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本正加速涌入低空经济,但热潮之下更需冷峻审视。文章深度剖析2025上半年投融资图景,解码资本偏好早期项目与核心技术的内在逻辑,并系统评估技术路线、适航认证、商业模式等核心风险,最终为投资者提供一套聚焦核心零部件、认证整机与基础设施的分层赛道选择罗盘。

引言

天空,这片最后的商业蓝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敞开。低空经济,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与政策文件中的词汇,如今已化为资本市场中跳动的K线与不断刷新的融资记录。政策的东风吹得正劲,万亿级的市场前景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目光。

2025年的上半年,这股热潮非但没有减退,反而愈演愈烈。资本如同敏锐的猎手,循着政策的轨迹,精准地扑向这片充满机遇的处女地。然而,当市场的喧嚣淹没理性的声音,当每一个项目都似乎闪耀着“下一个时代”的光环时,我们更需要一次冷静的思考。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飞行汽车”的狂欢,更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它牵动着从最基础的材料科学到最顶层的空域管理,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壮丽的产业画卷。本文将拨开资本热潮的迷雾,深入低空经济的肌理,试图回答三个核心问题。资本的钱究竟流向了哪里?它们在下注时,看重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在这条通往天空的道路上,究竟铺满了黄金,还是暗藏着不为人知的陷阱?我们将从融资图景出发,解码资本的深层逻辑,审视潜藏的风险,最终为所有关注者提供一份清晰的赛道选择指南。

一、🚁 资本狂欢的舞台,低空经济的融资图景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为低空经济的火热提供了最直接的注脚。根据多家机构的统计分析,期内相关领域的融资事件达到了52起,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惊人的48.6%。超过17亿元的人民币真金白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资本洪流,冲刷着这个新兴赛道。

这股洪流并非漫无目的地流淌,而是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清晰地勾勒出当前资本市场眼中最具价值的领域。

1.1 赛道聚焦,三足鼎立的格局初显

资本的流向,是市场信心的风向标。在低空经济这片广阔的领域里,三个子赛道脱颖而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吸金格局。当我们将数据进行梳理,一幅清晰的资本流向图便呈现在眼前。

赛道

融资案例数

主要关注点

代表企业

eVTOL

17

动力系统、电池、飞控系统

沃兰特、亿航智能

无人机系统

17

物流、工业、军用应用

大疆、极飞

反制与空管

10+

反制技术、空管系统、安全管控

华力创通、安达维尔

这张表格直观地展示了资本的偏好。下面,我们深入剖析这三大热门赛道,探寻其背后的吸引力。

1.1.1 eVTOL,当之无愧的“吸金王”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疑是这场资本盛宴中最耀眼的明星。作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核心载体,它承载了人们对“飞行汽车”最直观的想象。上半年17起融资案例都与它直接相关,使其成为融资事件数量最多的细分领域。

资本的青睐并非空穴来风。头部企业如沃兰特航空亿航智能等,凭借其在技术研发和适航取证上的阶段性成果,在短期内接连完成多轮亿元级别的融资。这种“加速度”的融资节奏,充分显示出市场对其商业化前景的急切与高度认可。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本的触角早已不满足于整机本身,而是深入到了其产业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动力系统,作为eVTOL的心脏,其成本占比高达40%至50%。电池的能量密度、电机的功重比、电控系统的可靠性,这些技术指标的任何一点突破,都直接决定了飞行器的航程、载重与安全性,进而决定了其市场空间。因此,围绕动力系统的电机、电池、飞控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同样成为了资本围猎的重点对象。

1.1.2 无人机系统,基石产业的价值回归

如果说eVTOL代表着低空经济的未来想象力,那么无人机系统则是这片天空中早已存在的、坚实的商业基石。在上半年的融资版图中,无人机产业(涵盖物流、工业、特种应用等)同样斩获了17起融资,与eVTOL并驾齐驱,其融资金额更是占据了总额的半壁江山,展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

与eVTOL尚在探索商业模式不同,无人机在多个领域已经拥有了成熟的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

  • 物流配送,无人机正在重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格局,成为即时配送的新质生产力。

  • 工业巡检,在电力、石油、农业等领域,无人机替代了大量高风险、高成本的人工作业,效率与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

  • 特种应用,在应急救援、测绘勘探、安防监控等场景,无人机的独特优势无可替代。

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让这个看似“传统”的赛道重新焕发了生机,资本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价值回归”的信号。

1.1.3 无人机反制,安全红线催生的新蓝海

天空越是繁忙,安全就越是重要。随着低空飞行器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黑飞”、“乱飞”等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凸显。机场净空、重大活动、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都面临着来自低空的潜在威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无人机反制与安全管控技术,从一个相对小众的领域,一跃成为资本追逐的新风口。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多次强调,“安全是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并明确划出了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政策的强力引导,如同催化剂,瞬间引爆了市场需求。

从雷达探测、光电追踪到信号干扰、物理拦截,一系列反制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获得了资本的重点关注。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驱动的市场,更是一个政策驱动的刚需市场。资本看中的,正是这份由“安全”带来的高度确定性。

二、💰 资本的算盘,投融资逻辑的深层解码

在汹涌的资本热潮背后,投资机构的决策逻辑正变得愈发清晰与理性。它们不再是简单地“追风口”,而是带着一套精密的“筛选工具”,在纷繁复杂的项目中“挖价值”。这套逻辑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的走向。

2.1 “投早、投小”,抢占未来的船票

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资本的注入阶段极为靠前。数据显示,上半年82.7%的融资事件集中在B轮及以前,其中种子轮、天使轮到A轮的早期项目占据了绝大多数。

这背后是典型的风险投资逻辑。在产业爆发的前夜,以相对较低的成本介入,布局那些拥有高成长潜力的初创公司。这就像是在一片未来的森林还只是树苗时,就提前圈定最有希望长成参天大树的那几棵。对于低空经济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早入场,意味着未来可能获得越高的回报倍数。这不仅是财务投资,更是一种战略卡位,一张通往未来天空的“船票”。

2.2 筛选标的的三把“尺子”

面对众多的初创公司,资本并非盲目撒网,而是手持三把精准的“尺子”,对项目进行严格的度量。

2.2.1 第一把尺,技术壁垒,护城河的深度与宽度

资本的目光,正从光鲜亮丽的整机制造,转向那些深藏于产业链上游、决定产业天花板的“卡脖子”环节。拥有高技术壁垒,是获得资本青睐的首要条件。

这些环节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 高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大量的资金支持。

  • 高知识产权密度,拥有核心专利,形成他人难以逾越的壁垒。

  • 强国产替代需求,在一些关键领域,能够摆脱外部依赖,符合国家战略方向。

具体而言,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

  • 动力系统,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高功重比的电机、可靠的混合动力航发。

  • 飞控系统,决定飞行器“大脑”的算法、软件与硬件。

  • 核心传感器,高精度的惯性导航、视觉避障、雷达等。

  • 关键芯片,主控芯片、功率半导体等。

投资这些上游核心技术,通用性强,风险相对分散。无论下游哪家整机厂商最终胜出,只要其产品需要这些核心部件,投资者就能分享到整个产业增长的红利。

2.2.2 第二把尺,商业化落地,从图纸到天空的“准航证”

再宏大的技术叙事,如果不能落地,终究是空中楼阁。因此,企业的商业化进程,尤其是适航认证的进展,成为资本评估的第二把关键尺子。

适航认证是所有民用航空器进入市场的“生死线”,它包括三个核心证书,俗称“取证三件套”:

  • 型号合格证(TC),证明飞行器的设计满足安全标准,是“准生证”。

  • 生产许可证(PC),证明制造商有能力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设计标准的飞行器,是“准产证”。

  • 标准适航证(AC),颁发给每一架具体的飞行器,证明其处于安全可用状态,是“身份证”。

能够率先取得任何一项,特别是含金量最高的TC,都意味着企业在技术验证、安全管理、质量体系上得到了民航局的官方背书。这极大地降低了投资的不确定性,表明其产品距离规模化生产和商业运营仅一步之遥。

此外,一些企业采取的多轮“+轮”融资模式(如A+轮、B+轮),也被资本视为一种稳健的信号。这表明企业并非一次性索要巨额资金,而是通过分阶段的融资,不断验证其技术、市场和取证进度,让投资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进展,从而降低单次投资的风险。

2.2.3 第三把尺,团队背景,谁能驾驭这片天空

低空经济是一个高度复杂的交叉领域,对团队的要求极高。一个只懂技术的团队,或者一个只懂市场的团队,都很难走远。资本极其看重那些拥有复合背景、能够整合产业链资源的“梦之队”。

理想的团队构成通常是这样的:

  • 民航背景的核心成员,深刻理解航空产业的规律,尤其是在适航认证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人脉资源,能少走很多弯路。

  • 汽车产业的资深人士,具备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这正是eVTOL从“样品”走向“商品”所必需的。

  • 无人机或科技公司的技术专家,在飞控算法、软件系统、人工智能等方面拥有深厚的技术功底。

除了团队自身的构成,其背后的资源整合能力也至关重要。那些与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大型产业资本深度绑定的团队,往往更受青睐。因为它们不仅能带来资金,更能带来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应用场景的落地、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

2.3 投资主体的演变,国资的“压舱石”作用

在投资主体上,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国资背景的产业基金正从“配角”走向“主角”。地方政府成立的引导基金、国企背景的投资平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进入低空经济领域。

国资的入场,为这个长周期、重资产的行业带来了几重关键价值:

  1. 长期的耐心资本,国资更看重产业的长期发展和战略价值,能够容忍更长的投资回报周期,为初创企业提供宝贵的稳定发展环境。

  2. 强大的资源协同,国资能够撬动地方政府的资源,为企业提供试验场地、应用场景、采购订单等关键支持,加速项目孵化和落地。

  3. 政策的精准引导,国资的投资方向往往与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高度一致,其入场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市场信号,能够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强的确定性。

国资的深度参与,如同为低空经济这艘大船装上了“压舱石”,使其在面对风浪时更加稳健。

三、⚖️ 热潮下的暗礁,风险与挑战的全面审视

机遇的光芒越是耀眼,其背后的阴影就越是需要警惕。低空经济的万亿蓝海之下,同样暗礁密布。投资者如果只看到海面的风光,而忽视了水下的风险,极有可能触礁沉没。

3.1 技术路线的“十字路口”

尤其是在eVTOL领域,技术路线远未统一,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既是技术创新的活力体现,也给投资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谁也无法断言哪一种技术路线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选择了一条路线,就意味着巨大的研发投入。如果未来市场选择了另一条路线,前期的投入可能血本无归。这种技术路线的迭代和切换风险,是所有整机厂商和投资者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3.2 适航认证的“万里长征”

我们前面提到了适航认证的重要性,但同样需要认识到它的艰巨性。这个过程通常被业内人士形容为一场“万里长征”。

  • 周期漫长,一个全新的eVTOL型号,从申请到最终拿到TC,顺利的话也需要3到5年时间。

  • 耗资巨大,整个认证过程涉及大量的测试、试验、文件编写和审查,耗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人民币是常态。

  • 标准严苛,民航局对安全的标准是“零容忍”,任何一个环节的瑕疵都可能导致流程中断或重来。

这漫长而昂贵的周期,对初创企业的资金链和生存能力构成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德国的Volocopter,作为全球eVTOL的先驱之一,最终陷入破产困境,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漫长的取证道路上耗尽了资金。这个案例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3.3 商业模式的“空中楼阁”

目前,绝大多数低空经济企业,特别是eVTOL公司,仍处于“烧钱”阶段。它们的收入主要依赖于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和部分政府补贴,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自我造血、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未来的商业模式,无论是空中出租车、低空旅游还是紧急救援,都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

  • 成本与定价,单次飞行的成本如何?票价定在多少才能被市场接受,同时又能覆盖成本实现盈利?

  • 运营效率,一架eVTOL每天能飞多少架次?充电和维护需要多长时间?

  • 市场需求,真正的付费用户规模有多大?是刚需还是尝鲜?

在这些问题得到明确答案之前,所谓的商业模式更像是一个美好的“空中楼阁”。订单数据固然可喜,但这些订单的兑现率有多少,是否包含附加条款,都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警惕那些只有故事没有扎实商业测算的项目。

3.4 政策与空域的“无形枷锁”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的保驾护航。但目前,相关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执行法规仍在完善之中,存在一些“无形枷锁”。

  • 空域管理,低空空域如何划分?如何实现数以万计的飞行器协同运行而不发生冲突?这需要一套全新的、数字化的、智能化的空域管理体系,而这套体系的建设非一日之功。

  • 政策差异,目前各地政府都在积极出台扶持政策,但标准不一,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跨区域飞行的审批流程依然复杂,制约了网络化运营的实现。

  • 数据安全与合规,飞行器在运行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使用,涉及个人隐私和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明确。

这些政策与管理层面的不确定性,是悬在行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5 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低空飞行器的规模化运营,严重依赖于地面基础设施的支持。而这,恰恰是当前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 起降点(Vertiport),城市中能够满足eVTOL起降、充电、维保需求的场地严重不足。

  • 通信导航监视(CNS),低空空域需要建设一套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通信、导航和监视网络,以确保飞行安全。

  • 气象服务,低空飞行对气象条件更为敏感,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服务。

虽然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有预测称,到2027年仅空管市场规模就有望达到200亿元,2030年前更是有望超过400亿元——但其建设滞后的现状,实实在在地限制了当前飞行器的运营范围和效率。

3.6 估值泡沫与资本耐心的“双重考验”

在资本的热捧下,部分明星企业的估值已经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泡沫化的迹象。高估值意味着投资者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也对企业未来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低空经济是一个典型的重资产、长周期行业。从研发到取证,再到规模化运营和盈利,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对于习惯了“短平快”模式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缺乏足够耐心和风险承受能力的资本,很可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选择离场,造成市场的波动。

四、🚀 赛道抉择,投资的优先级罗盘

综合以上对机遇与风险的全面分析,投资者在进行赛道选择时,不应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应采取一种分层布局的策略。基于确定性、技术壁垒和风险收益比,我们提出以下投资优先级罗盘。

4.1 第一梯队,核心零部件(电池/航发/电机)

这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确定性最强的环节,也是我们认为最具投资价值的“黄金赛道”。

投资上游核心零部件,如同在淘金热中卖铲子和牛仔裤。无论最终是哪家公司挖到了金矿(即整机厂商成功),他们都需要这些基础工具。这种策略能够有效规避下游整机厂商因技术路线失败、商业化受阻或经营不善而带来的风险。

特别是动力系统,作为占eVTOL成本**40%-50%**的核心,其技术突破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谁能率先在电池能量密度、电机功重比、航发可靠性上取得革命性进展,谁就掌握了产业链的“话语权”。投资这样的企业,分享的是整个产业增长的红利,确定性最高。

4.2 第二梯队,已取证或即将取证的整机厂商

对于整机制造环节,投资决策的核心应从“看故事”转向“看结果”。最重要的结果,就是适航认证的进展

优先选择那些已经取得TC/PC,或者在适航审定上已经进入后期阶段的企业。获得认证,意味着其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生产一致性得到了国家最高民航管理机构的认可。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里程碑,更是一个商业里程碑。它极大地消除了投资中最大的不确定性,表明该公司已经拿到了进入市场的入场券,商业化落地仅一步之遥。

投资这类企业,风险相对较低,增长潜力也更为明确。它们已经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证明了自身的执行力和技术实力。

4.3 第三梯队,基础设施与空管系统

这是低空经济的“高速公路”和“大脑”,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虽然短期内的爆发力可能不如前两者,但其长期价值和增长确定性不容忽视。

这个赛道主要包括:

  • 空管系统,提供低空监视、航线规划、冲突解脱等服务的软硬件系统。掌握新一代空管技术(如通感一体化、数字孪生)的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 地面基础设施,eVTOL起降场、充电桩、维保中心等。

  • 配套服务,高精度气象服务、通信导航监视设备等。

这类投资的特点是,很多项目由政府订单驱动,或者与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规划深度绑定,商业模式清晰,现金流稳定。随着天空中飞行的器械越来越多,对“路”和“交通规则”的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投资于此,是分享低空经济长期、稳健增长红利的明智选择。

结论

低空经济的万亿画卷已经徐徐展开,资本的涌入为这幅画卷增添了最亮丽的色彩。这无疑是一个属于创新者和勇敢者的时代。

但是,越是在喧嚣的热潮中,越需要保持一份内心的冷静与审慎。低空经济不是一场可以轻松获胜的闪电战,而是一场考验技术、资本、耐心与智慧的持久战。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深刻理解产业的内在逻辑,清醒认识前路的挑战,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

未来的天空,不会只属于某一家公司或某一种技术。它将是一个由核心技术提供商、整机制造商、基础设施运营商、以及监管机构共同构建的复杂生态。聪明的投资者,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在棋盘上进行分层布局,在关键位置落下棋子。聚焦那些技术壁垒最高、商业路径最清晰、风险相对可控的核心环节,优先布局核心零部件、已取证的整机厂商以及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同时,必须对技术的不确定性、政策的演变、商业模式的探索保持敬畏之心,合理分散投资,严格控制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天空变革中,穿越周期的迷雾,最终抓住那些确定性的增长机遇,分享属于未来的那片蓝海。

📢💻 【省心锐评】

别总盯着天上飞的“壳子”,那玩意儿路线多、风险大。真正的价值藏在“心脏”里——电池、电机、飞控系统。谁掌握了这些核心命脉,谁就掌握了天空的话语权。投资要投“赋能者”,而不是赌“飞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