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6 日,韩国加密行业迎来了历史性时刻 ——《风险企业培育特别法实施令》修订案正式生效,将「区块链 / 虚拟资产交易与经纪」从受限行业名单中移除。这意味着时隔七年后,韩国加密公司终于能以「风险企业」身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融资等实打实的支持。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部长韩成淑直言:「这是让韩国与全球数字资产趋势接轨的关键一步,将为新兴产业注入资本活力。」​

冰封七年:从 170 家到 1 家的行业寒冬​

时间回到 2018 年 10 月,全球 ICO 热潮正盛,韩国却按下了加密行业的「暂停键」。当时政府以「抑制投机、保护散户」为由,将虚拟资产业务与夜店、赌场等一同列入「高风险受限行业」。这一决策背后,是当年层出不穷的加密骗局刺痛了监管神经。​

最轰动的莫过于 Shinil 集团的「黄金沉船骗局」。该公司宣称发现俄罗斯沉船上的巨额黄金,发行的「Shinil Gold Coin」在一年多时间里吸引 10 万名投资者,卷走 5370 万美元。最终 CEO 承认「没有任何黄金证据」,导致 2600 多名投资者损失超 800 万美元。类似的欺诈案让韩国公众对加密资产的信任度跌至谷底,也让监管层选择了「一刀切」的严格管控。​

七年限制带来的后果立竿见影。据 Tracxn 数据,2018 年韩国诞生了 170 家区块链初创公司,创下十年峰值;而到 2025 年 7 月,全年仅新增 1 家区块链创业公司。融资规模更是断崖式下跌 ——2025 年同期仅完成 4 轮融资共 1330 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 17 轮 3230 万美元下降 58.82%。没有政策支持、缺乏资本关注,曾经火热的韩国加密生态几乎陷入停滞。​

松绑逻辑:监管成熟 + 全球竞速​

此次政策转向并非偶然,而是韩国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后的必然结果。2021 年修订的《特定金融信息法》首次将虚拟资产服务商纳入反洗钱(AML)和身份验证(KYC)监管框架;2024 年生效的《虚拟资产使用者等保护法》更是赋予监管机构实质性的监督制裁权,从法律层面构建起用户保护网。​

用韩成淑的话说:「我们已从‘缺监管而一刀切’转向‘以监管促发展’。」这种转变更顺应了全球数字资产的发展浪潮 —— 当香港推出虚拟资产 ETF、新加坡完善加密牌照制度时,作为科技强国的韩国显然不愿在这场竞赛中落后。官方公告明确指出,新政旨在「建立符合全球趋势的数字资产生态系统」,这标志着韩国加密监管正式进入「精细化治理」时代。​

资本图谱:谁将引爆韩国 Web3?​

政策松绑的春风,最先吹拂的将是韩国加密投资圈。那些曾经蹑手蹑脚的资本力量,如今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布局。​

本土 VC:从蛰伏到狂奔​

  • Hashed:作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加密风投,其投资组合涵盖 Aptos、Injective 等全球知名项目,更通过黑客松等活动深度参与生态建设,堪称韩国 Web3 的「隐形推手」。​

  • Dunamu & Partners:头部交易所 Upbit 的母公司旗下投资平台,既能提供资本支持,更能凭借交易所资源为项目注入流动性,这种「战略 + 资金」的双重优势无人能及。​

  • Kakao Ventures:依托 Kakao 生态的流量优势和 Kaia 底层链资源,成为海外项目落地韩国的「必争跳板」,在支付场景融合领域潜力巨大。​

巨头入场:财团们的加密野心​

韩国科技巨头早已悄悄布局。KB Investment 凭借银行系资本的合规优势,专注为成熟期项目提供机构级资金;而三星旗下的Samsung Next更是眼光独到,其投资的 Roam 项目已在全球 140 国部署 16 万个 WiFi 节点,成为 DePIN 赛道的全球前三强。从元宇宙(Sandbox)到公链(SUI),从 NFT(BAYC)到基础设施(Layer zero),三星的加密版图早已横跨多个核心赛道。​

【省心锐评】

七年冰封并非一日可融,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吸引人才回流、重建公众信任,都是韩国加密行业需要跨越的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