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局即王炸:太空里完成的区块链交易有多牛?​

就在最近,美国初创公司 Spacecoin 扔出重磅消息 —— 其 CTC-0 卫星成功在太空完成区块链交易验证!数据从智利经 S 波段无线电上传卫星,再以 "存储 - 转发" 模式直达葡萄牙地面站,全程没碰过传统互联网。​

更关键的是,卫星生成的传输确认凭证(ACK)直接上链存证,实现了 "太空节点→地面用户→区块链结算" 的闭环。要知道,成都企业 2023 年发射的 "泰安号" 区块链卫星虽能在轨存证,但 Spacecoin 是首个实现交易全流程验证的玩家,相当于把银行柜台直接搬上了卫星。​

二、硬刚 Starlink:去中心化要革巨头的命?​

创始人 Tae Oh(郑泰晤)放话:"要让通信摆脱政府和跨国公司的控制"。这话直指马斯克的 Starlink—— 后者虽已部署 8000 多颗卫星、服务超 700 万用户,却逃不过中心化的命门:9 月刚发生全美 4.3 万用户断网事故,而控制权牢牢攥在 SpaceX 手里。​

Spacecoin 的打法完全不同:​

  • 成本杀:单星制造成本 + 发射费仅 5 万美元,是传统卫星的零头​

  • 去中介:用户用公钥加密数据,卫星传完自动收代币,智能合约当 "裁判"​

  • 双普惠:先解决第三世界通信盲区,再落地 Creditcoin 的金融服务(比如尼日利亚央行数字货币就是其母公司 Gluwa 操盘的)​

三、跨界大佬的野心:从金融普惠到太空基建​

Tae Oh 的履历藏着 Spacecoin 的基因密码:卡内基梅隆计算生物学学士出身,既干过电信公司 SOLiD,又组织过谷歌开发者社区,典型的区块链跨界人才(这不比孙宇晨的历史 + 法学跨界更硬核?)。​

2019 年搞 Gluwa 金融科技时他发现:非洲很多人没银行账户,根本原因是没网络。于是 2022 年拆分 Spacecoin 专攻卫星,目标很明确:用 511 颗卫星织成网,先覆盖北美、东欧和非洲,2026 年商业化,长远还要搞 "行星际互联"(前提是马斯克先把火星基地建好)。​

四、理想很丰满,现实全是坑​

但去中心化的梦没那么好圆:​

  1. 绕不开的中心化枷锁:卫星频段要向 FCC 申请,用户得用 GSMA 认证的 SIM 卡,这不还是要看别人脸色?​

  1. 技术天花板:10cm 见方的立方星装着 Cortex-A9 处理器,现在能凑合用,数据量暴增后算力肯定崩​

  1. 烧钱无底洞:511 颗卫星光发射就要 1.7 亿美元,运维和更换成本更是天文数字​

更扎心的是,行业质疑这是 "借卫星卖代币"—— 毕竟 Creditcoin(CTC)的价值全靠 Spacecoin 的故事支撑。​

【省心锐评】

Starlink 靠 8000 颗卫星垄断市场,年入预计 118 亿美元,而 Spacecoin 用 "区块链 + 低成本卫星" 撕开了口子。这次太空交易验证,算不算去中心化对中心化的一次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