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数字货币竞争的主角更替:从 CBDC 到稳定币崛起

(一)香港金融科技周的行业转向信号

2025 年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宛如一场数字货币领域的风向标盛会,为我们揭示了行业发展的全新方向。曾经,央行数字货币(CBDC)是这个舞台上当之无愧的主角,吸引着全球目光,各国央行纷纷在此展示自己在数字货币领域的探索与成果。然而,今年的金融科技周却画风突变,「港元计价稳定币」与「代币化存款」强势崛起,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将 CBDC 的热度悄然压下。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它是全球数字货币市场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巴西央行暂停了自家雄心勃勃的 CBDC 项目 Drex,这一决定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数字货币领域激起层层涟漪。而日本、印尼等国,也纷纷将研究重心从 CBDC 转向了私营稳定币的监管与合规。这些国家的政策转向,充分表明全球数字货币实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过去由政府主导的模式,逐渐走向由企业驱动的新发展道路。

CoinDesk 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行业变化,在 Asia Morning Briefing 中犀利地指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光环正在褪去,而市场驱动的稳定币成为主角。” 这一观点犹如一声响亮的号角,宣告着数字货币竞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稳定币时代已然来临。在这个新的阶段,市场的力量将在数字货币的发展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企业的创新与活力将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困境与稳定币的市场突围

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诞生,并非源于对技术创新的纯粹追求,而是出于一种深深的恐惧。2019 年,当 Facebook 宣布推出 Libra,这个锚定主权资产、面向全球 17 亿用户的 “全球数字货币”,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金融领域掀起了惊涛骇浪。各国央行瞬间警觉起来,他们清晰地意识到,一旦支付体系落入科技巨头之手,货币主权将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为了捍卫货币主权,维护金融稳定,各国央行纷纷紧急行动,争相启动 CBDC 项目,试图凭借政府的力量,重新构建数字金融秩序,将金融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现实却给了各国央行沉重的一击。多年过去了,在全球 137 个积极探索 CBDC 的经济体中,真正成功落地的案例屈指可数,仅有巴哈马的 Sand Dollar、牙买加的 Jam-Dex 以及尼日利亚的 eNaira。而这三个国家的经济体量加起来,竟然不足全球 GDP 的 0.5%。其余的项目大多深陷试点、报告与委员会讨论的泥沼之中,进展缓慢,甚至连公众是否愿意接受和使用这些央行数字货币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市场的力量却在悄然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稳定币,这种由市场自发形成的数字货币形式,如同一位低调而强大的幕后英雄,默默地完成了央行们一直梦寐以求却未能实现的目标 —— 构建数字金融秩序。稳定币通过巧妙地锚定主权货币或资产,成功地解决了数字货币长期以来面临的价格波动难题,为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稳定币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设施。它为各种金融活动,如借贷、交易、投资等,提供了稳定的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使得 DeFi 生态系统得以蓬勃发展。在跨境支付方面,稳定币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它打破了传统跨境支付的诸多限制,如高额手续费、漫长的交易时间、复杂的手续等,实现了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跨境资金转移。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都能通过稳定币轻松地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支付和结算,极大地提高了跨境经济活动的效率。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兴衰: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一)CBDC 的起源:技术防御而非创新驱动

2019 年,Facebook 携 Libra 重磅登场,这个旨在打造锚定主权资产、面向全球 17 亿用户的 “全球数字货币” 计划,瞬间在全球金融领域掀起惊涛骇浪,引发了各国央行对货币主权丧失的深深担忧。Libra 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创新的理念,一旦成功实施,极有可能打破现有的国际支付格局,让支付体系的控制权落入科技巨头手中。各国央行清醒地认识到,这将对本国的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构成巨大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潜在风险,各国央行纷纷紧急行动起来,争相启动 CBDC 项目。他们希望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自身在货币发行和金融监管方面的权威性,重塑数字支付体系,将货币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举措,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性的战略布局,而非源于对技术创新的主动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家的央行虽然积极投入到 CBDC 的研究和开发中,但在技术架构和应用场景的设计上,却受到了传统金融框架的严重束缚。

传统金融体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和监管机制。央行在设计 CBDC 时,往往难以摆脱这些传统思维的限制,试图将 CBDC 纳入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中。这就导致了 CBDC 在技术架构上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和前瞻性,无法充分发挥数字货币的优势。在应用场景的设计上,多数央行也未能充分挖掘数字货币在提高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普惠等方面的巨大潜力,缺乏清晰的应用场景设计,使得 CBDC 在实际推广中面临诸多困难。许多国家的 CBDC 项目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小规模试点阶段,难以真正落地实施,无法突破「政策实验」的范畴,难以实现从概念到现实的跨越。

(二)落地困境:从试点停滞到公众冷漠

在全球范围内,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落地进程可谓困难重重,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技术落地难是首要问题,CBDC 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货币形式,其技术实现涉及到区块链、密码学、分布式系统等多个复杂的技术领域。要确保 CBDC 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需要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目前,许多国家在这些关键技术上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这严重制约了 CBDC 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监管协调复杂也是不容忽视的挑战。数字货币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金融监管的边界,其跨境交易、匿名性等特点给监管带来了全新的难题。各国监管机构在面对 CBDC 时,需要重新审视现有的监管框架,制定新的监管政策和法规。由于数字货币的全球性特征,各国之间的监管协调变得至关重要。不同国家的金融体系、监管目标和法律制度存在差异,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监管协调一致,并非易事。这使得 CBDC 在跨境交易和国际合作方面面临诸多障碍,限制了其发展空间。

用户隐私争议也给 CBDC 的推广带来了负面影响。在数字化时代,用户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CBDC 的运行依赖于大量的用户数据,如何在保障交易安全和监管需求的前提下,充分保护用户的隐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用户对 CBDC 的信任危机,导致公众对其产生抵触情绪。

以巴哈马的 Sand Dollar 为例,这个小岛国虽然率先推出了 CBDC,但由于其经济规模较小,金融生态相对单一,Sand Dollar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缺乏足够的商业场景和用户需求,使得 Sand Dollar 的流通范围十分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出数字货币的优势。尼日利亚的 eNaira 同样遭遇了困境,该国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覆盖率低,许多地区的居民无法便捷地使用数字支付工具。公众对数字货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较低,加上对金融诈骗等风险的担忧,导致 eNaira 在推广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阻力,难以实现广泛普及。

国际清算银行(BIS)的调查结果令人深思,70% 的央行不得不承认,其 CBDC 项目在提升金融效率或普惠性方面缺乏明确的成效,更多地只是作为一种应对私人数字货币的「防御性工具」。这一数据充分反映了 CBDC 在现实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货币发展道路的曲折与艰辛。在这场数字货币的竞赛中,央行数字货币虽然怀揣着宏伟的目标和愿景,但在现实的重重考验下,不得不面临发展的瓶颈和挑战。

三、稳定币的崛起:市场选择下的金融革命

(一)稳定币的核心优势:价格稳定与生态融合

在数字货币的复杂生态中,稳定币凭借其独特的机制设计,成功地实现了与锚定物的价格稳定,这一特性使其成为了数字货币领域的中流砥柱。以法币抵押型稳定币 USDT 和 USDC 为例,它们通过将用户存入的美元以银行存单或购买国债的形式进行储备,然后在区块链上发行等值的数字币,实现了与美元 1:1 的锚定。这种模式就如同将美元的价值直接映射到了数字货币领域,为用户提供了一种稳定的价值存储和交易媒介。在加密抵押型稳定币中,DAI 采用了 “超额加密资产抵押 + 智能合约清算” 的创新模式。用户需要抵押以太坊等加密资产到智能合约中,系统会根据抵押率要求(如 150%)生成相应数量的稳定币。当抵押资产价值下跌导致抵押率过低时,系统会自动触发清算机制,出售部分抵押资产以维持稳定币的价值支撑。这种模式虽然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较高,抵押效率也相对较低,但它实现了去中心化和抗审查的特性,为追求隐私和自主性的用户提供了选择。

稳定币的出现,为数字货币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稳定性,成为了连接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关键桥梁。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中,稳定币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它作为交易媒介,使得各种加密资产之间的交易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在借贷场景中,稳定币作为抵押品,为用户提供了获取资金的渠道。用户可以将持有的稳定币抵押给借贷平台,获得相应的贷款,用于其他投资或消费。稳定币还作为价值存储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在加密市场中保值增值的选择。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DeFi 协议总锁定价值(TVL)已经超过了 450 亿美元,其中稳定币相关交易占比高达 60%。这一数据充分表明,稳定币已经成为了 DeFi 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支撑起了整个 DeFi 生态的繁荣发展。在一些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稳定币的交易量甚至超过了其他加密资产,成为了市场交易的主流。在借贷平台上,稳定币的借贷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资金管理方式。

(二)从边缘工具到主流基础设施

稳定币的影响力早已突破了加密货币投机的狭隘范畴,在跨境支付、国际贸易等传统金融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高效性和适应性,正逐渐从一种边缘工具转变为主流金融基础设施。

在跨境支付方面,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依赖于 SWIFT 网络和中介银行,流程繁琐,手续费高昂,平均耗时 1 - 5 个工作日,手续费高达 6.62%(世界银行 2024 年数据)。而稳定币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 “支付即结算”,到账时间缩短至几分钟,手续费降至 1% 以下,且支持 7×24 小时实时清算。香港大新银行接入稳定币网络后,推出了 “秒级跨境转账” 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跨境支付的效率,也倒逼传统银行加快系统升级,以应对稳定币带来的竞争挑战。在国际贸易中,稳定币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低成本的结算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一些企业开始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贸易融资,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了资金的快速到账和货物的按时交付,减少了中间环节的风险和成本。

随着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交易量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2025 年全球稳定币交易量突破 1635 亿美元,年增长率达 85%,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稳定币的强大生命力和市场需求。Visa、万事达卡等传统支付巨头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纷纷接入稳定币结算,将稳定币纳入自己的支付体系中。Shopify 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商平台,也开始支持 USDC 支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支付选择。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实施,为港元稳定币在跨境贸易融资中的应用提供了合规保障,进一步推动了稳定币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稳定币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对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形成了颠覆性冲击,成为了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以太坊:稳定币时代的隐形霸主与生态构建

(一)以太坊的平台优势:从区块链到「开源应用商店」

以太坊,作为区块链领域的先驱者,凭借其独特的智能合约基础设施,在稳定币的发展浪潮中占据了核心地位,成为了稳定币发行与流通的关键平台。截至 2025 年,以太坊承载了全球 50% 以上的稳定币供应量,这一数据充分彰显了其在稳定币市场的主导地位。据统计,当年以太坊上的稳定币供应量高达 1020 亿美元,其中 USDT 和 USDC 这两种主流稳定币的市值分别达到了 670 亿美元和 350 亿美元,占以太坊稳定币总市值的绝大部分。

VanEck 的深入研究精准地指出,以太坊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无需许可的全球开源平台,宛如一座数字世界的 “自由之城”。它为开发者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与坚实可靠的基础设施,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自由地发挥创意,构建各种去中心化应用(DApps)。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以太坊吸引了全球众多开发者的目光,成为了区块链创新的汇聚之地。

在以太坊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稳定币的交易活动日益频繁,其在以太坊 Gas 费用中所占的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一年里,这一比例从 5% 迅猛飙升至近 20%,这一数据的巨大变化,犹如一个强烈的信号,清晰地表明以太坊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不再仅仅将以太坊视为一个简单的 “炒币平台”,而是开始真正地利用这些数字货币进行实际的结算与支付。稳定币已经成为推动以太坊经济活跃度的最强动力,为以太坊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其从一个相对小众的区块链平台,逐渐转变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价值结算层。

(二)稳定币驱动的生态飞轮效应

稳定币在以太坊生态系统中,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了强大的生态飞轮效应,极大地推动了以太坊网络的发展与繁荣。

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稳定币的作用举足轻重。众多 DeFi 协议对 ETH 产生了强烈的抵押需求,用户为了获取稳定币进行借贷、交易等金融活动,需要将 ETH 作为抵押品存入智能合约中。这种需求的存在,使得 ETH 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升,同时也增加了 ETH 在市场上的稀缺性。以 Compound 和 Aave 等知名借贷协议为例,它们的锁仓量在 2025 年持续攀升,Compound 的锁仓量超过了 100 亿美元,Aave 的锁仓量也达到了 80 亿美元,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 DeFi 协议对 ETH 的旺盛需求。

跨链桥的出现,为不同区块链之间的资产交互提供了可能,而以太坊稳定币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许多跨链桥都依赖以太坊稳定币作为主要的流动性来源,实现了不同区块链之间稳定币的快速转移和兑换。这不仅促进了区块链之间的互联互通,也进一步扩大了以太坊稳定币的应用范围和影响力。Wormhole 和 Stargate 等跨链桥,它们通过与以太坊稳定币的紧密合作,实现了跨链资产的高效转移,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随着稳定币在以太坊上的广泛应用,一个正向循环逐渐形成:稳定币的发行吸引了更多的用户参与到以太坊生态中,推动了 DeFi 应用的发展;DeFi 应用的繁荣又进一步增加了对 ETH 的需求,促进了 ETH 价格的上涨;ETH 价格的上涨则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进入以太坊生态,为稳定币的发行和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2025 年,以太坊 Layer 2 扩展方案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将部分交易从主链转移到侧链进行处理,成功地将 Gas 费用降低了 60%。这一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使得以太坊网络的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交易速度显著提升。散户和机构用户被这一优势所吸引,纷纷涌入以太坊网络,网络日均交易量达到了惊人的 117 亿美元。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以太坊网络的活跃程度,也进一步巩固了以太坊作为区块链金融 “结算层” 的不可替代地位。

五、以太坊上行逻辑:从实验室到经济体的三大动力

(一)监管松绑与机构资本回流

在数字货币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监管政策始终是高悬于行业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市场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数字货币领域的重要监管机构,其决策和行动一直备受关注。在 2025 年,SEC 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数字货币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以太坊上行的关键动力之一。

SEC 对数字货币的监管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重新界定多数代币为 “商品”。这一决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意味着这些代币将不再被视为证券,从而脱离了 SEC 的严格监管范畴。这一转变为数字货币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得许多数字货币项目能够更加自由地开展业务,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开发者进入市场。

SEC 还撤销了多起针对交易所和山寨币(Altcoin)的诉讼。这些诉讼曾给数字货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许多交易所和项目被迫陷入漫长的法律纠纷中,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如今,这些诉讼的撤销,让市场参与者们如释重负,增强了他们对数字货币市场的信心。Coinbase 作为全球知名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曾面临 SEC 的诉讼,业务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诉讼撤销后,Coinbase 的股价迅速上涨,市值大幅增加,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活力。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 SEC 监管政策调整对数字货币市场的积极影响。

华尔街投行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监管政策的变化,纷纷重返加密领域。他们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市场经验,迅速在数字货币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Cantor Fitzgerald 作为华尔街的知名投行,通过积极参与加密资产承销业务,成功超越高盛的投行业绩,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在以太坊现货 ETF 的布局中,Cantor Fitzgerald 表现出色,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推动了以太坊市场的发展。灰度、贝莱德等机构也不甘示弱,加速布局以太坊现货 ETF。2025 年上半年,这些机构的持仓量增长了 40%,大量的资金流入以太坊市场,推动了以太坊价格的上涨。

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回归,不仅为以太坊市场带来了充足的资金,还带来了专业的投资理念和风险管理经验。他们的参与,使得以太坊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参与。据统计,2025 年以太坊市场的日均交易量达到了 117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监管松绑和机构资本回流对以太坊市场的强大推动作用,使得以太坊在数字货币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了投资者们眼中的热门投资标的。

(二)数字资产财库(DAT)模式的兴起

数字资产财库(DAT)模式的兴起,为以太坊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推动以太坊上行的又一强大动力。这一模式的出现,是传统金融与加密货币市场深度融合的产物,它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资产配置方式。

MicroStrategy 作为数字资产财库模式的先驱者,早在 2020 年就开始大胆地将比特币纳入企业财库,并通过不断增持比特币,成为了比特币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其独特的投资策略和坚定的信念,为其他企业树立了榜样,引领了一股企业配置加密资产的热潮。在 MicroStrategy 的示范效应下,众多上市公司纷纷效仿,开始直接购入比特币与以太坊,将其作为长期储备资产纳入企业财库。据统计,2025 年二季度,标普 500 成分股中 15% 的公司已经配置了加密资产,这一比例较之前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些企业的加入,使得以太坊市场的需求大幅增加,推动了以太坊价格的上涨。

这些 “数字财库” 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资产配置结构,也对以太坊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成为了 ETH 市场的新主力买家,为以太坊提供了稳定的长期买盘支撑。与传统的投资者不同,企业投资者通常具有更长远的投资眼光和更稳定的投资策略,他们更注重资产的长期价值和稳定性。因此,他们的加入,使得以太坊市场的投资结构更加多元化,增强了市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数字资产财库模式的兴起,还为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企业将以太坊纳入财库后,不仅可以通过持有以太坊获得资产增值,还可以参与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应用和项目,为以太坊的发展贡献力量。一些企业利用以太坊的智能合约技术,开发了自己的去中心化应用,推动了以太坊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

(三)治理转型:从理想主义到主动价值驱动

以太坊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变革与创新的传奇。在这个过程中,以太坊基金会的治理转型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篇章,它标志着以太坊从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 “技术乌托邦”,逐渐进化为一个主动驱动市场价值的经济体。

Vitalik Buterin,这位以太坊的创始人,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坚定的信念,引领着以太坊的发展方向。在他的主导下,以太坊基金会于 2025 年做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决策:解散瑞士非营利实体,转向市场化运营。这一决策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以太坊社区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意味着以太坊基金会将摆脱传统非营利组织的束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以实现以太坊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会将自有 ETH 部署至 Uniswap、Aave 等核心协议,直接参与生态经济活动。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使得以太坊基金会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为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在 Uniswap 这个去中心化交易所中,以太坊基金会的 ETH 投入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促进了各种加密资产的交易。在 Aave 这个借贷协议中,以太坊基金会的参与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借贷选择,推动了去中心化金融的发展。

这种治理转型带来的直接成果是,以太坊从一个单纯的技术实验平台,转变为一个具有明确商业目标和价值驱动的经济体。通过协议收入分成,以太坊仅收取约 1% 的平台抽成,这一比例远远低于苹果与 Google 等传统平台的 15%-30% 抽成。这种低抽成模式使得以太坊成为创业者保留收益最多的商业生态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和创业者涌入,进一步激发了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创新活力。

以太坊基金会还积极参与生态投资,通过投资各种有潜力的项目和应用,推动了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多元化发展。它投资了一些专注于区块链技术创新、去中心化应用开发的初创企业,为这些企业提供了资金、技术和资源支持,帮助它们快速成长。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丰富了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内涵,也为以太坊的市场价值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未来展望:稳定币时代的金融重构与机遇

(一)监管与创新的平衡之路

在稳定币快速发展的浪潮下,监管与创新的平衡成为了全球金融领域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深刻认识到,稳定币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既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如金融稳定、消费者保护、反洗钱等方面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各国纷纷加快制定稳定币监管框架,力求在促进创新的同时,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

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率先在稳定币监管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2025 年 7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GENIUS 法案》,这是美国首个联邦层面的稳定币监管框架,旨在为 “锚定美元的支付稳定币” 建立明确的法律规则。该法案明确了支付稳定币的定义,将其界定为锚定固定法定货币(主要为美元)、专用于支付结算场景的数字资产,并划清了其与证券、大宗商品或投资公司的监管边界。在储备资产要求方面,法案规定发行人必须按 1:1 比例持有高质量、低风险资产作为储备,包括美元现金、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存款、受存款保险的银行存款、剩余期限不超过 93 天的美国国债等。这些储备资产需与运营资金隔离,每月披露构成,并接受年度审计,以确保稳定币的价值稳定和透明度。在发行资格与监管框架上,采用 “联邦 - 州双轨制”,市值超 100 亿美元的发行人须接受联邦监管,由货币监理署(OCC)等机构负责;市值低于 100 亿美元的发行人可选择州级监管,但需符合联邦等效标准。《GENIUS 法案》的通过,为美国稳定币市场的合规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金融和科技巨头加速布局稳定币业务,如摩根大通、花旗等金融机构已开始积极探索稳定币相关业务,预计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

欧盟也在稳定币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2023 年 6 月,欧盟正式生效的《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涵盖了电子货币令牌(EMT)与资产挂钩令牌(ART)两类稳定币,从 2024 年 6 月 30 日起对稳定币发行与运营实施全面监管。MiCA 通过分类监管、资本约束、透明度要求和消费者保护等多重机制,构建了稳定币发行与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合规体系。在监管范围上,明确界定了电子货币令牌和资产挂钩令牌两类核心监管对象,前者锚定单一法定货币,主要用于支付场景,需遵守欧盟《电子货币指令》补充要求;后者锚定多种货币、商品或资产组合,可能涉及价值存储或投资功能,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对于发行人准入,要求发行者必须获得欧盟成员国监管机构的牌照,初始资本不少于 50 万欧元,流通总额超过额度时需额外增资,重大发行者还需满足更高资本标准。同时,需提交商业计划、技术安全、风险控制与 AML/CFT 机制方案,提交加密资产白皮书,披露风险、技术架构与储备计划。在资本与流动性管理方面,规定储备资产需全额覆盖发行量,禁止杠杆化或超额发币,算法稳定币不被认可,必须是纯资产抵押支持方式;至少 80% 的储备资产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其余最多 20% 可投资 AAA 级政府债券(到期不超过 6 个月);发行人需确保至少 24 小时内可全额赎回,对储备进行压力测试并模拟赎回场景。在透明度与信息披露方面,要求发行人每日通过官方网站实时公布储备资产构成明细(含第三方独立审计报告),每季度发布标准化偿付能力报告,实时披露稳定币流通总量、历史赎回记录及大额交易(单笔超过 100 万欧元)信息。MiCA 的实施,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稳定币发行商的合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将有助于提升稳定币的信任度和金融稳定性,促进欧盟稳定币市场的健康发展。

香港在稳定币监管方面也不甘落后,积极推动稳定币的合规化发展。2025 年 8 月 1 日,香港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该条例以设立法币稳定币发行人的发牌制度为核心,完善对虚拟资产活动在香港的监管框架,以保持金融稳定,同时推动金融创新。根据《稳定币条例》,任何人如在业务过程中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或在香港或以外发行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法币稳定币,必须向金融管理专员申领牌照。持牌人须为在香港设立的公司,或在香港以外成立为法团的认可机构,已缴股本不少于 2500 万港元。在储备资产管理方面,每类稳定币须有独立储备资产组合,确保其与其他储备资产组合分隔,指明储备资产组合的市值须不少于尚未赎回及仍流通的稳定币的面值,储备资产须与稳定币所锚定资产一致持有,且储备资产须属高质量及高流动性,具最低投资风险。持牌人还须向公众充分并适时披露储备资产管理政策、风险评估及管理、储备资产的组成、市值、储备资产的定期独立核证及审计结果等信息。《稳定币条例》的实施,为香港稳定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监管标准,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角逐稳定币牌照,已有超 40 家企业参与,如渣打银行等,有望提升香港作为数字资产交易和创新中心的地位。

随着各国监管框架的逐步完善,稳定币将从过去的「野蛮生长」阶段转向「制度赋能」的新阶段。合规化的稳定币将能够更好地与传统金融体系融合,为金融市场带来更多的创新活力。稳定币在跨境支付、贸易融资、去中心化金融等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有望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的重要桥梁。合规稳定币的发展也将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以太坊的长期价值锚点

作为稳定币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以太坊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代币价格的波动上,更在于其构建的庞大而复杂的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以太坊凭借其独特的智能合约技术和开放的平台特性,吸引了全球众多开发者和项目的参与,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生态环境。

在现实资产代币化(RWA)领域,以太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将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如黄金、房地产、债券等,转化为区块链上的数字代币,实现了资产的数字化和流动性增强。据统计,截至 2025 年,以太坊上的现实资产代币化规模已达 68.9 亿美元,涵盖了多个领域。一些企业将房地产项目进行代币化,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这些代币,参与到房地产项目的投资中,实现了房地产投资的碎片化和全球化。这种创新的模式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也为传统资产的流通和交易带来了新的机遇。

跨链互操作是以太坊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公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何实现不同公链之间的资产交互和信息共享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太坊积极探索跨链技术,通过与其他公链建立跨链桥,实现了以太坊与其他区块链之间的互联互通。Wormhole 和 Stargate 等跨链桥,已经成功实现了以太坊与其他公链之间稳定币的快速转移和兑换,促进了区块链生态系统的融合和发展。这种跨链互操作的实现,使得以太坊能够整合全球范围内的数字资产和金融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有望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超级结算层」。

未来,随着现实资产代币化和跨链互操作的不断深化,以太坊有望引领从货币数字化到资产数字化的全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以太坊将不仅仅是一个区块链平台,更是一个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为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以太坊的价值将随着其生态系统的不断扩展和完善而不断提升,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从货币战争到生态竞争

当央行数字货币的热潮逐渐退去,市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选择力量,将稳定币推向了数字货币竞争的舞台中央。而以太坊,凭借其卓越的技术中立性与广泛的生态包容性,成为了这场深刻变革的核心受益者,在数字货币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场从政府主导的「货币防御」到企业驱动的「技术赋能」的转变,标志着全球数字货币竞争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单一货币形态的激烈争夺,而是演变为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金融生态系统的激烈比拼。在这个新的竞争格局下,稳定币的崛起和以太坊的进化,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辉煌胜利,更是市场选择与制度适配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稳定币通过巧妙地锚定主权货币或资产,成功地解决了数字货币长期以来面临的价格波动难题,为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跨境支付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推动了数字金融的创新发展。而以太坊作为稳定币生态的核心基础设施,凭借其智能合约技术和开放的平台特性,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金融生态系统,吸引了全球众多开发者和项目的参与,为稳定币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省心锐评】

稳定币和以太坊所代表的市场驱动的创新力量,将与监管机构的合理引导和规范相结合,共同塑造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数字金融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