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15 日,美联储宣布解散 “新型活动监督计划”(Novel Activities Supervision Program),这个成立仅两年、专门针对加密货币银行监管的部门,突然画上句号。这一动作标志着美国对加密货币的态度从 “严防死守” 转向 “全面拥抱”,全球加密监管格局或将因此彻底改写。

一、从紧箍咒到自由航道:美联储的 180 度大转弯

2023 年 3 月,硅谷银行因过度涉足加密货币业务引发挤兑崩盘,连带 Silvergate、签名银行等三家加密友好型银行相继倒闭,成为美国自 2008 年以来最严重的银行业危机。为遏制风险扩散,美联储紧急成立 “新型活动监督计划”,要求银行开展加密业务必须提前申请专项许可,并对加密资产托管、稳定币发行等 12 类高风险活动实施穿透式监管。

但仅仅两年后,这一监管体系被彻底推翻。2025 年 4 月,美联储允许银行自主开展加密业务,无需逐笔审批;7 月出台加密托管细则,明确银行可合规持有比特币等资产;8 月解散专项部门,将加密监管并入常规体系。美联储在声明中称:“经过两年实践,我们已充分掌握加密业务风险特征,现有监管框架足以覆盖相关风险。”

这一转变的核心推手是特朗普政府的 “加密之都” 战略。自 2024 年大选承诺 “让美国成为全球加密货币领导者” 后,特朗普团队迅速行动:2025 年 3 月签署行政令建立战略比特币储备,7 月推动《天才法案》通过稳定币监管框架,8 月解散美联储专项监管部门,形成 “立法 + 行政 + 监管” 的组合拳。

二、特朗普的加密野心:让美国成为世界加密之都

特朗普的政策转向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区块链革命卡位战”。其核心逻辑包括:

  1. 金融霸权保卫战:美元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份额已从 2001 年的 71% 降至 2025 年的 58%,加密货币被视为重塑美元影响力的突破口。特朗普在 3 月加密峰会上直言:“比特币可能成为数字时代的黄金,美国必须主导其规则制定。”

  2. 技术创新争夺战:美国在区块链专利数量上已落后于中国,通过政策松绑吸引 Coinbase、币安等头部企业落户,可重建技术优势。2025 年 4 月,Coinbase 宣布将全球总部从旧金山迁至华盛顿特区,正是政策转向的直接结果。

  3. 资本虹吸效应:养老金、主权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长期被挡在加密门外。总统数字资产工作组路线图明确提出 “探索养老金配置加密资产的合规路径”,预计将释放超万亿美元资金。

三、万亿美元洪流:松绑后的市场连锁反应

政策转向已引发加密市场剧烈震荡:

  • 价格波动加剧:比特币在 2025 年 1 月突破 10 万美元大关,但 8 月受监管预期变化影响,单周跌幅超 15%,24 小时内超 30 万人爆仓。

  • 机构跑步入场:贝莱德、富达等资管巨头已提交比特币 ETF 申请,预计 2025 年底前获批规模将达 5000 亿美元。

  • 全球监管重构:欧盟被迫加速推进《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日本金融厅计划放宽加密货币交易所牌照限制,韩国取消加密货币交易匿名制。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监管套利空间的出现。美国允许银行自主开展加密业务后,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加密企业纷纷将服务器迁至特拉华州,利用 “监管洼地” 降低合规成本。这种 “逐底竞争” 可能催生新的系统性风险。

四、风险与挑战:监管松绑后的暗礁

尽管美国宣称 “风险可控”,但三大隐患不容忽视:

  1. 金融泡沫风险:比特币市值在 2025 年已突破 2 万亿美元,远超黄金市值的 12 万亿美元,但交易量中 70% 来自杠杆交易。监管松绑可能加剧市场投机,重演 2022 年 LUNA 币暴跌 99% 的惨剧。

  2. 监管碎片化:《CLARITY 法案》虽试图厘清 SEC 与 CFTC 的监管边界,但参议院仍在博弈,若法案难产,加密资产的 “证券 - 商品” 分类将继续混乱。

  3. 地缘政治博弈:中国香港已推出全球最严格的稳定币监管框架,通过 “刚性储备 + 刑事追责” 争夺亚洲加密话语权;俄罗斯则计划发行锚定能源的加密货币,挑战美元霸权。

【省心锐评】

对于普通人而言,短期需警惕比特币等资产的剧烈波动,长期则要关注全球监管风向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