中国的协商也显示出其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重视。
三、制造革命:5 秒造车、自动驾驶交付,重新定义汽车工业
(一)一体化压铸 2.0:从 “370 个零件” 到 “5 秒成型”
在汽车制造领域,特斯拉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其上海工厂已成功实现 Model Y 后底板 80 个零件的一体化压铸,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达到了惊人的 33 秒生产一辆汽车,相比以往提升了整整 6 倍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特斯拉最新升级的超大型压铸机,更是具备将底盘零件整合为 1 - 2 个整体的能力,配合先进的 3D 打印砂模技术,新车开发周期从传统的 3 - 4 年大幅缩短至 18 - 24 个月,几乎快了一倍以上。马斯克更是大胆放言:“未来的汽车工厂将如同巧克力工厂一般丝滑流畅,90% 的工序都将由机器人完成。” 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汽车制造将变得更加高效、智能,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
(二)从 “工厂到家门” 的全链路自动驾驶
特斯拉的创新不止于生产环节,在交付环节同样带来了震撼。用户下单的 Model Y,如今可以自行驶出工厂,穿越城市道路,最终稳稳地停在家门口,真正实现了 “生产 - 运输 - 交付” 全流程无人化 。这一突破性闭环,不仅省去了传统的 4S 店环节,降低了成本,更预示着未来 “移动出行终端” 的终极形态。想象一下,未来车辆无需固定停放,在闲置时可以自主接单成为 Robotaxi,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将彻底改变我们对汽车的传统认知,开启一个全新的出行时代。
四、马斯克的 “护城河宣言”:AI 算力 + 芯片自研,碾压级竞争优势
(一)Dojo 超算扩建 10 万卡 GPU:隐性 AI 算力巨头崛起
在人工智能算力军备竞赛中,特斯拉正悄然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自研的 Dojo 超算中心,计划将 GPU 数量扩充至 10 万卡,这一规模足以让特斯拉跻身全球顶级 AI 算力俱乐部 。马斯克透露,Dojo 不仅支撑着特斯拉自动驾驶算法的海量数据训练,未来还将对外输出算力服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的 AI 团队和芯片设计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高墙。” 马斯克自信满满地表示,Dojo 的强大算力将为特斯拉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使其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没有对手” 的底气:从垂直整合到生态闭环
当被问及特斯拉面临的竞争时,马斯克罕见地展现出强硬态度:“放眼全球,没有一家公司能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制造技术这三个关键领域同时与我们抗衡。” 他进一步阐述,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垂直整合能力 —— 从电池研发到芯片设计,从软件算法到整车制造,特斯拉构建了一条完整且高度协同的产业链 。这种一体化的生态闭环,不仅让特斯拉在技术创新上快人一步,更使其在成本控制和供应链稳定性上具备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马斯克的这一表态,无疑是向全球同行宣告,特斯拉已经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领域建立起了难以撼动的技术壁垒,未来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的潮流。
五、给普通人的 3 个启示:驾照、买车、职业规划全颠覆
特斯拉这场技术革命,不只是企业战略的转型,更预示着我们生活方式和职业路径的巨大变革。它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即将到来的生活巨变。
(一)考驾照 or 等 Robotaxi?马斯克的 “马车隐喻” 成真
马斯克的 “马车隐喻” 正逐渐成为现实:“就像 100 年前人们不再需要养马,未来驾驶技能的重要性将急剧下降。” 在他看来,随着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普及,未来大部分人无需再拥有私家车,驾驶技能的重要性也将大打折扣。对于年轻人来说,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考取驾照、练习驾驶,不如将这些资源投入到更具前瞻性的技能学习中,如 AI 编程、机器人维护等。这不仅是对个人时间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明智之举。
(二)买车决策复杂化:从 “资产” 到 “移动终端” 的价值重构
随着 Robotaxi 的普及,私家车的角色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过去,汽车被视为一种资产,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而未来,它更像是一个移动终端,其价值更多体现在能否接入自动驾驶网络,实现智能化出行 。马斯克暗示,未来那些无法实现自动驾驶的车辆,将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就像曾经的功能机被智能机取代一样。因此,消费者在买车时,需要重新审视车辆的价值,不再仅仅关注硬件性能,更要考虑其智能化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三)制造业转型倒计时:机器人替代加速来临
擎天柱机器人在工厂的大规模应用,预示着制造业蓝领岗位的结构性变革即将来临。未来十年,大量重复性、规律性的劳动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斯克提醒人们,人类需要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向创意、管理、艺术等机器人难以替代的领域转型。这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这场科技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
【省心锐评】
特斯拉的财报不应被简单解读为 “电动车公司业绩下滑”,而应视为一场 “从交通工具到智能生态” 的战略豪赌。马斯克用 “双核心” 战略(无人驾驶 + 人形机器人)重新定义企业估值,用制造革命和算力优势构建护城河。无论争议如何,这个疯狂的创业者正在加速推进他的 “机器人乌托邦”—— 你,准备好迎接这个 “多数人无需买车” 的时代了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