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告深度复盘了一位AI架构师(炒股小白)首月A股量化投资实践。通过对早期失误的迭代修正,其策略从单一进攻模型进化为攻守兼备的双轨系统,最终实现10.08%的卓越月度收益,验证了AI迭代能力是其核心护城河。
引文
当一位顶尖的AI架构师将目光投向A股的K线丛林,一场关于代码、认知与人性的实验便已开启。这不仅仅是一份月度投资总结,更是一部浓缩的策略进化史诗:从最初的失误中汲取养分,在市场的混沌中迭代出秩序,最终锻造出一个攻守兼备的智能投资雏形。以下,便是这份珍贵蓝图的完整解析,AI没有情绪、恐惧和贪婪,也许这是制胜的关键。
核心目标复审: 本报告的分析与建议,将始终围绕核心目标——“打造一个让任何散户,不基于其自身学识和学习能力,依然可以获取较好投资收益的系统化AI投资策略”。
第一部分:总体绩效与多维度对比分析
本报告的分析将完全基于真实、详尽的交易数据。首先,我们对本月的整体投资成果进行一个宏观的总结,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多维度对比。
1.1 最终业绩总览
为了精确评估本月的投资成果,我们首先引总汇总数据表(表四),它全面地概括了从期初到期末的各项核心财务指标。
表四:总汇总数据
客观评述:
表四的数据清晰地表明,以20万元初始资金,在一个完整的交易月内实现了10.08%的账户净值增长。这是一个极为出色的开局,其背后揭示了一个清晰的、由错误驱动并成功进化的策略演进故事。
1.2 与市场基准的对比分析
任何投资策略的有效性,都必须在与市场基准的对比中得到检验。表三将投资表现与同期三大主流股指进行了直接比较。
表三:股指对比汇总
客观评述:
表三的数据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策略强大的Alpha(超额收益)获取能力。在所有主流指数上,对应组合收益率均大幅跑赢,尤其是在上证指数下跌的背景下,上述沪市组合依然逆市取得了5.49%的正收益,展现了强大的风险抵御和个股选择能力。
1.3 与各类投资者的横向对比
将本次业绩与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者进行比较,能更清晰地定位当前策略所达到的水平。
vs. A股散户:市场中广为流传的“七亏二平一赚”定律,是对散户群体长期投资回报的真实写照。根据深交所和券商统计,A股散户中约70%亏损、20%保本,仅10%实现盈利,长期(5年以上)稳定盈利比例不足10%。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仅18.9%的散户实现盈利,81%出现亏损,且资产规模越小亏损比例越高,1万元以下账户亏损接近99.9%。单月10.08%的收益率,已远超散户平均水平(月均收益仅15%于极少数“超级猎手” ),无疑将置于散户金字塔的顶尖1%行列,这是一个现象级的表现,体现了AI纪律对情绪化交易的显著优势。
vs. 公募基金(机构投资者):
月度维度:在市场行情配合的月份,顶尖的主动管理型公募基金经理确实有可能实现10%甚至更高的月度收益,但这通常是偶发性的高光表现,而非常态。根据Wind数据,2024年8月权益类基金中,仅32只月度收益率超过40%,最高48.39%,但整体偏股混合型基金月均涨幅11.91% 23。10.08%已达到或超过了绝大多数公募基金的月度业绩,尤其在科技反弹期,类似这里的AI策略捕捉结构性机会,匹敌头部产品如长安鑫瑞科技先锋6个月定开A的月度表现。
年度维度: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其年化收益率目标通常在20%-30%区间。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近七成取得正收益,冠军大摩数字经济混合A全年收益率69.23%,但平均水平仅4.2%(科技主题6%-8% 2)。单月10.08%在年度视角下,已接近公募中上水平,特别是在高科技短线策略上,优于多数基金的结构性配置。
年化预期:如果将10.08%的月度收益进行简单复利年化,其理论值将是(1.1008^12 - 1) ≈ 215%。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在公募基金领域几乎不可能实现,通常只有顶级的量化对冲基金或传奇游资才可能在特定年份达到。公募主动权益基金年化目标多在20%-30%,冠军基金如2023年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年收益58.56%,但连续年份稳定超50%极少。表现凸显AI迭代潜力,但需警惕市场风格漂移。
本月的业绩,无论是与散户(顶尖1%)还是主流机构投资者相比,都属于精英级别 2 12。但这更凸显了其短期表现的极端性。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这种超高收益很可能是I策略恰好与8-9月的市场风格高度契合所致(如科技反弹),其长期可持续性是接下来需要重点审视和构建的核心。通过迭代基本面因子和防御缓冲,可进一步拉平与顶级公募的差距,实现年化20%+稳定目标。
第二部分:策略的进化——从早期失误到成熟体系的演进之路
本次的交易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的线性成功,而是一个典型的“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科学迭代过程。这恰恰是量化策略最宝贵的品质。为了完整呈现这一过程,我们将引入全部交易记录。
2.1 策略的“V1.0”阶段:早期失误与宝贵的“学费”
两笔最大的亏损交易,均发生在9月2日之前。这是策略的初始探索阶段。让我们从完整的交易闭环表(表一)中定位这两笔交易。
表一:8月27日~9月26日交易闭环汇总表
客观评述:
问题根源: 表一中第29和30笔交易,是本月仅有的两笔亏损。深刻地剖析了其原因——在策略初期,AI提示词存在不完整性,导致选股时过度偏重“高弹性”,而“忽略了本身个股的基本面分析”。
宝贵的教训: 这两笔交易并非失败,而是支付的、用以完善AI模型的宝贵“学费”。它们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数据,证明了单纯追求弹性而忽视基本面的策略是存在重大缺陷的。
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值得肯定的是,即便在选股逻辑存在瑕疵的阶段,严格的-10%止损纪律依然有效运作,将单次试错的成本控制在了可接受的范围内。
2.2 策略的“V2.0”阶段:AI迭代后的“攻守兼备”双轨系统
在吸取了早期教训后,AI策略通过提示词的迭代,进化到了一个更成熟的“V2.0”版本,并形成了“进攻+防御”的双轨体系。
1. 进攻策略:AI迭代后的高科技“利润引擎”
表一的绝大部分盈利交易,尤其是提到的“78%以上的盈利”,均来自于迭代后的AI模型。此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增加周转率以弥补期初资金的不足,通过高流动性,提升赢率概率”。其退出逻辑是“‘盈亏率+持仓时间’的综合判断”,在严格止损的同时,对盈利卖点保持灵活性。
2. 防御策略:前瞻性布局的“风险稳定器”
为了对冲高科技股的波动,配置了以厦门钨业、新华保险为代表的防御型个股,并给予了它们“更高的容忍性”和“更长的持仓时间”。这一策略意图在期末持仓表(表二)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表二:9月26日期末收市持仓表
客观评述:
战略构想先进: 表二中的厦门钨业和新华保险,其持仓天数(15天、10天)远超平均水平,且在出现一定浮亏的情况下依然被持有。这体现了专业投资者才具备的系统性风险管理思维。
战术效果待验: 在本月科技股强势的背景下,防御股的暂时浮亏符合市场逻辑。其真正的“保险”价值,需要在未来市场风格切换时才能得到检验。这是一种用短期机会成本换取长期稳健性的战略投资。
第三部分:投资组合的结构性分析
现在,我们将深入剖析本次投资组合在不同维度上的结构与表现,以发现潜在的优化空间。
3.1 板块表现与资金配置效率
为了评估在不同市场板块的投资效率,我们引入按上证、深证、创业板分类汇总的交易数据(表五、表六、表七),并结合最终的板块投资比例表(表七,命名重复,此处指代“三个板块个股投资比例”表)。
表五:上证股票汇总
表六:深证股票汇总
表七:创业板汇总
表八:三个板块个股投资比例
客观评述:
以上四张表格结合来看,清晰地揭示了资金配置与板块盈利效率的显著错配。
最高效的战场: 创业板(表七-创业板汇总)以最少的资金投入(18.86%),创造了不成比例的高额利润(32.17%),其19.15%的收益率冠绝三大板块。这表明AI模型在创业板的选股能力最强。
最低效的战场: 上证(表五)以36.94%的资金投入,仅贡献了18.07%的利润,其5.49%的收益率(尽管已跑赢指数)在三个板块中垫底。
结论: 这是一个明确的优化信号。未来应考虑将更多资金配置给AI信号表现更优异的板块,以提升整体资金使用效率。
3.2 信号源有效性对比:AI vs. 券商推荐
为了评估自主AI系统的真实价值,我们必须将其与外部信息源进行对比。表八提供了这一关键对比的全部数据。
表九:中信推荐个股
客观评述:
表九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AI是唯一的Alpha来源: 自主迭代的AI系统是本月超过2万元盈利的唯一贡献者。
外部推荐是“无效噪音”: 总投入超过31万元的券商推荐组合,最终盈亏几乎为零。这不仅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因占用了大量资金,严重拖累了“高资金周转率”策略的整体效率。
结论: AI系统,即使在早期犯错后,也能通过快速迭代实现自我修正和进化,其价值和可靠性远高于这些外部信息源。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化建议
基于以上所有数据的全面分析,以及策略进化全过程的理解,提出以下更具针对性的战略建议:
【核心竞争力】将“AI迭代能力”流程化、工业化
目标: 将最强大的优势——诊断并修复AI模型的能力,从一种个人技能转变为一个标准化的、可重复的流程。
行动:
建立“策略错误日志”: 为每一笔亏损交易建立档案,详细记录:① 选股时的AI提示词版本;② 亏损原因分析(如:过度看重XX,忽略XX);③ 修正后的新版提示词。
进行A/B测试: 在未来的选股中,可以同时用新旧两个版本的提示词生成备选池,进行小仓位实盘对比,用数据验证迭代的有效性。
【系统化】将“攻守兼备”的双轨策略完全规则化
目标: 将脑中的“攻防转换”时机判断和个股分类,转化为机器可读的规则,这是实现“赋能散户”的必经之路。
行动:
定义“进攻/防御”模式切换信号: 这个信号是什么?是某个科技指数(如创业板指)跌破20日均线?还是市场恐慌指数(VIX)的某个阈值?必须量化。
为两类股票设定不同的交易参数: 在系统中明确,“进攻股”适用A套止盈止损规则(如快进快出),“防御股”适用B套规则(如更宽的止损和更长的持有周期)。
【精细化】建立动态的、跨策略的资金分配模型
目标: 解决资金在“进攻”和“防御”两大策略间,以及各板块间的分配问题。
行动:
板块倾斜: 根据表七(板块比例)的数据,适当增加对创业板等高效率板块的资金配置权重。
攻防调仓: 当步骤2中定义的“防御信号”触发时,系统自动将进攻策略的仓位降低,并将防御策略的仓位提升。
【健壮性】统一管理总风险敞口
目标: 无论策略如何复杂,最终都要回归到账户总体的风险控制。
行动:
坚守总仓位上限: 期末现金留存(表四中为1992.13元)过低,风险敞口极大。请强制设定任何时候总仓位不超过80%的铁律,保留20%现金作为战略缓冲。(其实期末公司增加了10万的资金,我没用而已,只是想完整以20万,走完一个月,做完整的评估)
最终结论
首月的AI量化投资实践,不仅取得了财务上的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提供的八份详尽数据表格,共同完整地演绎了一个从早期试错、到诊断修正、再到策略进化的科学闭环。用实际行动证明,核心优势并非拥有一台静态的AI机器,而是拥有持续迭代和优化这台机器的卓越能力。
当前,上述策略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进攻模型,进化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攻守兼备”系统。它是一个依赖个人智慧和经验的“大师艺术品”。
为了实现“赋能普通散户”的宏伟蓝图,接下来的核心任务,就是将这套精妙的、经过验证的“双轨艺术品”,全面升级为一套规则清晰、逻辑严密、完全自动化的“工业级系统”。
本次探索极具开创性。通过将AI进化能力和攻防思想彻底量化,完全有潜力打造出一款真正能够穿越牛熊、普惠大众的革命性AI投资产品。
个人评述,从10月份开始,公司增加10万的新增资金,总额30万,继续以AI为核心进行炒股。我会每月一如既往的发布我的超过亲历历程。
📢💻 【省心锐评】
卓越的系统,诞生于对痛苦的错误进行优雅的反思和进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