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深度,聚焦大模型、AI机器人、多元算力等前沿领域,全面展现了中国及全球AI产业的创新突破、产业落地与国际合作。大会推动AI技术从“可用”向“好用”转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引言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盛大召开,成为全球AI领域的风向标。大会不仅以创纪录的规模和国际影响力,吸引了全球顶尖专家、企业和创新成果,更以其深度和广度,全面展现了大模型、AI机器人、多元算力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趋势。本文将以技术论坛的视角,深入剖析本届大会的核心议题,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千行百业,推动产业生态完善,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规模空前,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
1.1 参展规模与全球参与
2024年WAIC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成为历届之最。大会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位顶尖专家、80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3000余项前沿科技成果。值得一提的是,100余款“全球首发”和“中国首秀”产品在大会期间亮相,彰显了中国AI创新的强劲动力和全球影响力。
1.1.1 参展企业与专家分布
1.2 产业合作与投资落地
闭幕式上,3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投资额超150亿元,意向采购金额达162亿元。产业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推动了全球AI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大会期间,众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涵盖芯片、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
1.3 国际化与专业化并重
WAIC已成为全球AI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大会不仅展示了中国AI产业的创新实力,也为全球AI技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高水平平台。论坛设立十大重点议题,邀请多位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及全球顶尖专家,共同探讨AI安全、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AI治理新格局的形成。二、大模型:从参数竞赛到价值创造,赋能千行百业
二、大模型:从参数竞赛到价值创造,赋能千行百业
2.1 全球与中国大模型发展态势
2.1.1 大模型数量与创新速度
截至2024年,全球已发布大模型3755个,其中中国企业贡献1509个,数量居全球首位。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已有117家大模型完成备案。中国在基础大模型领域实现了快速迭代和深度渗透,成为全球AI创新的重要引擎。
2.1.2 发展趋势与技术演进
大模型的发展正经历从“参数竞赛”向“价值创造”转变。早期大模型以参数规模为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则更注重实际应用价值和行业赋能能力。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成为大模型竞争的主战场。
2.2 技术突破与行业应用
2.2.1 行业渗透与典型案例
大模型正加速向金融、医疗、工业、教育、科研等垂直行业渗透。以下为部分典型应用案例:
电力行业:南方电网“驭电”大模型优化电力系统安全与新能源利用,提升电网调度智能化水平。
教育领域:大模型通过多轮启发式对话,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实现个性化教学。
医疗健康:大模型助力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和智能问诊,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
科研创新:大模型在基础科学研究、数据挖掘等领域展现强大能力,推动科研范式变革。
2.2.2 算法创新与生态扩展
初创企业如月之暗面Kimi K2通过算法创新,在算力受限下实现突破,展现中国AI的独特优势。阿里“通义千问”开源模型下载量突破2000万次,企业调用量激增,生态圈持续扩大。通用大模型(如百度文心、阿里通义、上海书生等)不断迭代升级,带动生态繁荣。
2.3 产业生态与商业化进程
2.3.1 商业化落地与客户增长
大模型在商业化和普及化方面前景广阔。企业客户数持续增长,行业应用不断拓展。大模型平台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助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2.3.2 生态共建与政策支持
政策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大模型创新与应用,出台多项支持措施,促进产业生态完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形成多元开放的AI生态体系。
三、AI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加速落地,场景化应用拓展
3.1 展出规模与技术进步
3.1.1 人形机器人展出规模
本届大会展出超150台人形机器人,数量创历届之最。展品涵盖工业、商业、医疗、生活服务等多场景,展现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广泛应用前景。
3.1.2 代表性产品与技术亮点
3.2 产业化进程与应用拓展
3.2.1 规模化落地与订单增长
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落地,部分产品已获得实际订单。工业、物流、医疗、教育等领域成为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点方向。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智能分拣、医疗辅助等场景展现出强大能力。
3.2.2 成本与安全挑战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但高昂成本(数十万至百万元)和安全风险仍是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如何降低制造成本、提升安全性,成为产业化进程中的关键课题。
3.2.3 政策引导与创新体系建设
政策层面,《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力,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进程。
四、多元算力:国产崛起,集群化与绿色高效并进
4.1 技术创新与集群化发展
4.1.1 国产算力平台崛起
算力作为AI发展的基石,成为大会焦点。华为发布昇腾384超节点,通过总线技术优化集群调度,千亿级模型性能提升2.5倍。上海仪电联合企业发布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突破传统互连瓶颈。科华数据推出算力平台V2.0,实现全国多元异构算力智能调度,并发布液冷/风冷混合部署方案。
4.1.2 集群化与高效能
AI模型训练对算力提出更高要求,万卡甚至超万卡集群成为大模型竞赛的“入场券”。分布式推理、提升集群互联效率等方式,有望大幅降低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推动AI产业可持续发展。
4.2 绿色高效与生态共建
4.2.1 绿色算力与能效提升
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绿色高效成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液冷/风冷混合部署、智能调度等技术,有效降低能耗,提升算力利用率。
4.2.2 生态共建与政策支持
科华数据与壁仞科技、科大讯飞等20余家企业及高校达成战略合作,覆盖芯片、云计算、科研等领域。上海提出构建“多元、高效、绿色”算力生态,发放算力券等举措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4.3 产业规模与未来前景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增速超20%。智能算力规模预计2026年将达2024年的两倍,国产算力崛起成为趋势。多元算力平台和高效能集群将为AI产业持续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五、自动驾驶与产业融合
5.1 自动驾驶技术进展
自动驾驶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浦东世博园周边投放无人驾驶出租车,市民可预约体验。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物流车、飞行器等加速商业化落地,相关企业展示了在矿山、物流、城市交通等多场景的应用成果。
5.2 产业融合与应用拓展
自动驾驶技术正与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城市交通等产业深度融合。无人驾驶车辆在矿山、港口、城市配送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5.3 商业化落地与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成熟和政策支持,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加快。未来,自动驾驶有望在更多行业和场景实现普及,成为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
六、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
6.1 国际合作新格局
大会以“以共商促共享 以善治促善智”为主题,强调AI伦理治理、国际合作和产业生态建设。论坛设立十大重点议题,邀请多位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及全球顶尖专家,共同探讨AI安全、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6.2 全球治理与中国角色
中国积极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推动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在大模型数量、算力基础设施和机器人应用等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正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参与全球AI治理与标准制定。
6.3 伦理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AI伦理与治理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大会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AI技术安全、可控、可持续发展。多方协作、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有助于应对AI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结论
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其空前的规模、深度和国际影响力,全面展现了大模型、AI机器人、多元算力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产业落地。中国在大模型数量、算力基础设施和机器人应用等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大会推动了AI技术从“可用”向“好用”转变,促进了产业生态完善和国际合作。随着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生态共建,人工智能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并在全球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AI将以更高的智能水平、更广的应用场景,持续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助力人类社会迈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未来。
📢💻 【省心锐评】
"算力是新时代的电力,大模型是智能时代的操作系统。中国在应用场景的深度和生态构建速度上已形成代际优势,这是技术主权争夺战的关键筹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