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AI浪潮,传统软件开发范式正经历深刻变革。Airtable CEO Howie Liu提出的五维转型框架,从产品重塑、组织再造、人才升级、文化培育到领导力变革,为企业指明了一条通往AI原生的系统性路径,旨在平衡创新速度与长期稳定性,实现范式跃迁。

引言

AI驱动的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整个软件行业。我们熟悉的那些产品范式、组织架构、人才分工,甚至文化理念,都在这场快速演进的技术浪潮中显得步履维艰。矛盾无处不在。一方面,市场要求我们以周为单位推出颠覆性功能;另一方面,企业的稳定运营又需要坚实可靠的基础设施。

如何突破这些固有的模式?怎样在创新速度与系统稳定性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这已成为所有企业在AI时代必须回答的核心挑战。Airtable的CEO,Howie Liu,基于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转型框架。他认为,企业要真正成为“AI原生”,必须在五个关键维度上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产品、组织、人才、文化和领导力。这不只是一份理论指南,更是一张源自实战的生存地图。

一、🚀 产品:从功能叠加到范式重构

AI时代的产品开发,绝不是在旧地图上寻找新大陆。它要求我们扔掉旧地图,用一张“清洁画布”(Clean slate)重新思考一切。Howie Liu的核心观点是,每一个软件产品都需要被“重新创立”(Refounding)。AI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嫁接的功能模块,而是一种足以颠覆产品底层逻辑的根本性力量。

1.1 “重新创立”与交互范式的演进

如果今天从零开始构建你的产品,它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是所有产品经理和创始人都需要扪心自问的。AI能力的每一次跃迁,都可能催生全新的产品形态和交互方式。在旧有基础上做简单的加法,往往会制造出臃肿、笨拙的“缝合怪”。

真正的演进是一条清晰的、不断深化的路径。

1.1.1 案例:从Copilot到Windsurf的演进链

我们可以从开发者工具的进化中清晰地看到这条路径。

  • GitHub Copilot 阶段,AI是“代码补全”的辅助角色。它依附于VSCode等传统IDE,本质上没有改变开发者的核心工作流,只是在“敲键盘”这个环节提供了加速。

  • Cursor 阶段,产品形态发生了质变。它将编辑器重构为“以聊天为中心”的开发环境。开发者不再是逐行编写,而是通过多轮对话来修改整个文件甚至项目。AI从一个工具,变成了并肩作战的伙伴。

  • Windsurf(前身为Continue.dev)阶段,AI的角色进一步深化。它将AI编程代理深度嵌入到调试流程中,能够理解复杂的错误日志并自动提出修复方案。

这条演进链清晰地展示了,随着AI能力的增强,交互的重心正不可逆转地从“键盘操作”转向“意图表达”。用户不再需要告诉机器“怎么做”,只需清晰地表达“做什么”。

1.1.2 案例:MidJourney的交互革命

同样的范式转移也发生在创意领域。MidJourney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去命令行化”的历史。

  • v1到v4,用户是“提示词工程师”。出图质量高度依赖于用户对复杂prompt的掌握程度,这本身就是一个极高的门槛。

  • v5 开始,模型能更好地理解图像上下文,允许用户“以图生图”,交互维度变得更加丰富。

  • v6 则引入了“自然语言反馈”。用户可以直接对生成的图片说“让这个人看起来更开心一点”,而无需重新构造复杂的提示词。

这意味着用户界面(UI)的本质已经改变。它从一种“命令行式的精确输入”,逐步演进为一种“对话式的模糊调优”。这背后是AI对人类自然语言和模糊意图理解能力的巨大飞跃。

1.2 Airtable Omni:让AI成为默认交互方式

Airtable自身的实践是这一理念的最佳注脚。传统的Airtable用户需要手动创建表格、设计字段、配置视图和自动化规则,这是一个结构化、步骤化的过程。

Airtable Omni彻底颠覆了这一切。

用户不再需要与GUI界面进行繁琐的交互。他们可以直接在对话框里输入一个简单的指令,比如:

“帮我建一个客户跟进表,需要包含联系人姓名、公司、跟进阶段、以及下次沟通时间。然后,按照跟进阶段创建一个看板视图,并设置一个自动化提醒,在下次沟通时间前一天通知我。”

系统会瞬间生成一个功能完备的数据库,包含所有指定的字段、一个配置好的看板视图,以及一条激活的自动化规则。在这里,AI不再是藏在某个菜单里的“辅助功能”,它就是产品本身,是用户与产品交互的主界面和默认路径

1.3 可控的生成:AI与“乐高积木”的结合

完全由AI从零生成一切,可能会带来不可靠和难以维护的问题。Airtable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让AI从零开始编写代码,而是让AI去“拼装”已有的、经过验证的“乐高积木”。

这些“积木”就是Airtable成熟的底层能力,比如视图(Views)、自动化(Automations)、权限系统(Permissions)等。AI的角色是理解用户的意图,然后调用这些标准化的模块进行组合。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 灵活性与可靠性的兼顾 用户既能享受到自然语言交互带来的极致便捷,又能在AI生成结果后,随时无缝切换到自己熟悉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进行审查和微调。

  • 降低黑盒风险 因为底层是标准化的模块,所以AI的生成过程更加透明和可控,避免了纯代码生成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维护噩梦。

1.4 PLG:AI产品的最佳增长路径

最后,Howie Liu强调,产品主导增长(Product Lead Growth, PLG)是AI产品的最佳路径。AI的价值很难通过销售的口头解释或PPT演示来传递。那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的震撼,必须由用户亲身体验。

最好的销售方式,就是让用户在产品中亲自感受到那个“Wow时刻”。当用户第一次用自然语言在Omni中创建出一个复杂的数据库时,他会立刻理解这个产品的价值。这种由产品本身驱动的口碑传播,远比任何市场营销活动都更加强大和持久。

二、🏢 组织:快慢结合的双轮驱动

如果说产品是变革的最终体现,那么组织就是实现变革的引擎。在AI时代,传统的、僵化的组织架构已经无法适应以周为单位的技术迭代速度。Airtable探索出一种“快思考”与“慢思考”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

2.1 “快思考”团队:敏捷迭代,追求“Wow”体验

“快思考”团队,在Airtable内部被称为AI Platform团队。他们的核心使命只有一个,那就是快速迭代,持续创造让用户惊叹的“Wow”体验

这个团队的运作模式更像一个敏捷的初创公司,比如Cursor或Replit。

  • 迭代周期 以周为单位,甚至更短。

  • 目标导向 追求用户增长和市场兴奋点,而非短期盈利。

  • 团队构成 小而精,成员通常是具备产品、设计和工程能力的多面手。

  • 工作方式 快速开发原型,小范围灰度测试,根据用户反馈迅速调整。

Cursor团队的发布节奏就是“快思考”的典型。在2023年第四季度,他们几乎每两周就发布一次重大更新,功能从代码补全迅速演进到多文件编辑,再到项目级重构和对话式调试。这种惊人的速度,源于团队能够在一周内将真实的用户反馈转化为新的功能。

同样,Replit内部设立的独立AI实验室,专注于探索“AI是否能教会零基础用户编程”。他们快速推出的AI Tutor功能,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提问,AI实时指导编码。这个团队不承担现有产品的维护任务,唯一的目标就是制造惊喜。

2.2 “慢思考”团队:深耕底层,构筑护城河

与“快思考”团队相对应的是“慢思考”团队。他们负责的是那些需要长期投入、深度思考的底层基础设施建设。在Airtable,这可能涉及到像HyperDB这样的核心数据库引擎的研发。

这个团队的特点恰好相反。

  • 迭代周期 以季度甚至年为单位。

  • 目标导向 追求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长期的技术护城河。

  • 团队构成 通常由资深的架构师和系统工程师组成。

  • 工作方式 严谨的架构设计、充分的性能测试和长期的技术规划。

“慢思考”团队是整个创新体系的基石。没有他们构建的稳定可靠的底层平台,“快思考”团队的各种实验和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3 增长飞轮:快慢互补的完美机制

“快”与“慢”并非对立,而是一种完美的互补。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增长飞轮。


团队类型

核心职责

产出

对飞轮的贡献

“快思考”团队

快速原型、用户体验创新、探索新功能

市场兴奋点、用户增长、产品“Wow时刻”

驱动增长:吸引新用户,验证市场方向

“慢思考”团队

底层架构、核心引擎、系统稳定性、可扩展性

可靠的基础设施、可规模化的产品能力

稳定增长:将创新沉淀为可盈利的长期产品


这个飞轮的运转机制是这样的:

  1. “快思考”团队通过敏捷迭代,不断推出令人兴奋的新功能,吸引大量用户,制造市场声量。

  2. 这些经过市场验证的、成功的创新,会被“慢思考”团队接手。

  3. “慢思考”团队将其进行重构、优化和加固,最终沉淀为可规模化、可盈利的、稳定可靠的长期产品特性。

  4. 这些稳定的核心产品,又为“快思考”团队的下一步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更强大的能力。

这种快慢结合的组织模式,让Airtable既能像初创公司一样灵活地捕捉市场机会,又能像成熟企业一样稳健地构建长期价值。

2.4 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流动性

更进一步,AI原生组织正在突破传统的“部门墙”。财富500强中的亚马逊、莫德纳等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减少中层管理层级,合并部门。他们依赖AI智能体来自动化处理大量的常规协调和报告工作,使得组织结构自然而然地趋于扁平化

Anthropic内部的“Claude Playground”快速实验机制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任何工程师都可以随时部署Claude的新提示模板或微调版本,在内部员工中进行灰度测试。根据收集到的反馈,团队可以在一周内决定这个新想法是否要正式上线。这种“快速试错”的文化,催生了像“宪法AI”这样突破性的创新机制,而这在一个层级森严的组织里是难以想象的。

三、🦄 人才:从专业分工到跨界“独角兽”

有了正确的产品方向和组织架构,最终执行这一切的还是人。AI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壁垒分明的职能分工正在被打破。

3.1 职能壁垒的瓦解

在过去,软件开发流程通常是一个线性的接力赛。产品经理(PM)写一份厚厚的PRD(产品需求文档),交给设计师(Designer)出图,最后由工程师(Engineer)来实现。这个PM-工程师-设计师的“铁三角”,在追求效率和确定性的工业时代非常有效。

但在AI时代,这个模式失灵了。因为AI带来的可能性是发散的、非线性的,一份静态的PRD根本无法捕捉到所有的创新机会。未来的成功者,不再是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而是能够跨越职能边界的“独角兽”人才

  • “产品工程师” 他们既懂技术实现,又具备深刻的产品洞察力,能够独立将一个想法从概念变为可用的原型。

  • “设计师-工程师” 他们不仅能设计出优美的界面,还能用代码将其实现,确保设计理念在最终产品中得到完美呈现。

3.2 “至少能危险地胜任”

Howie Liu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是,每个人都应该对其他职能有基本的理解和能力,达到“至少能危险地胜任”(At least dangerously competent)的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

  • PM需要成为“PM-原型师”(PM Prototyper) 他们不仅要会写文档,更要具备基本的设计感和动手能力,能用Figma或简单的代码快速搭建出可交互的原型。

  • 工程师需要具备产品思维 他们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需求,而要主动思考功能的价值和用户的体验,从技术的角度为产品带来新的可能性。

  • 设计师需要懂技术 他们要了解技术实现的基本原理和限制,这样才能设计出既有创意又切实可行的方案,而不是天马行空的“飞机稿”。

3.3 原型 > PRD:工作方式的变革

这种人才结构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工作方式的变革。团队的沟通语言,不再是冗长的文档,而是可交互的原型

与其花几周时间写一份几十页的PRD去说服别人,不如花几天时间做一个粗糙但可用的原型,让大家直接上手体验。用真实的体验来验证想法,远比用抽象的文字去描述要高效和准确得多。

3.4 跨界人才的培养实践

为了培养这种“独角兽”人才,许多顶尖科技公司都设立了专门的内部培训和轮岗计划。

  • Airtable的“Engineer Bootcamp for PMs” 所有新入职的产品经理,都必须完成一个为期两周的编程训练营。他们需要学习Airtable的API、脚本自动化,甚至基本的SQL查询。目标不是让他们去写生产代码,而是让他们在讨论技术可行性时,能和工程师站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

  • Figma的“Designer-Engineer Rotation Program” 设计师可以申请轮岗到前端团队工作三个月,亲身参与代码开发。反之,工程师也可以进入设计团队,深度参与用户体验的评审。这种机制彻底打破了“我说你做”的职能割裂。

  • Stripe的“Tech Literacy for Execs”课程 甚至公司的高管,也需要学习API原理、加密机制、分布式系统等基础知识。因为在战略会议上,如果领导者无法准确判断技术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就可能做出灾难性的决策。Stripe的CEO Patrick Collison本人,就以坚持阅读一线技术文档而闻名。

AI时代,跨领域知识的融合已经成为个人和团队最核心的竞争力。

四、🎨 文化:从严格管控到鼓励“玩耍”

文化是一家公司隐形的操作系统。它决定了当规则没有明确规定时,员工会如何思考和行动。在快速变化的AI时代,一种鼓励实验、拥抱不确定性的文化,比任何流程和制度都更加重要。

4.1 “玩”就是工作

Howie Liu有一个非常激进的观点,他鼓励团队成员“玩”

“如果你觉得需要取消接下来所有的会议,花一整天甚至一整周的时间,去试用所有可能与Airtable相关的AI新产品,那就尽管去做。”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他看来,这是在AI时代保持敏锐度的唯一方法。技术的前沿每天都在变化,新的工具和模型层出不穷。只有让团队成员,尤其是产品和技术人员,沉浸在这个信息流中,亲自去“玩”这些新东西,才能激发真正的灵感,找到下一个突破口。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信任和赋能。它相信员工是自我驱动的,并且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去探索。

4.2 拥抱实验与评估(Evals)

在AI时代,直觉和经验的重要性在下降,而快速实验和数据化评估(Evals)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

一个AI功能的好坏,往往不是通过逻辑推演就能判断的。同一个模型,用不同的提示词,或者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效果可能天差地别。因此,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

  1. 快速实验 快速构建一个最小可用版本。

  2. 快速评估 设计科学的评估体系,收集定性和定量的数据。

  3. 快速迭代 基于评估结果,迅速做出调整。

这个循环的速度,决定了公司跟上技术变革的速度。

4.3 创新文化的制度保障

许多公司已经将这种实验文化制度化。

  • Basecamp的“Hack Days”制度 每月固定有一天,所有员工暂停手头的常规工作,可以自由组队,尝试任何他们感兴趣的新技术、新工具。曾经有员工在“Hack Day”上用AI自动生成客户支持的回复模板,这个小项目后来被评估效果良好,并最终被整合进了正式产品中。

  • Netflix的“Freedom & Responsibility”文化 Netflix以其著名的“自由与责任”文化而闻名。员工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参加会议、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许多工程师会利用这种自由,花大量时间在Hugging Face、Replicate等平台上试用新兴的AI模型和工具,并将他们的发现和心得带回团队分享。

  • Vercel的“AI Exploration Fund” Vercel的做法更加直接。公司为每位员工提供每年1000美元的预算,专门用于订阅各种AI工具,比如Cursor Pro、Replit Pro、MidJourney等。同时,公司鼓励员工在使用后撰写内部的评测报告,分享最佳实践。这不仅提升了员工的个人能力,也为整个公司的技术选型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这些制度设计的背后,是一种从“管控”到“赋能”的文化转型。AI为文化注入了新的可能性,而健康的文化则为AI的应用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 领导:从战略决策到首席“品味官”

在转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也是最关键的一块,是领导力。AI时代的领导者,尤其是创始人或CEO,其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他们不能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战略决策者。

5.1 创始人必须在一线

Howie Liu本人就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者。他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亲手使用市面上各种最新的AI产品,从Claude、Runway到Sesame AI。他不仅是使用者,还是创造者,他会亲自为Airtable的新功能制作原型。

他开玩笑说,自己可能是公司**“最贵的推理成本用户”

为什么创始人必须在一线?

因为AI产品的“感觉”和“质感”是无法通过报告和数据来完全传递的。AI的边界在哪里?它的潜力有多大?它的“脾气”是怎样的?这些微妙但至关重要的体感,只有通过深度、持续的亲手使用才能获得。

如果创始人自己都不在一线使用AI,他就无法对产品的方向和质量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5.2 成为“首席品味官”

因此,CEO的角色,正在从首席执行官(Chief Executive Officer)向“首席品味官”(Chief Taste Officer)转变。

“品味”在这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它代表了对产品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技术与人文结合点的精准把握。CEO的工作不仅是做出“做或不做”的战略决策,更是要深入到产品细节中,去定义产品的“品味”和方向。

这种“品味”决定了产品给用户的最终感觉。是聪明、贴心,还是笨拙、机械?是优雅、一致,还是混乱、割裂?这些都源于领导者自身的品味和判断。

Howie Liu强调,创始人不应该因为公司规模的扩大而远离产品。保持对创造本身的热爱,是企业长期成功的关键。

5.3 一线领导力的典范

这种深入一线的领导力风格,在顶尖科技公司中并不少见。

  • Sundar Pichai与Gemini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Google CEO Sundar Pichai每周都会花数小时亲自测试Gemini的最新内部版本。他会向团队反馈非常具体的细节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个回答不够简洁?”或者“这个例子举得不够好”。他实际上是Google最重要、最挑剔的“用户0号”。

  • Elon Musk与Autopilot 多位特斯拉前员工都曾透露,Elon Musk会深夜给工程师发邮件,要求修改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中的某一句语音提示。他会反复推敲措辞,强调“要更自然、更安全”。他对这些细节的偏执,源于他自己每天都在亲自深度体验产品。

  • Stuart Russell与DeepMind 即使是像Stuart Russell这样的顶尖AI理论专家(经典AI教科书《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的作者),在参与DeepMind项目时,也深度介入了AlphaFold的界面设计。他要确保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结果,能够被一线的科学家直观、准确地理解。他认为,“不懂用户的AI学者,无法创造出真正的价值。”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在AI时代,领导者必须回归到“个人贡献者”(Individual Contributor)的角色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未来。

总结

Airtable CEO Howie Liu提出的这五个维度——产品、组织、人才、文化、领导力,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AI原生转型框架。它不是一份简单的清单,而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的自我革命。

  • 产品层面,要以“重新创立”的思维,彻底重构交互体验,让AI成为默认路径。

  • 组织层面,要建立“快慢结合”的双轮驱动机制,在敏捷创新与稳定发展间取得平衡。

  • 人才层面,要打破职能壁垒,大力培养跨界“独角兽”,让原型驱动开发。

  • 文化层面,要鼓励“玩耍”和实验,建立快速评估和迭代的机制。

  • 领导层面,创始人必须回归一线,成为定义产品灵魂的“首席品味官”。

这五个维度,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描绘了企业在汹涌的AI浪潮中,不仅要生存下来,更要乘风破浪、引领变革的清晰航线。突破传统模式,全面拥抱AI带来的范式转移,是通往未来唯一的路。

📢💻 【省心锐评】

AI原生转型,不是技术问题,是认知问题。Howie Liu的五维框架,本质是要求企业从CEO到一线员工,完成一次思维模式的集体“格式化”。做不到,再强的技术也只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