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核心不再是与机器比拼知识记忆,而应转向培养人类独有的感情、创造力与个性。文章深度解析徐扬生院士提出的七大教育改革方向,强调教育必须回归育人本质,重塑以实践和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

引言

当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在2025年普通高中校长年会上抛出那个直击灵魂的观点时,全场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他说,“你不能跟AI比聪明,就像我们发明了汽车,我们不可以跟汽车比谁跑得快;我们也不能跟它比记忆,他记得比你好;我们跟它比知识,也比不过它。” 这段话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许多人对教育的传统认知。

在一个知识获取成本趋近于零,大语言模型能秒速整合海量信息的时代,我们沿用多年的教育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这个曾经被视为知识传授最佳场所的地方,其功能正在被重新定义。如果教育的目标依然是让学生记住更多的知识点,考出更高的分数,那么我们培养的,可能只是一批在未来竞争中毫无优势的“低配版AI”。

所以,当AI在知识、记忆、运算上展现出绝对优势时,我们还剩下什么?徐扬生院士给出了答案,“比感情、比创造、比个性,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重点。”

这篇深度文章将以徐扬生院士的报告为基石,融合多维度的分析,系统性地拆解AI时代教育变革的底层逻辑。我们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本质差异,重新描绘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画像,并详细阐述那七个指引教育破局前行的改革方向。这不仅是对一场演讲的复盘,更是一次对未来教育形态的严肃思考与展望,旨在为所有关心教育的同仁提供一份清晰、可行的行动蓝图。

💡 一、智的博弈:人与AI的楚河汉界

要理解教育如何变革,首先必须看清我们的“对手”与“伙伴”——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同时,更要明白我们自己,人类智能的独特价值究竟在哪里。

1.1 AI的本质与局限

人工智能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认知、感知和行动

  • 认知。这是AI目前发展最迅猛的部分。它涉及认识世界、做出判断、推理和决策。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技术,在文本生成、逻辑总结、知识整合上表现惊人,让人感觉它真的“智能”。

  • 感知。这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虽然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上进步飞快,但与人类细腻、复杂的感知能力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徐扬生院士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你打开一瓶茅台,让AI闻闻是不是酱香型,它大概率不懂。

  • 行动。这是指物理世界中的操作能力。尽管“具身智能”的概念很火热,但机器人在行动的灵活性、适应性上,四十年来的进展相对缓慢。

所以,当前阶段的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残疾人”。它在认知层面异常强大,但在感知、情感和物理行动上存在明显短板。它擅长处理已有的数据和知识,进行组合、归纳、总结,是一个典型的“向后看”**的工具。

1.2 人类智能的独特疆域

与AI相比,人类的智能形态完全不同。如果说AI是冰冷的逻辑机器,那么人就是一个温热的生命体。

对比维度

人工智能 (AI)

人类智能 (Human Intelligence)

思维方向

向后看 (基于已有数据总结、整合)

向前看 (具备前瞻性、想象力、创造力)

智能构成

重理性 (分析、整合、逻辑)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重视直觉、体验、情感)

智能形态

集中型 (依赖中央处理器和算力)

分布式 (全身都是智能体,手、脚都有智能反应)

核心追求

通性 (追求普遍规律和标准化答案)

个性 (强调个体独特性、观点和风格)

决策基础

(基于数据和算法的计算)

心脑并用 (融合情感、直觉和理性的复杂决策)

徐扬生院士特别提到了中国文化中“心”与“脑”的区别。古人认为“脑”只是身体的一部分,而“心”超越了物理器官的范畴,它关乎情感、意志和精神。人是心脑并用的,我们的决策不仅基于逻辑推演,还深受情感、直觉和过往体验的影响。这种复杂性,恰恰是AI难以复制的。

人类智能是**“向前看”**的。我们能够想象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能够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问题,能够在没有数据支撑的情况下,凭借勇气和直觉去探索未知。这正是创新的源头。

1.3 “人化”的机器与“机化”的人

当前有一个非常值得警惕的趋势,机器越来越像人,而人越来越像机器

机器通过学习海量数据,模仿人的语言和思维模式,变得越来越“智能”。而人,却可能因为过度依赖技术而放弃思考。徐扬生院士提到的那个被GPS导航到工地的司机,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当工具替我们完成思考时,我们便会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思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一旦放弃,人就可能被“机化”。

长此以往,整个社会可能会趋于平庸。当所有人都习惯于从AI获取标准答案,当所有观点都被算法同化,个性和创造力就会被扼杀。

所以,教育的战场必须转移。我们不能在AI的优势领域里做无谓的挣扎。知识的广度、记忆的准确度、计算的速度,这些都应该放心地交给AI。教育的重心,必须聚焦于那些AI无法企及,并且定义了“何以为人”的领域,那就是感情、创造和个性

🎯 二、重塑标尺:AI时代的人才画像

明确了人与AI的差异,下一个关键问题是,未来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培养的是这样的人才吗?

2.1 当前教育的“记忆困境”

徐扬生院士对当前教育模式的批判一针见血。他分析了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得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

能力维度

高考卷面占比 (估算)

记忆

约 70%

理性

约 20%

创造力

约 5%

品性

约 5%

这个数据,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大致如此。化学、生物甚至物理,大量题目依然在考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熟练应用。这意味着,我们的选拔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那些记忆力好、擅长刷题的学生。我们称他们为“优秀人才”,但实际上,我们培养的更多是**“会考试的人才”**。

这种模式在工业时代或许有效,因为它能筛选出大量能精准执行任务的标准化人才。但在AI时代,这种以记忆为核心的能力,恰恰是人类最没有竞争优势的。

2.2 未来人才的四维罗盘

那么,AI时代真正需要的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徐扬生院士给出了一个四维模型,可以称之为“未来人才罗盘”。

核心素质

具体内涵

领导力 (Leadership)

语言表达、沟通协调、判断决策、同理心

理性思维 (Rationality)

提问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

创造力 (Creativity)

想象力、艺术素养、探索精神、打破常规

品性 (Character)

勇气、顽强、坚韧、世界观、人文素养

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领导力关乎如何与人协作,理性思维关乎如何认识世界,创造力关乎如何改变世界,而品性则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些能力,尤其是同理心、想象力、顽强等,都是AI的短板。

2.3 成功要素的权重解构

更有趣的是,徐扬生院士基于他四十年的教育经验,对这些能力在个人成功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权重判断。

成功要素

重要性权重 (估算)

顽强 (Perseverance)

40%

创造性 (Creativity)

30%

理性 (Rationality)

15%

勤奋 (Diligence)

15%

这个权重分配颠覆了很多人的传统认知。顽强,那种无论如何都能坚持下来的品质,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徐扬生观察到,中国学生在勤奋上表现优异,理性也不错,但在创造性和顽强性上,尤其是后者,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存在差距。他们害怕批评,容易放弃。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的教育可能培养了许多聪明的“起跑者”,但却缺少能够坚持到终点的“长跑冠军”。而AI时代,面对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坚韧不拔的品性比任何单一技能都更加重要

🧭 三、破局之路:教育改革的七大航向

基于对人机差异和人才需求的深刻洞察,徐扬生院士提出了一个核心主张,“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实践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 围绕这一主张,他给出了七个具体的改革方向,为迷雾中的教育变革指明了航向。

3.1 少“教”多“育”:从知识灌输到人格塑造

这是七大方向的总纲。教育的重心必须从“教书”转向“育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被海量的信息和知识填满。徐扬生院士甚至反思,自己每天接触的信息中,可能有60%都是不必要的。

知道得太多,反而会成为创新的阻碍。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当头脑被固有的知识和“程式”占满后,面对新问题时,会下意识地用旧模式去套。学生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潜台词就是“这个问题肯定已经有答案了”。这种思维定式,会扼杀创新的意愿。

所以,教育不应该追求知识的广度,而应该把核心的东西教给学生,然后留出大量的“空白”。这些空白,是用来思考、体验和创造的。少“教”一点知识,多“育”一点人格、品性和能力。

3.2 重“理性”轻“记忆”:锻造思辨的利剑

既然记忆可以外包给AI,那么教育就必须强化理性的培养。这包括科学思维、科学精神、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校需要改革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比如,减少纯记忆性的考题,增加需要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和批判性论证的题目。可以开设跨学科的辩论课程,组织学生就复杂的社会或科学议题进行辩论,在交锋中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数理教学也应更注重深度,引导学生理解公式和定理背后的逻辑与思想,而不是停留在解题技巧的层面。

3.3 以“践”生“悟”:实践是最好的课堂

这是徐扬生院士反复强调的一点。他甚至断言,“实践比学校更重要”

知识经由“学”和“思”进入大脑,但如果没有“践”这个环节,它们就永远不会真正属于你,最终会全部还给老师。因为**“人教人是知识,事教人是教训”**。只有在实践中摔过跤、碰过壁,才能获得刻骨铭心的“教训”,而这些教训,最终会内化为智慧,也就是“悟”。

我们的教育体系普遍缺乏实践环节,导致学生普遍“晚熟”。他们习惯于在父母和老师规划好的路径上行走,缺乏独立决策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因此,教育必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无论是社会服务、项目式学习、企业实习,还是去非洲支教。让学生走出课堂,去真实的世界里体验、犯错和成长。

3.4 创新之源:学会提出真问题

AI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特定的文化土壤。徐扬生院士指出了阻碍我们创新的几个文化根源,比如过分重实用、对传承的纠结、以及认识论上的不严格。

要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需要关注三个要素。

  • 不满。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对现状满意的人是不会去创新的。教育应该鼓励学生保持批判性的眼光,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

  • 提问。学会提问,尤其是提出一个好问题,本身就是创新的开始。我们的教育常常是给予答案,而不是引导提问。

  • 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而艺术教育和跨学科学习是激发想象力的重要途径。

3.5 艺术之光:守护生命的“爱与美”

徐扬生院士对艺术教育的缺失表达了深切的忧虑。他认为,艺术教育的严重缺乏,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整体素质

艺术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层面。

  • 在情感世界。艺术是“爱与美”的载体。它们是生命的支点,是当一个人退到最后无路可退时,依然能支撑他走下去的东西。缺乏艺术滋养的生命,是有缺陷的,情感世界容易塌陷。

  • 在理性世界。艺术是创造力的源泉。艺术训练培养的形象思维、直觉和打破常规的勇气,可以直接迁移到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中。

未来社会,随着AI替代大量重复性劳动,人们将有更多时间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可能有一半的生活都将与艺术相关。因此,加强艺术教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为学生的未来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石。

3.6 跨界融合:打破文理的壁垒

“文理分科”是工业时代为了提高效率而设计的产物,但在AI时代,它已经成为培养完整人才的巨大障碍。

文科和理科,是同一个世界的两面,而不是两个世界。AI本身就是文理交叉的产物,它不分文理。未来的重大挑战,无论是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还是人工智能伦理,都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因此,中学阶段应尽可能打破文理分科。要让理科生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理解历史、哲学和艺术;也要让文科生了解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技术逻辑,具备数据分析和计算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认知体系完整的、能够应对复杂世界的人才。

3.7 格局之本:观世界,方有世界观

一个人的世界观,决定了他的格局和高度。而世界观,不是从书本里读出来的,而是从“观世界”中得来的。

徐扬生院士用香港学生不知“番禺”在何省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坐井观天”的局限性。教育必须为学生提供走向世界的机会,让他们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身去感受这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

这不仅是为了增长见识,更是为了培养全球眼光、同理心和审视世界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理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责任;更要培养他们用中国的精神和智慧去引导世界、贡献世界的能力。

🗺️ 四、知行合一:从理念到实践的路径图

理念的清晰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将其落地。徐扬生院士提出的“学、思、践、悟”四步法,为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闭环模型。

4.1 “学、思、践、悟”的闭环模型

这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

  • 学 (Learn)。这是起点。关键在于激发好奇心和兴趣,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Learn how to learn)。因为未来90%以上的知识都需要自学。

  • 思 (Think)。学了之后要思考。思考需要土壤,而**“闲暇的时间是思考的土壤”**。教育者需要做的,是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发呆、胡思乱想,而不是把所有时间都用课程和作业填满。

  • 践 (Practice)。这是将知识内化的关键一步。通过实践,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真实场景中,获得第一手经验和教训。教育部近年来推动的任务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正是“以践促学”的体现。

  • 悟 (Realize)。这是最高境界。在反复的实践和反思中,学生最终能领悟到知识背后的本质规律和人生的道理。这种“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伴随一生的财富。

4.2 政策与实践的同频共振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理念正逐渐与国家政策形成共振。教育部等权威机构已明确提出,AI时代的高中教育要主动变革,强化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例如,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普及。

这要求学校层面进行系统性的重构,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不再以单一的分数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以及创新性的成果。

结论

回到最初的问题,AI时代的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

徐扬生院士的报告,如同一座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造就什么样的人”**。一个国家对世界文明的真正贡献,最终也体现在它的人民身上。

人类因为创造了人工智能而伟大,更会因为懂得人工智能的局限而成熟。我们不必为AI的强大而焦虑,而应为人类的独特性而自豪。教育的使命,就是守护和激发这份独特性。

未来的教育,必须是一场回归。回归到“人”的本身,关注情感、品性和人格的成长;回归到“实践”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里淬炼智慧;回归到“创新”的源头,鼓励他们去想象、去提问、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世界走得很快,但教育需要有自己的定力。我们的任务,是教育好下一代,让他们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依然能**“带着灵魂往前走”**。

📢💻 【省心锐评】

别再卷知识了,那是AI的主场。教育的下半场,是拼谁能培养出更有趣、更坚韧、更有创造力的灵魂。育人,才是应对一切技术冲击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