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国家数据局公布63个可信数据空间试点,涵盖城市、行业、企业三大方向,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本文系统梳理试点全名单,深度解析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共性技术框架,剖析AI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语义互通的关键路径,展望2028年百空间互联的产业影响,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言

数据已成为驱动现代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要素。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步伐加快。2025年,国家数据局正式公布首批63个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涵盖城市、行业、企业三大方向,试点周期为2025-2027年,目标是两年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空间互联奠定基础。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我国数据要素流通进入规模化、市场化配置新阶段,更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和万亿级数据要素市场的激活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将以全景视角,系统梳理63个试点项目的全名单与特色,深入剖析能源、医疗、交通等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框架,探讨AI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语义互通的关键路径,并展望2028年百空间互联对产业的深远影响。

一、可信数据空间试点总体框架与目标

1.1 试点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2025年,国家数据局以“创新驱动、协同开放、安全可控”为核心理念,遴选出63个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涵盖城市(13个)、行业(22个)、企业(28个)三大方向。试点周期为2025-2027年,目标是两年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空间互联奠定基础。通过试点先行,探索数据要素流通、确权、定价、交易、治理等全链路机制,推动数据资产化、资本化进程,助力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建设,激活万亿级数据要素市场。

1.2 试点分类与布局思路

本轮试点坚持“点面结合、区域协同、行业引领、企业创新”的布局思路,既有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区域的城市级试点,也有能源、医疗、交通、制造、金融等重点行业的行业级试点,更有央企、地方国企、科技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企业级试点。通过多层次、多类型、多场景的协同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范式。

二、63个可信数据空间试点项目全名单与特色概览

2.1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13个)

城市

区域/集群

特色与方向

上海

长三角

国际数据港协同,跨境数据流通,打造长三角数据枢纽

南京

长三角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金融、交通、AI等多专区共治共享

宁波

长三角

制造业数据要素化探索,港口经济特色

温州

长三角

民营经济数据价值化试点,中小企业数据共享

雄安新区

京津冀

数字孪生城市底座,探索新区数据治理

广州

粤港澳大湾区

跨境贸易数据安全流通枢纽

厦门

经济特区

海峡两岸数据合作试验田,创新城市治理

贵阳

中西部枢纽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与产业融合(贵州大数据集团牵头)

重庆

中西部枢纽

成渝双城经济圈数据协同,城市数据一体化

成都

中西部枢纽

西部科学城科研数据共享平台,数字经济高地

济南

中西部枢纽

工业互联网数据空间,黄河流域生态与数据治理

郑州

中西部枢纽

物流枢纽数据互联,交通物流与数据互通

呼和浩特

中西部枢纽

绿色算力数据资产化试点,能源数据与城市治理融合

2.2 行业可信数据空间试点(22个)

领域

代表项目/主体

主要任务与创新点

医疗健康

江苏省数据集团、浪潮、联合健康等

医保数据共享、药品溯源、跨机构医疗数据安全共享

汽车制造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生态、法士特、隆鑫等

供应链数据协同、自动驾驶模型训练、零部件质量追溯

能源

新型电力系统数据空间

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度优化、能源数据跨主体共享

材料科学

苏州实验室材料数据空间

尖端材料研发数据共享,科研数据跨境合规流动

基础科研

中科院科学数据空间

科研数据开放共享,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金融

中小企业信用数据池

破解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数据共享

物流

多式联运数据交换平台

供应链全链路可视化,物流数据整合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数据空间

工业设备数据互联互通,智能制造数据协同

农业

农业大数据空间

农产品溯源、农业生产数据共享

环保

环保数据空间

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生态治理数据协同

其他

行业数据生态建设

数据确权与标准制定,行业数据治理创新

2.3 企业可信数据空间试点(28个)

企业类型

代表企业/主体

建设重点与创新应用

央企集团

中国邮政、卫星网络、国家管网等

供应链物流数据协同、卫星遥感数据增值、油气储运数据闭环

地方国企

徐工集团、广汽集团、南京钢铁等

工程机械物联网、智能汽车用户行为、钢铁碳足迹追踪

科技企业

金域医学、长光卫星、欧冶云商等

医疗大数据诊断模型、遥感数据服务、钢铁电商数据交易

其他

蒙牛乳业、甘肃水务等

农牧业溯源数据链、水资源管理数据空间

2.4 63个试点项目全名单(按类型分组)

序号

名称/主体(部分为代表性企业或平台)

类型

主要方向/特色简述

1

上海市

城市

长三角数据枢纽、国际数据港

2

南京市

城市

政务与社会数据融合

3

宁波市

城市

制造业数据要素化、港口经济

4

温州市

城市

民营经济数据价值化

5

雄安新区

城市

数字孪生城市、数据治理

6

广州市

城市

跨境贸易数据流通

7

厦门市

城市

两岸数据合作、城市治理

8

贵阳市

城市

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产业融合

9

重庆市

城市

成渝经济圈数据协同

10

成都市

城市

科研数据共享、数字经济高地

11

济南市

城市

工业互联网、生态治理

12

郑州市

城市

物流枢纽、交通物流数据互通

13

呼和浩特市

城市

绿色算力、能源数据与治理

14

江苏省数据集团有限公司

行业

医保数据共享

15

浪潮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

医保数据共享

16

中国联合健康医疗大数据有限责任公司

行业

药品溯源、医疗数据共享

17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行业

药品溯源、医疗数据共享

18

海南博鳌乐城数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行业

进口药品医疗器械数据流通

19

新型电力系统数据空间

行业

能源数据共享、电网调度

20

苏州实验室材料数据空间

行业

材料研发数据共享

21

中科院科学数据空间

行业

科研数据开放共享

22

中小企业信用数据池

行业

金融数据共享

23

多式联运数据交换平台

行业

物流数据整合

24

工业互联网数据空间

行业

工业设备数据互联

25

农业大数据空间

行业

农业生产数据共享

26

环保数据空间

行业

环境监测数据共享

27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生态

行业

汽车供应链数据协同

28

法士特集团

行业

汽车零部件质量追溯

29

隆鑫集团

行业

汽车供应链数据协同

30

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供应链物流数据协同

31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卫星遥感数据增值

32

国家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油气储运数据闭环

33

徐工集团

企业

工程机械物联网

34

广汽集团

企业

智能汽车用户行为数据

35

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

钢铁碳足迹追踪

36

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

医疗大数据诊断模型

37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

遥感数据服务

38

欧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

钢铁电商数据交易

39

蒙牛乳业

企业

农牧业溯源数据链

40

甘肃水务

企业

水资源管理数据空间

41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通信数据空间

4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通信数据空间

4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通信数据空间

44

中国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

广电数据空间

45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能源数据空间

46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能源数据空间

47

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能源数据空间

48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

能源数据空间

49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能源数据空间

50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能源数据空间

5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

能源数据空间

52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轨道交通数据空间

53

中国中冶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冶金数据空间

54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矿产数据空间

55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机械制造数据空间

56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军工数据空间

57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军工数据空间

58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电子信息数据空间

59

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金融数据空间

60

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

企业

金融数据空间

61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

轨道交通数据空间

62

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化工数据空间

63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

煤炭数据空间

(注:部分行业和企业项目因公开信息有限以代表性企业或平台形式呈现,具体名单以国家数据局官网公示为准。)

三、能源、医疗、交通领域试点的共性技术框架

3.1 分布式架构与隐私计算

可信数据空间的核心在于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即数据在不出域、不泄露的前提下实现价值流通。分布式架构成为底层基础,数据分散存储于各参与方本地,数据流通以“模型动、数据不动”为原则。隐私计算技术(如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同态加密等)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实现跨主体、跨机构的数据联合建模和分析。例如,医疗领域通过联邦学习实现多家医院间的病例数据协同训练AI模型,既保护了患者隐私,又提升了诊断智能化水平。能源领域则通过多方安全计算,实现电力、油气等企业间的调度优化和风险预测。

3.2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

区块链技术为可信数据空间提供了数据流通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每一次数据的调用、流转、授权、使用都被记录在链上,形成完整的审计链条。智能合约则自动执行数据使用规则和交易协议,确保数据流通合规、透明。例如,交通领域的多源数据共享平台,利用区块链记录车辆、路网、物流等数据的流转过程,智能合约自动结算数据服务费用,极大提升了数据流通效率和信任度。

3.3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

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数据类型多样、来源复杂,既有结构化的业务数据,也有非结构化的图像、文本、传感器数据。可信数据空间通过数据标准化、接口适配、数据中台等手段,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无缝对接和集成。以交通领域为例,车辆、道路、气象、物流等多维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中台进行汇聚和治理,为智能交通调度、事故预警等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能源领域则通过数据湖、数据仓库等技术,整合发电、输电、用电等全链路数据,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优化。

3.4 安全与合规治理

数据安全与合规是可信数据空间的生命线。试点项目普遍建立了完善的身份认证、权限管理、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等机制,确保数据流通过程的安全、合规、可控。医疗领域对患者隐私保护尤为严格,采用数据脱敏、访问分级、合规审计等措施。能源和交通领域则注重关键基础设施数据的安全防护,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3.5 共性技术框架流程图

四、AI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语义互通的关键路径

4.1 数据标准化与本体构建

多源异构数据的语义互通,首先要解决数据标准不统一、语义不一致的问题。各试点项目普遍推动行业数据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数据字典和行业本体。例如,医疗领域推动电子病历、药品、诊疗等数据的标准化,能源领域制定发电、输电、用电等数据的统一编码体系。通过本体构建,明确数据实体、属性、关系,为后续的语义映射和智能处理奠定基础。

4.2 知识图谱与语义中台

知识图谱技术成为实现多源数据语义互通的关键工具。通过构建行业级知识图谱,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实体抽取、关系建模和语义关联,形成统一的语义网络。语义中台则作为数据空间的“智能大脑”,为上层应用提供语义检索、智能问答、数据推理等能力。例如,交通领域通过知识图谱关联车辆、道路、事件等多维数据,实现智能路径规划和事故溯源。医疗领域则通过知识图谱实现疾病、药品、病例等数据的智能关联,提升辅助诊断和科研效率。

4.3 AI驱动的数据映射与转换

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数据标签自动映射、语义自动转换。通过训练AI模型,实现不同系统、不同格式数据的自动对齐和语义转换,极大提升了数据融合效率。例如,能源领域通过AI模型自动识别和映射不同电力企业的数据标签,实现跨企业的数据协同。医疗领域则利用NLP技术自动解析和标准化医生的自由文本记录,提升数据结构化水平。

4.4 联邦学习与协同建模

在保护数据隐私的前提下,AI模型可在多方数据上协同训练,实现跨机构、跨行业的数据智能应用。联邦学习成为主流技术路径,既保障了数据主权,又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例如,医疗领域多家医院联合训练疾病预测模型,能源领域多家电力企业协同优化调度模型,交通领域多地交管部门联合训练交通流量预测模型。

4.5 特征工程与动态适应

AI通过特征工程自动提取多源数据的关键特征,结合强化学习等算法,实现模型的动态优化和自适应。随着数据空间的不断扩展和数据类型的不断丰富,AI模型能够持续学习和进化,提升语义互通和智能决策能力。

4.6 AI语义互通关键路径流程图

五、2028年100个空间互联的产业影响

5.1 数据要素市场规模化释放

随着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的互联互通,数据流通效率大幅提升,数据资产化、资本化进程加快。企业间数据协作成本有望降低30%以上,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数据增值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激活万亿级数据要素市场。数据成为企业核心资产,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不断涌现。

5.2 产业协同与创新加速

能源、医疗、交通等重点行业实现跨域协同,推动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能源领域通过数据空间实现发电、输电、用电等全链路协同优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医疗领域实现跨机构、跨区域的医疗数据共享,推动精准医疗和智慧健康。交通领域实现多地、多部门的数据互联,提升智能交通和物流效率。

5.3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新业态加速落地,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有望超过50%。数据空间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企业通过数据空间实现业务创新、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5.4 区域经济与社会治理升级

城市数据空间整合交通、能源、环境等多维数据,提升城市治理与服务能力,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区域间数据空间互联,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缩小数字鸿沟。社会治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5.5 国际竞争力提升

我国数据要素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推动中国数据治理模式和技术标准“走出去”,参与全球数据治理规则制定,提升国际竞争力。

六、结论

63个可信数据空间试点的落地,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里程碑。通过分布式、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共性技术,结合AI驱动的多源数据语义互通,可信数据空间将在能源、医疗、交通等领域率先突破。预计到2028年实现100个空间互联,全面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协同创新和城市治理升级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数据空间的不断扩展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数据要素将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 【省心锐评】

“制度与技术需双轮驱动:隐私计算解决‘不敢享’,联邦学习化解‘不会享’,但最终破局钥匙在数据产权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