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渝低空经济以政策创新和区域协同为引擎,正加速迈向全国低空经济高地。本文系统梳理成渝低空经济的市场地位、产业链协同、政策驱动、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与全国其他核心区域的比较优势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度展望。通过详实数据、案例和结构化分析,全面呈现成渝低空经济的现状与前景,为行业决策和区域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引言

低空经济已成为全球新兴产业的重要赛道。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近年来加速布局低空经济,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高地。2024年,成渝两地被列为全国首批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城市,联合打造“成渝低空经济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成为西部低空经济发展的标杆。本文将以市场报告的结构,系统梳理成渝低空经济的市场地位、产业链协同、政策驱动、技术创新、应用场景、与全国其他核心区域的比较优势与不足,并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度展望。

一、成渝低空经济的市场地位与区域协同

1.1 区域战略定位与发展格局

成渝地区地处中国西部腹地,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核心区域。近年来,成渝两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积极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重庆与四川共同布局“成渝低空经济带”,纳入川渝共建重点项目,总投资约3.7万亿元。成都在全国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中排名前列,创新聚集度和环境友好度突出。两地实施年度重点合作任务,推进数百个共建项目,并签署全国首个跨省低空合作备忘录,联合建设AI驱动的“数字空管”系统,实现航线智能调度,推动跨省低空飞行架次年增长20%。

1.1.1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 2023年,成渝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

  • 预计到2035年,成渝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 成渝低空经济带的建设,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1.1.2 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

成渝两地通过“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德阳、应用在重庆、配套在资阳”的差异化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成都依托航空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形成以工业无人机、通航装备、飞控系统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具备全国领先的研发和制造能力。重庆则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为依托,构建了通用航空“整机+核心部件+配套制造+运营+服务+金融”全产业链,集聚宗申航发、丰鸟等重点企业。

二、产业链协同与生态体系

2.1 产业链全景

成渝低空经济产业链条完整,涵盖“研发—制造—应用—服务—金融”全环节。两地通过差异化协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产业链环节

成都优势

重庆优势

典型企业/机构

研发

航空制造、电子信息、AI+低空

飞控系统、智能传感器

成都飞机工业、电子科大、重庆宗申航发

制造

工业无人机、通航装备

整机制造、核心部件

成都纵横、德阳无人机产业园、丰鸟

应用

工业无人机、低空旅游

物流配送、应急救援

成都洛带机场、重庆两江新区

服务

运营管理、空管系统

低空物流、医疗配送

成都空管中心、重庆低空物流平台

金融

产业基金、保险创新

金融服务、投融资

成渝低空经济发展基金

2.2 生态体系建设

  • 成渝两地联合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基金,推动成果转化和资源要素保障。

  • 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强化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

  • 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三、政策驱动与制度创新

3.1 政策体系完善

成渝两地政府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出台多项专项政策和行动方案。重庆发布《推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县县通”“乡乡通”目标。四川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低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

3.2 制度创新与改革突破

  • 成渝两地联合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基金,推动成果转化和资源要素保障。

  • 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强化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

  • 推动空域管理改革,争取空域开放和管理权下放试点。

  • 建设AI驱动的“数字空管”系统,实现航线智能调度。

3.3 政策驱动成效

政策支持成为成渝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两地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人才保障等多维度协同,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4.1 技术创新能力与研发投入

成都在技术创新活力和生态协同能力方面全国领先,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AI+低空”研发、5G-A通信、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新技术应用。重庆则以“硬科技+硬制造”双轮驱动,推动飞控系统、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多业融合”创新链条。

4.2 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飞控系统:自主研发能力强,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高能量密度电池:推动无人机续航能力提升,拓展应用场景。

  • 智能传感器:实现多场景感知与数据采集,提升无人机智能化水平。

  • AI+低空:推动智能调度、自动驾驶、空域管理等新应用。

4.3 产业升级与多业融合

  • 无人机与汽车、空天信息、智能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业融合”创新链条。

  • 推动低空经济与文旅、物流、应急救援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应用场景。

五、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

5.1 应用场景多元化

成渝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涵盖低空物流、应急救援、城市通勤、空中游览、农林植保、地理测绘、环境监测、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

5.1.1 低空物流

  • 重庆两江新区已开通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医疗物资配送累计飞行超3000公里。

  • 无人机物流配送在城市治理、应急救援、医疗物资运输等领域广泛应用。

5.1.2 应急救援与城市治理

  • 无人机在应急救援、灾害监测、城市治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 成渝两地将低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5.1.3 城市通勤与空中游览

  • 成都洛带机场10条旅游航线年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推动低空旅游产业发展。

  • 川渝联合推出低空旅游线路,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独特消费体验。

5.1.4 农林植保与地理测绘

  • 无人机在农林植保、地理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5.2 市场需求分析

  • 低空物流、应急救援、城市通勤等领域市场需求旺盛,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 低空旅游、农林植保、地理测绘等领域市场潜力巨大,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5.3 核心挑战与战略响应

成渝低空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核心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区域内已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战略响应措施。

挑战类型

具体表现

破局策略

空域管理

跨省协调响应超30分钟

推广“数字空管”AI调度系统

基础设施

起降点覆盖率仅15%

2027年前新建500个垂直起降场

产业链断层

核心传感器进口依赖度80%

设立百亿基金攻关高精度MEMS传感器

人才缺口

运营管理岗缺口超2万人

共建成渝低空学院(2025年招生)

商业闭环

场景规模化率<10%

试点“飞行即服务”(FaaS)订阅模式

5.4 发展机遇实施路径

成渝低空经济的未来发展机遇清晰,实施路径明确。以下流程图直观展现了政策、技术、市场和实施动作的协同推进:

六、与其他核心区域的比较

6.1 与长三角对比

  • 成渝在空域开放、政策创新和应用场景试点方面领先,低空旅游和成本控制优势明显。

  • 产业链完整性、市场化应用和国际化程度不及长三角,龙头企业数量和影响力有待提升。

6.2 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对比

  • 成渝空域管理改革深度大,审批流程简化,区域协同机制完善。

  • 缺乏如深圳大疆等国际级龙头企业,全球化布局和消费级市场占有率不足。

6.3 与京津冀对比

  • 成渝政策创新空间大,低空空域开放和应用场景丰富,成本优势突出。

  • 科技资源和高端人才集聚度不及京津冀,标准制定和技术输出能力有待提升。

6.4 区域比较表

区域

产业链完整度

空域开放

国际化程度

市场需求

政策创新

龙头企业

成本优势

成渝地区

★★★

★★★★

★★

★★★

★★★★★

★★

★★★★

长三角

★★★★★

★★★

★★★

★★★★★

★★★★

★★★

★★

粤港澳大湾区

★★★★

★★★★

★★★★★

★★★★

★★★★

★★★★★

★★★

京津冀

★★★★

★★★★

★★

★★★★

★★★★★

★★★

★★★

七、主要挑战与短板

7.1 空域资源与管理体制

  • 空域资源分配和管理体制改革仍需深化,部分区域空域协调难度大。

7.2 基础设施建设

  •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通用机场和配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7.3 产业链与龙头企业

  • 产业链不完整,缺乏国际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部分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7.4 人才短缺

  • 人才短缺,专业技术和运营管理人才缺口大,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7.5 市场化应用与商业模式

  • 市场化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不足,应用场景开发深度有待提升。

八、发展机遇与建议

8.1 发展机遇

  • 国家和地方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川渝协同创新机制完善。

  • 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明显。

  • 区域人口密集,城市治理、物流配送、文旅体验等领域市场需求旺盛。

8.2 发展建议

  •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空域管理平台,简化审批流程,释放空域资源。

  • 优化区域分工,形成“重庆制造+成都研发+川渝应用”互补格局。

  • 培育龙头企业,设立产业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 强化人才培养,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实训基地,填补人才缺口。

  • 拓展“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应用场景,推动可持续商业模式落地。

  • 加强安全管控,构建空域动态监控和反制设备体系,确保飞行安全。

  • 推动标准统一,完善安全管控,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结论

成渝低空经济已具备坚实基础和广阔前景。通过政策驱动、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成渝地区正加速迈向全国低空经济高地。未来,成渝需持续深化空域管理改革,提升基础设施和空域开放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区域协同,吸引和培育龙头企业,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低空经济与多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成渝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低空经济高地,助力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

📢💻 【省心锐评】

“成渝凭场景优势占得先机,但需警惕‘有试验无转化’陷阱。未来五年,谁能在适航认证与商业模型上突破,谁才能真正执西部低空之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