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能体爆发,生命科学迎来新变革

无论是因为会炒菜而出圈的Manus,还是后续迅速跟进的各种OpenManus们,都在印证“AI智能体元年”的到来。背后的核心是基础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足够强大,可以支撑上层应用。

最近,一个名为OpenBioMed的智能体平台低调亮相,并率先对外开源。这是全球首个AI制药领域的智能体开源平台,意味着生命科学研究和制药领域进入了智能体驱动的新范式时代。

OpenBioMed:AI制药的智能体平台

OpenBioMed是由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和专注于AI制药的高精尖创业公司——水木分子共同打造的。虽然团队新成立,但核心人物聂再清却是AI领域的老面孔。他曾是天猫精灵背后的首席AI科学家,也是打造了反骚扰AI“二哈”的硬核程序员。现在,他希望通过为制药研发人员打造智能体,将AI的力量带入每个人都能受益的制药产业中。

张亚勤院士的观点

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AIR院长张亚勤院士表示,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清华大学AIR已汇聚了一批既懂科研又懂产业的人工智能领域学者。大模型与生成式AI技术正引领科学研究进入全新的人机协作新范式。生命科学智能体的出现与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科学发现的进程,大幅提升科研效率。

OpenBioMed架构

OpenBioMed的架构分为三层:

  • 最底层:AI制药任务用到的科研数据和知识图谱。

  • 中间层:专为生命科学和制药打造的垂直大模型和该领域研发中涉及的核心任务算法。

  • 最上层:集成了最新最强的基座大语言模型和智能体设计平台,实现面向场景的定制化应用。

Autopilot模式:药物设计自动化

以药物设计为例,过去需要一位资深专家描述需求后,由一个团队来执行。而现在通过OpenBioMed,可以实现完全自动化。例如,针对携带KRAS G12C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设计新型药物分子。AI智能体会调动大模型进行推理,调用工具并形成工作流,从靶点分析到候选药物确定的闭环设计报告。

Copilot模式:人类专家的智能助手

除了Autopilot模式,OpenBioMed还推出了Copilot模式,作为人类专家的智能助手。在高度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任务中,最终决策权仍在人类专家手中。例如,在难成药靶点3D构象生成、药物筛选等任务中,Autopilot来执行;而在AI靶点挖掘、验证实验方案优化等任务中,Copilot来实现。

ChatDD:对话式药物设计

ChatDD是水木分子的商用平台,通过Copilot助手和Autopilot智能体两种模式,支持多种医药行业和企业的药研任务。这一模式不仅重新定义了药物研发,还通过人机协作对话式的方式实现了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

制药研发范式的演变

制药研发大致历经了四个阶段:

  1. 第一代:传统手工药物设计(TMDD)。

  2. 第二代: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

  3. 第三代:人工智能药物设计(AIDD)。

  4. 第四代:对话式药物设计(ChatDD)。

在第四代范式中,科学家的角色更加聚焦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和任务描述,而智能体则通过高通量的文献阅读、海量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迭代与任务执行,成为科学家最得力的助手。

打通两大模态

为了真正成为第四代制药范式的主角,智能体需要解决最核心的行业痛点——打通文本模态和生物模态。为此,水木分子打造了PharMolixFM和OCSU工具,实现了多尺度统一和跨模态翻译。此外,他们还推出了升级版的生物医药多模态开源基础大模型BioMedGPT-R1,进一步提高了性能。

开源共享

OpenBioMed发布即开源,汇集众智,赋予众人。在制药或更广泛的生命科学研发领域,如果最好的资源能无差别覆盖到更多研发者,或许会让整个领域的推进更快更高效。

聂再清的观点

水木分子首席科学家聂再清强调:“AI在制药领域必须是助手。”他认为,AI应该帮助人类向善,并且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要确保其安全性。他的目标是让每一个生物制药研发人员都能拥有自己的“贾维斯”或“星期五”。

💡省心锐评

OpenBioMed开源是里程碑!AI让"冷门靶点"研究不再拼实验室财力,小团队也有机会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