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WAIC深度观察,AI产业在算力、模型、Agent、内容创作、具身智能与全球治理等六大赛道全面突破,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双线并进,推动中国AI迈向全球智能高地。

引言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再次成为全球AI产业的风向标。与往年不同,今年的WAIC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竞技场,更是产业落地、生态重构与全球治理的前沿阵地。中国AI产业在自主可控、产业化、生态化和国际化等多维度实现突破,推动全球智能产业格局重塑。本文将以六大核心赛道为主线,深度剖析WAIC2025所展现的AI产业“内卷”新高度,探讨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双线突破,呈现一场关于智能时代的全景式洞察。

一、算力自主可控与架构创新:国产突破引领全球

1.1 昇腾384超节点:国产算力基建的里程碑

2025年WAIC现场,华为昇腾384超节点(Atlas 900 A3 SuperPoD)首次线下亮相,成为全场瞩目的“镇馆之宝”。这套系统通过创新的超节点架构和MatrixLink高速网络,将384颗NPU与192颗CPU点对点直连,通信带宽提升15倍,单跳时延降低10倍,算力密度高达300PFlops。其在千亿级模型训练中,性能为传统集群2.5倍,多模态/专家网络模型提升可达3倍,部分指标超越英伟达GB200 NVL72/NVL72系统。

1.1.1 技术参数与性能对比

指标

昇腾384超节点

英伟达GB200 NVL72/NVL72

NPU数量

384

576

CPU数量

192

144

通信带宽提升

15倍

-

单跳时延降低

10倍

-

算力密度

300PFlops

288PFlops

千亿模型训练效率

2.5倍

1倍

多模态模型提升

3倍

1倍

昇腾超节点不仅在技术参数上实现突破,更在产业落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其已在金融、能源、互联网等11大行业落地6000+方案,适配80余主流大模型,成为国产AI算力基建的标杆,推动中国AI产业链自主可控和产业化加速。

1.1.2 产业生态与合作模式

昇腾超节点的成功,离不开开放的产业生态。华为联合2700+生态伙伴,推动AI算力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通过与主流大模型厂商、行业ISV、科研机构的协作,形成了“硬件-平台-应用”三位一体的生态闭环。昇腾AI社区、昇腾AI创新中心等平台,为开发者和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支持,助力AI技术快速落地。

1.2 轻量化模型与边缘智能:系统优化的新赛道

在算力“内卷”加剧的背景下,AI模型的轻量化与边缘部署成为新趋势。RockAI的Yan 2.0等轻量化模型,以3B参数量达到Llama3 8B水平,采用非Transformer架构,适配移动端和IoT设备。现场机器狗演示,印证了其在低功耗场景下的实用潜力。

1.2.1 轻量化模型的技术路径

  • 非Transformer架构:突破传统大模型的算力瓶颈,提升推理效率。

  • 参数量优化:以更少的参数实现更强的表达能力,降低硬件需求。

  • 边缘部署:适配手机、机器人、小家电、智能眼镜等终端设备,实现AI能力的普惠化。

1.2.2 系统优化与多维竞争

算力竞争正从“堆叠硬件”转向“系统优化与架构创新”的多维较量。硬件、系统、算法、应用协同优化,成为提升AI算力利用率和产业落地效率的关键。国产AI芯片与系统厂商正加速布局,推动中国AI算力体系全面升级。

二、世界模型:数据成本优化与智能泛化

2.1 世界模型的崛起:AI泛化能力的关键

随着大模型训练对数据的需求激增,世界模型成为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提升泛化能力的关键方向。世界模型本质上是智能系统对物理或虚拟环境的内在抽象表征,用于理解世界运作规律、预测未来状态并指导决策。其核心在于通过虚拟仿真和规则建模,减少对真实世界数据的依赖,实现“虚拟反哺现实”的闭环优化。

2.1.1 世界模型的三大核心能力

  • 模拟能力:对环境进行高保真仿真,支持多场景、多模态数据生成。

  • 预测能力:实现因果推理,提升模型对未来状态的预测准确性。

  • 探索能力:支持主动规划与决策,提升AI系统的自主性与适应性。

2.2 产业应用与技术突破

2.2.1 商汤“绝影开悟”世界模型

商汤科技在WAIC上发布了升级版“绝影开悟”世界模型,能够批量生成高风险、低概率的驾驶场景,极大缓解自动驾驶等领域对真实路测数据的依赖。该模型支持4D空间重建、第一/第三视角数据同步,为具身智能和机器人训练提供了高效的虚拟仿真环境。

2.2.2 腾讯混元3D世界模型

腾讯开源混元3D世界模型1.0,支持文本/图片输入生成可漫游3D世界,助力游戏、VR等行业快速生产标准化3D资产。该模型通过高效的3D生成与编辑能力,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推动3D内容产业链升级。

2.2.3 视频生成模型:世界模型的最佳路径

视频生成模型被认为是构建世界模型的最佳路径。通过对视频数据的模拟、预测与探索,AI系统能够实现从感知到认知的跃迁。前腾讯科学家刘威指出,视频生成模型兼具模拟、预测、探索三大能力,是AI智能泛化的关键突破口。

2.3 国际进展与未来趋势

国际上,Meta V-JEPA 2.0等世界模型持续推进,推动AI从数据驱动走向规则建模。未来,世界模型将在自动驾驶、机器人、虚拟现实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成为AI产业降本增效的新引擎。

三、AI Agent:从“助手”到“数字员工”与产业化落地

3.1 AI Agent产业化元年:从实验室到企业核心

2025年被认为是AI Agent(智能体)产业化元年。AI Agent正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创造价值”转型,成为企业流程中的“数字员工”。智谱AutoGLM等产品已实现端到端操作浏览器、自动检索信息、生成报告等能力,推动AI深度嵌入企业核心流程。

3.1.1 Agent开发范式革新

  • WebRL强化学习框架:支持Agent在真实互联网环境中自主学习与决策。

  • MCP协议:标准化Agent与外部系统的交互,提升开发效率与可扩展性。

  • 低门槛定制:企业无需专业技术团队即可快速部署专属Agent集群。

3.1.2 产业化数据与应用场景

2025年,工业领域AI Agent应用比例从9.6%跃升至47.5%,超73.7%企业已在10个以上场景部署。AI Agent广泛应用于客户服务、销售、运营、研发等核心流程,具备协同作业、主动反馈、承担OKR等能力,推动企业从“工具辅助”向“任务承接”转型。

年份

工业领域AI Agent应用比例

企业多场景部署比例

2023

9.6%

21.3%

2025

47.5%

73.7%

3.1.3 商业化案例:Windsurf与Vibe Coding

Windsurf的沉浸式编码工具Vibe Coding,结合AI助手与独立代理功能,支持多文件编辑、自然语言命令执行、上下文感知等智能化功能,帮助开发者在编写代码时保持“心流”状态。年收入达1亿美元,吸引谷歌、OpenAI等科技巨头关注,成为AI Agent商业化的典范。

3.2 Agent对企业流程的深度嵌入

AI Agent正深度嵌入企业流程,成为“AI员工”。其具备以下能力:

  • 协同作业:与人类员工协同完成复杂任务。

  • 主动反馈:根据任务进展主动汇报与调整。

  • 承担OKR:独立承担关键绩效指标,推动企业目标实现。

未来12-24个月,AI Agent将在更多行业实现规模化落地,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

四、多模态内容创作:生成式AI应用元年与变现挑战

4.1 多模态大模型:内容创作的革命

多模态大模型和AI内容创作成为WAIC2025最热赛道。快手可灵AI 2.0在视频生成领域表现突出,累计生成超2亿视频、4亿图片,服务企业客户超2万家,全球创作者超4500万。可灵2.0在文生视频能力上对比谷歌Veo2和OpenAI Sora分别有205%和367%的胜率,技术和体验均处于全球领先。

4.1.1 多模态编辑与人机协同

可灵AI的多模态编辑(MVL)功能,让用户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片段等多模态输入,实现“所想即所得”的创作体验。AI与人类创作者协同,极大降低内容生产门槛,推动UGC向AIGC转型。

4.1.2 国内创新案例

  • MiniMax海螺AI:专注于AI视频生成与编辑,服务影视、广告、游戏等行业。

  • 金山WPS灵犀助手:集成多模态AI能力,提升办公自动化与内容创作效率。

4.2 行业变现与商业模式创新

AI视频生成正重塑影视、广告、游戏等内容产业链,带来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瑞银证券熊玮指出,AI内容创作的变现能力和商业化路径仍是行业关注焦点。尽管技术进步显著,如何实现规模化变现、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仍需行业共同探索。

4.2.1 变现挑战与竞争格局

  • 变现路径不清晰:内容创作与分发平台需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 行业竞争加剧:多家企业在AI视频生成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技术与生态成为核心竞争力。

五、具身智能:从表演到实用,产业链加速成型

5.1 具身智能的产业化进程

具身智能(Embodied AI)成为WAIC2025另一大亮点。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动态展示吸引大量关注。今年的具身智能更强调工业与生活场景的实际应用,推动机器人从“秀肌肉”走向“建生态”。

5.1.1 典型应用与技术突破

  • 宇树G1格斗机器人:凭借29关节动态平衡算法,实现自主格斗与秒速起身,适应复杂环境。

  • 云百生手术机器人:已在医疗场景落地,提升手术精度与效率。

  • 智元工业机器人:在产线实现高效、稳定作业,推动智能制造升级。

5.1.2 产业链协同与核心部件国产化

具身智能产业链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灵巧手、精密减速器)、中游的整机集成、下游的行业应用全面爆发。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推动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加速迈向大规模产业化。

5.2 实用性与表演性的平衡

具身智能需回归实用性,只有在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中实现高效稳定作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表演型机器人虽能吸引眼球,但难以满足工业领域日益增长的智能化需求。未来,具身智能将以实用性为核心,推动机器人在更多行业实现规模化落地。

六、生态重构与全球治理:垂直化、开源与国际协作

6.1 产业生态的垂直化与多元化

AI产业正从通用赛道向垂直深耕、行业落地多元化发展。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头部企业已将重心转向垂类医疗模型与企业级业务,推动AI技术在医疗、金融、制造等行业实现深度应用。

6.1.1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上海成立全国首个语料运营平台,开放4200亿Token文本及1TB视频数据,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的数据资源为大模型训练与行业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6.2 全球治理与开源协作

全球治理方面,WAIC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海倡议》,中国推动的全球AI合作治理协议在联合国通过,成为国际AI治理范例。中国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WAICO),推动全球治理与开源协作。

6.2.1 开源生态与技术共享

DeepSeek、腾讯等企业积极贡献开源大模型和工具,推动全球技术共享与创新。开源生态的繁荣,为AI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结论

2025年WAIC展现了中国AI产业从底层算力到应用生态的全面突破。无论是昇腾384超节点的自主可控,世界模型的数据降本,AI Agent的产业化,还是多模态内容创作的爆发,都在重塑行业边界与规则。AI的“内卷”已从技术竞速升级为生态位争夺,缺席者的选择也昭示:深耕垂直场景,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答案。未来,AI产业将在自主创新、产业落地、生态协作和全球治理等多维度持续演进,引领智能时代新浪潮。

📢💻 【省心锐评】

“算力基建是骨,世界模型是脑,Agent是神经,具身智能是四肢——中国AI生态首次完成‘全机体’构建。当技术拼图完整,落地深度就是唯一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