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剖析MCP、A2A与AP2三大Agent协议的核心定位与技术差异。文章通过场景化分析,提供从单体强化到群体协作,再到安全交易的Agent构建技术选型指南,并给出融合实战的架构建议,助力开发者构建强大的智能生态。

引言

AI Agent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能聊天的模型,而是渴望能自主行动、解决问题的智能体。这股浪潮带来了一场“寒武纪大爆发”,无数Agent应用涌现,但也伴随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巴别塔困境”。每个Agent、每个平台都说着自己的“方言”,工具无法通用,协作更是天方夜谭。

整个行业都在呼唤标准。

就在这个关键节点,几股力量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Anthropic带来了MCP(模型上下文协议),谷歌则推出了A2A(智能体间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AP2(智能体支付协议)。这三个协议并非简单的技术术语,它们代表了构建未来智能生态的三条核心路径,分别指向了Agent如何干活、如何协作、如何交易这三个根本性问题。

对于身处其中的开发者和架构师来说,理解它们的本质,知道在什么场景下选择谁,以及如何将它们融合,已经不是一个加分项,而是一个必答题。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把这三个协议掰开揉碎,从核心定位到技术选排,从适用场景到融合实战,为你提供一份清晰、可执行的行动指南。让我们一起拨开迷雾,看看如何为你的Agent装上最合适的“义体”与“社交大脑”。

一、协议解构:三大协议的核心定位与功能

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必须深刻理解每个协议究竟是什么,它要解决的核心痛点又在哪里。MCP、A2A和AP2,它们各自占据了Agent能力版图中的关键一环。

1.1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Agent的“瑞士军刀”

MCP由Anthropic提出,它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一个AI Agent与外部世界连接的标准化集成协议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AI领域的“USB-C接口”。在MCP出现之前,AI模型想要调用一个外部工具,比如查询数据库或者操作文件,大多依赖于定制化的Function Calling。每接入一个新工具,就可能需要一番定制开发,工作量巨大且难以复用。这就好比你的手机、电脑、耳机各有各的充电口,出门得带一大把线,极其繁琐。

MCP要解决的,正是这个“M个模型 x N个工具”的复杂集成问题。它希望通过一套统一的协议,让任何工具都能“即插即用”地被任何AI模型调用。

  • 核心解决

    • “Agent如何高效、安全地干活?”

  • 技术架构与特点

    • Client-Server模式。Agent作为客户端(MCP Client),向提供工具能力的服务器(MCP Server)发起请求。这种解耦的架构让工具的开发、部署和维护变得独立,非常灵活。

    • 双向通信。它不仅支持Agent调用工具(请求-响应),还支持工具主动向Agent推送信息(例如,一个长时间运行的任务完成了,服务器可以主动通知Agent)。这通常通过服务器发送事件(SSE)来实现。

    • 动态发现。MCP允许Agent在运行时动态发现可用的工具及其功能,而不是在编码时写死。这为构建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自适应Agent提供了可能。

    • 权限与安全。安全是重中之重。MCP在设计上就考虑了精细的权限控制。比如,通过OAuth 2.0进行身份认证和授权,确保Agent只能访问它被允许访问的工具和数据。同时,结合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沙箱隔离技术,可以有效防止恶意Agent滥用工具造成破坏。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更清晰地展示MCP的技术要点。

MCP技术维度

详细说明

架构模式

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Agent是Client,工具是Server。

通信协议

主要采用JSON-RPC进行请求-响应,使用SSE (Server-Sent Events) 实现服务器主动推送。

核心能力

动态工具发现双向流式通信标准化错误处理

安全机制

OAuth 2.0(身份认证与授权)、RBAC(角色访问控制)、沙箱(Sandbox)隔离执行环境。

所以,MCP的本质是强化单个Agent的执行能力。它为Agent装上了感知和操作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神经系统”和“四肢”,让Agent从一个只会“说”的思想者,变成一个能够“做”的行动者。

1.2 A2A(Agent-to-Agent Protocol):Agent的“社交网络”

如果说MCP解决的是Agent的“个人能力”问题,那么由谷歌提出的A2A协议,则致力于解决Agent的“社会协作”问题。

随着任务越来越复杂,单个Agent往往独木难支。比如一个完整的旅行规划任务,可能需要一个负责搜机票的Agent、一个负责订酒店的Agent,还有一个负责规划当地行程的Agent。它们如何发现彼此?如何沟通任务?如何协同工作?A2A就是为了给这些来自不同开发者、不同平台的Agent们提供一套标准的“沟通语言”和“社交礼仪”。

你可以把A2A想象成Agent世界的“WTO协议”或者“社交网络协议”。它的目标是打破Agent之间的“信息孤岛”,让它们能够形成一个协作网络,共同完成宏大而复杂的任务。

  • 核心解决

    • “智能体之间如何合作?”

  • 技术架构与特点

    • Agent Card。这是A2A的核心概念之一。每个Agent都会发布一张“名片”(Agent Card),上面清晰地声明了自己的身份、能力、输入输出格式、以及调用它的方式。这使得其他Agent可以像在“黄页”上查找服务一样,动态地发现并理解其他Agent的能力。

    • 任务生命周期管理。A2A定义了一套标准化的任务交互流程,包括任务的提议(Propose)、接受(Accept)、执行(Execute)、拒绝(Reject)、完成(Complete)等状态。这确保了协作过程的有序和可追溯。

    • 多模型与互操作性。A2A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支持来自不同供应商(谷歌、OpenAI、Anthropic等)的模型所驱动的Agent能够无缝协作。它关注的是协议层面的统一,而非底层模型的统一。

    • 零信任安全模型。在多Agent协作的环境中,安全挑战比单体Agent更为严峻。A2A采用零信任(Zero Trust)架构,即默认不信任任何参与方。Agent之间的每一次交互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和授权,确保任务和数据的安全。

下表总结了A2A的关键技术特性。

A2A技术维度

详细说明

核心概念

Agent Card,用于能力声明与发现。

交互模型

任务生命周期管理(提议、接受、执行、完成等)。

设计目标

跨平台、跨厂商、跨模型的互操作性。

安全机制

零信任(Zero Trust)架构、基于OAuth的委托授权、可验证凭证(VCs)。

因此,A2A的价值在于构建一个Agent生态系统。它让独立的Agent能够连接成网,通过能力互补和任务分解,涌现出远超单个Agent的“群体智能”。

1.3 AP2(Agent Payments Protocol):Agent的“安全钱包”

当Agent不仅能干活、能协作,甚至开始自主进行商业活动时,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那就是。Agent如何安全、合规地进行支付和交易?

AP2(Agent Payments Protocol)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它是谷歌在A2A协议基础上的一个垂直场景扩展,专注于定义一套Agent主导支付和交易的标准化流程。

如果说A2A是社交协议,那么AP2就是这个社交网络中的“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它要确保当一个Agent代表你花钱时,这笔交易是经过你授权的、过程是可信的、结果是可追溯可审计的。

  • 核心解决

    • “Agent如何安全、合规地进行交易?”

  • 技术架构与特点

    • 明确的交易角色。AP2定义了清晰的角色,如用户(User)、用户Agent、商家Agent、商家等,并规范了它们之间的交互流程。

    • 强大的授权与真实性机制。AP2强调支付意图的明确授权。用户需要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比如通过生物识别)向其Agent授权支付。所有交易信息都会被数字签名,确保不可篡改和不可否认。

    • 支持多种支付方式。该协议设计得足够灵活,可以支持包括信用卡、稳定币、银行转账在内的多种现代支付工具。

    • 合规性与可追溯性。所有交易都将被记录,形成清晰的审计日志。这对于满足金融监管要求(如KYC/AML)和解决潜在的交易纠纷至关重要。

AP2的技术关注点如下表所示。

AP2技术维度

详细说明

协议定位

A2A协议在支付与交易场景的垂直扩展。

核心机制

支付授权交易真实性验证问责与审计

安全保障

数字签名可验证凭证(VCs)、加密通信。

支持范围

支持信用卡、稳定币、银行转账等多种支付方式,强调金融合规性

AP2是Agent从信息世界走向商业世界的“最后一公里”。它为Agent经济的真正到来,提供了最基础的安全和信任保障。

二、异同与互补:从“单打独斗”到“生态闭环”

理解了三者的定位后,我们再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一次横向对比。这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者,而是构建复杂智能系统的互补模块。

2.1 核心差异一览

下面这张大表,浓缩了MCP、A2A和AP2在各个维度上的核心差异。

维度

🛠️ MCP (工具协议)

🤝 A2A (协作协议)

💳 AP2 (支付协议)

核心定位

Agent与工具/数据的接口标准

Agent与Agent的交互标准

Agent间安全支付/交易标准

解决问题

Agent如何“干活”

Agent如何“合作”

Agent如何“安全交易”

交互对象

Agent ↔️ Tools/Data

Agent ↔️ Agent

Agent ↔️ 商家/金融机构

技术隐喻

AI的USB接口、神经系统

Agent的社交网络、WTO协议

Agent的安全钱包、支付宝

技术关注点

接口统一、动态发现、权限控制

能力发现、任务分配、状态同步

支付授权、交易审计、金融合规

典型场景

工具调用、数据查询、文件操作

多Agent协作、任务分解与流转

自动支付、智能报销、程序化结算

这张表清晰地揭示了三者的分工。

  • MCP纵向的,它让Agent的能力向“下”扎根,深入到各种工具和数据源中。

  • A2A横向的,它让Agent的能力向“外”扩展,连接其他的Agent。

  • AP2则是在A2A的横向连接上,增加了一个商业化的维度,让协作可以产生真实的经济价值。

2.2 完美的互补关系

三者并非竞争关系,而是构建一个完整、强大Agent生态的“三位一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从感知、决策到执行、交易的完整闭环。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理解这种互补关系,比如构建一个全自动的“智能旅行助手”。

  1. 感知与工具执行 (MCP)

    • 用户对助手说“帮我预订下周末去三亚的性价比最高的机酒套餐”。

    • 旅行助手Agent首先需要“干活”。它通过MCP协议,调用多个工具。

      • 调用日历MCP Server,确认“下周末”的具体日期。

      • 调用航班查询MCP Server(可能封装了携程、飞猪的API),获取所有飞往三亚的航班信息。

      • 调用酒店查询MCP Server,获取三亚的酒店列表和价格。

      • 调用用户偏好数据库MCP Server,读取用户的偏好,比如“喜欢靠窗座位”、“预算在5000元以内”。

  2. 协作与任务分配 (A2A)

    • 旅行助手Agent发现,要找到“性价比最高”的套餐,需要复杂的比价和打包策略,这超出了它的核心能力。

    • 于是,它通过A2A协议,发布一张任务卡片,寻找一个“旅行套餐优化Agent”。

    • 一个专门的“比价Agent”发现了这个任务,接受了它。

    • 旅行助手Agent将通过MCP收集到的航班和酒店数据,通过A2A协议发送给比价Agent。

    • 比价Agent完成计算后,将最优的几个套餐方案通过A2A协议返回给旅行助手Agent。

  3. 交易与支付闭环 (AP2)

    • 旅行助手Agent将最优方案呈现给用户。用户选择了方案A。

    • 此时,需要完成支付。旅行助手Agent启动AP2协议流程。

    • 它向用户的手机推送一个支付授权请求。

    • 用户通过面容ID或指纹确认支付。

    • 旅行助手Agent收到授权后,通过AP2协议,与航司的收款Agent和酒店的收款Agent分别完成支付。整个过程安全、可追溯。

下面这个Mermaid流程图,直观地展示了三者如何协同工作。

这个例子完美地诠释了,MCP强化了单体Agent的工具能力,A2A实现了多Agent的协同智能,而AP2则保障了商业协作的最终闭环。在构建复杂的、面向真实世界业务流程的Agent系统时,融合它们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三、场景为王:不同业务下的协议选型与技术栈建议

理论讲清楚了,现在进入最关键的实战部分。作为开发者,面对具体的业务需求,到底该如何选择?是只用MCP,还是必须上A2A,或者一步到位三者融合?

答案是,场景驱动选型。下面我们针对几种典型的业务场景,给出明确的技术选型建议。

3.1 场景一:只用MCP的“单体强化”场景

当你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独立Agent,让它能自主完成需要频繁与外部系统交互的任务时,MCP是你的不二之选。

  • 场景特征

    • 任务流程相对线性,主要由一个Agent主导。

    • 关键在于Agent需要实时、准确地调用多种外部数据或执行操作。

    • 不需要与其他Agent进行复杂的协商或任务分解。

  • 应用案例与技术栈建议

应用案例

场景描述

💡 技术栈建议

智能客服Agent

需要实时查询用户订单状态、产品库存、物流信息,并可能需要执行退款操作。

Agent框架: LangChain, LlamaIndex, Autogen
核心模型: 具备强大Function Calling能力的模型(如GPT-4系列, Claude 3系列)
工具层: 为订单系统、库存数据库、物流API分别构建MCP Server。Agent通过框架内置的MCP Client统一调用。
通信协议: 推荐使用JSON-RPC进行请求,SSE处理长任务状态更新。

开发者辅助Agent

集成在IDE中(类似Cursor),帮助开发者自动生成代码、管理Git仓库、执行单元测试、查询API文档。

Agent框架: LangChain, Autogen
核心模型: 同上
工具层: 为文件系统、Git、测试框架、API文档库(如Apifox)分别封装MCP Server。这使得Agent的能力可以轻松扩展,比如未来增加对Docker或Kubernetes的操作。
安全: 必须使用沙箱环境执行代码和命令,防止Agent对本地系统造成破坏。

数据分析Agent

根据自然语言指令,自动连接数据库执行SQL查询,生成数据报告,并调用可视化库生成图表。

Agent框架: LangChain, LlamaIndex
核心模型: 同上
工具层: 部署Postgres/MySQL MCP Server,并为Matplotlib、Plotly等可视化工具封装MCP接口。Agent将自然语言转换为SQL和绘图代码,通过MCP发送给对应的Server执行。
知识增强: 结合RAG,让Agent通过MCP访问一个存储了数据库Schema和业务术语的知识库,提升SQL生成准确率。

在这些场景下,强行引入A2A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增加系统复杂性。核心是打磨好每一个MCP Server,让Agent的“工具箱”足够丰富和可靠。

3.2 场景二:只用A2A的“群体协作”场景

当你的任务极其复杂,无法由单个Agent完成,需要多个不同职能、可能来自不同系统的Agent协同工作时,A2A就成了架构的核心。

  • 场景特征

    • 业务链条长,涉及多个决策和执行主体。

    • 需要整合跨平台、跨厂商的AI能力。

    • Agent之间的交互是核心,而每个Agent自身的工具调用相对简单或已封装好。

  • 应用案例与技术栈建议

应用案例

场景描述

💡 技术栈建议

自动化招聘流程

招聘Agent在人才库发现候选人后,自动触发第三方的背调Agent进行背景调查,并与面试官的日程管理Agent协调安排面试。

核心协议: 严格遵循A2A协议设计Agent间的通信接口。
能力定义: 为每个Agent(招聘、背调、日程)创建Agent Card,清晰描述其功能(如conduct_background_check)、输入(候选人ID)和输出(背调报告URL)。
Agent实现: 各Agent可独立开发(比如招聘Agent用Python+LangChain,日程Agent用Node.js),只要其API符合A2A标准即可。
安全: 采用OAuth 2.0管理Agent间的调用权限,确保招聘Agent只能调用背调Agent,而不能反过来。

多Agent新闻摘要系统

一个总控Agent负责监控新闻源,然后将不同领域(如科技、财经、体育)的新闻分发给专门的摘要Agent。每个摘要Agent完成摘要后,再由一个编辑Agent进行整合和润色,最终发布。

核心协议: A2A协议
任务流管理: 可以使用类似agents.json的配置文件来定义Agent的角色和协作流程。Autogen框架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可以方便地定义多Agent的对话模式(如GroupChat)。
能力定义: 为每个Agent(总控、科技摘要、财经摘要、编辑)创建Agent Card

复杂游戏或社会仿真

在一个模拟城市中,有扮演市长的Agent、扮演企业家的Agent、扮演市民的Agent。它们根据各自的目标和规则,通过A2A协议进行交互(如谈判、交易、投票),从而演化出复杂的社会现象。

核心协议: A2A协议
Agent实现: Autogen非常适合此类场景,可以方便地设置多个具有不同“人设”(System Message)的Agent,并让它们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交互。
状态同步: 需要一个共享的环境或状态管理器,让所有Agent都能感知到其他Agent行动的后果。

在这些场景中,关键在于清晰地定义每个Agent的角色和它们之间的协作协议(A2A)。工具调用(MCP)可以被看作是每个Agent内部的实现细节。

3.3 场景三:只用AP2的“纯支付”场景

理论上存在只用AP2的场景,但这通常意味着A2A的某些概念(如Agent身份识别)已经被隐式地使用了。这个场景的核心是由Agent代表用户发起一笔安全的、可审计的支付

  • 场景特征

    • 核心是交易和支付,而非复杂的任务分解或工具调用。

    • 对安全、合规、审计的要求极高。

  • 应用案例与技术栈建议

应用案例

场景描述

💡 技术栈建议

智能助手一键下单

用户在浏览商品时,对智能助手说“就买这个”。助手Agent直接调用AP2协议,向电商平台的收款Agent发起支付。

核心协议: AP2协议
技术实现: 需要一个支持AP2的Agent平台支付网关。用户的支付授权是关键,通常需要调用操作系统级别的安全认证(如手机的Face ID)。
通信: 推荐使用HTTPS确保通道安全,并使用可验证凭证(VCs)来传递用户的支付授权。

企业自动报销

员工的差旅Agent在行程结束后,自动整理消费记录,并调用AP2协议向公司的财务Agent提交报销申请和支付请求。

核心协议: AP2协议
审计与合规: AP2的审计追踪能力在这里至关重要。每一笔报销请求、审批和支付都必须有数字签名和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的记录。
集成: 需要与企业的财务系统(如SAP、Oracle)进行集成。

AP2场景的重点不在于AI有多“智能”,而在于流程有多“安全”。

3.4 场景四:MCP、A2A、AP2的“终极融合”场景

这才是构建未来高级、复杂AI应用最常见也最强大的模式。它结合了群体协作(A2A)、单体强化(MCP)和商业闭环(AP2),形成一个既能协同、又能实干、还能交易的Agent网络。

  • 场景特征

    • 一个宏大的任务被分解给多个协作Agent(A2A)。

    • 每个Agent为了完成自己的子任务,又需要调用多种内部或外部工具(MCP)。

    • 流程中涉及真实的商业交易(AP2)。

  • 应用案例与技术栈建议

应用案例

场景描述

💡 技术栈建议

Agent驱动的电商交易

用户的购物Agent通过A2A与商家的销售Agent进行多轮议价。在此过程中,购物Agent通过MCP访问用户的历史偏好数据和消费记录,销售Agent通过MCP查询实时库存和利润模型。议价成功后,通过AP2完成支付。

宏观架构: 基于A2A协议构建Agent间的议价和协作网络。
微观架构: 每个Agent内部采用MCP作为工具调用层。
支付层: 引入AP2协议,确保支付的安全、可追溯。
技术组合: LangChain(用于构建Agent内部逻辑和MCP调用)+ Autogen(用于模拟和管理多Agent对话)+ RAG(通过MCP访问知识库增强决策)。

企业级自动化采购

采购Agent收到内部需求后,通过A2A向多个供应商Agent发起询价。每个供应商Agent通过MCP查询自家ERP系统的库存和报价。采购Agent汇总报价后,根据预设规则选择最优供应商,并通过AP2完成下单和支付。

架构模式: 采用微服务架构,每个Agent都是一个独立的服务。Agent间的通信遵循A2A,Agent与内部系统的交互遵循MCP。
部署: 推荐使用Kubernetes进行容器化部署和管理。可以考虑使用BetterYeah AI Agent平台等成熟的商业解决方案,它们通常已经整合了多协议支持和管理工具。

智慧城市管理

一个中央指挥Agent通过A2A向交通Agent、安防Agent和能源Agent下达指令(如“应对突发暴雨”)。安防Agent接到指令后,通过MCP调用摄像头控制系统、无人机系统;能源Agent则通过MCP访问电网数据和楼宇自控系统,进行负载调整。

宏观架构: A2A协议定义城市各子系统Agent的协作方式。
微观架构: MCP作为连接数字孪生城市和物理世界设备的桥梁。
数据流: 海量传感器数据通过MCP Server汇集给各Agent,Agent决策后通过MCP Server下达控制指令。

在融合场景下,架构设计是成功的关键。你需要像设计一个复杂的分布式系统一样,去思考Agent的职责划分、通信协议、服务发现、容错和安全。

四、融合之道:如何优雅地将三者结合

既然融合是未来的趋势,那么具体该如何落地?这里提供一些具有高执行性的建议。

4.1 场景驱动,分步实施

不要试图一上来就构建一个包含所有协议的“巨石”系统。正确的路径是从业务最核心的痛点出发,分步实施

  1. 第一步:从MCP开始,强化单体

    • 如果你的业务核心是自动化执行,那就先从构建一个强大的单体Agent开始。

    • 行动项:识别出Agent需要调用的所有工具和数据源,为它们逐一开发或寻找现成的MCP Server。优先选择那些能带来最大业务价值的工具。

    • 成果:一个或多个能独立完成特定任务的“全能工具人”Agent。

  2. 第二步:引入A2A,实现协作

    • 当单体Agent的能力达到瓶颈,或者业务流程需要多个角色参与时,就到了引入A2A的时候。

    • 行动项:定义不同Agent的角色和职责,为它们创建Agent Card。设计它们之间的协作流程(任务流)。使用Autogen等框架来编排这些Agent的交互。

    • 成果:一个能够协同作战的“Agent战队”。

  3. 第三步:集成AP2,打通商业闭环

    • 如果你的业务涉及在线交易、付费服务或企业结算,最后一步就是集成AP2。

    • 行动项:选择支持AP2的支付网关和Agent平台。在需要支付的环节,严格按照AP2的规范实现用户授权和交易流程。

    • 成果:一个能够产生真实商业价值的Agent生态系统。

4.2 技术选型:拥抱标准,善用生态

在技术选型上,有几条黄金法则。

  • 优先选择标准化协议。尽量避免自己发明轮子,尤其是在通信协议层面。遵循MCP、A2A这些正在成为行业标准的协议,能让你的系统有更好的互操作性和扩展性。

  • 拥抱生态丰富的框架。LangChain、LlamaIndex、Autogen等框架拥有庞大的社区和丰富的插件生态。使用它们,你可能会发现很多你需要的MCP Server或A2A交互模式,社区里已经有了现成的实现。

  • 关注安全与合规。安全不是事后添加的功能,必须在设计之初就融入架构。

    • MCP层面:重点关注OAuth、RBAC和沙箱隔离。

    • A2A层面:严格遵循零信任原则,做好Agent间的身份认证和权限控制。

    • AP2层面:必须符合金融行业的安全与合规标准,如PCI DSS,并确保所有交易可审计。

4.3 架构建议:模块化与微服务

对于复杂的融合场景,推荐采用模块化、微服务的架构

  • Agent即服务(Agent as a Service)。将每个Agent(或每类Agent)封装成一个独立部署的微服务。

  • 协议网关。可以设立一个API网关,专门处理不同协议的转换和路由。例如,外部的HTTP请求进来后,由网关转换为A2A或MCP的内部调用。

  • 共享知识库(RAG)。构建一个集中的知识库,并通过MCP接口提供给所有Agent访问。这能确保所有Agent的决策都基于一致、最新的信息,是提升群体智能的关键。

这种架构使得系统易于扩展、维护和升级。你可以独立地更新某一个Agent,或者增加新的Agent,而不会影响到系统的其他部分。

总结

我们正处在AI Agent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黎明时分。MCP、A2A和AP2这三大协议,如同三块基石,为我们构建宏伟的智能大厦指明了方向。

  • MCP,是Agent的“手和脚”,让它能与数字和物理世界互动,成为一个“全能工具人”

  • A2A,是Agent的“社交法则”,让它们能相互沟通、协同作战,组成一支“超级战队”

  • AP2,是这个战队的“银行账户”,为它们的商业活动提供了安全与信任的保障。

对于开发者而言,最重要是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你需要做的,是深刻理解业务,以场景为驱动,灵活地选择和融合这些协议

  • 从一个简单的MCP工具调用开始,解决一个具体的自动化问题。

  • 当业务变复杂时,用A2A将多个Agent组织起来。

  • 当需要商业闭环时,用AP2架起信任的桥梁。

未来,最强大的AI应用,必然诞生于这三者(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标准协议)的深度融合之中。掌握协议融合与技术选型的能力,不仅仅是跟上一个技术热点,更是抓住了开启下一代智能生态大门的钥匙。现在,就是开始动手的最佳时机。

📢💻 【省心锐评】

别再纠结哪个协议更牛。MCP是单兵装备,A2A是作战条令,AP2是军需支付。打什么仗,就用什么装备。真正的王道,是把它们组合成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