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已形成全国领先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产业链完整、企业集聚、政策创新、应用场景丰富,但在核心技术、空域管理、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和区域协同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方能巩固其全球低空经济示范地位。
引言
低空经济,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正成为全球创新竞争的前沿阵地。近年来,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通用航空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低空经济在城市物流、交通出行、应急救援、文旅观光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区位、雄厚的产业基础、密集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已成为中国低空经济的领头羊和示范区。本文将以市场报告的视角,系统梳理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产业格局、主要企业、发展模式、政策法规、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对比、未来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为行业从业者、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技术爱好者提供一份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参考。
一、发展现状与总体格局
1.1 区域引领与产业集聚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群之一,低空经济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产值超9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1700家;广州开发区产值超130亿元,企业超50家;珠海航空产业链产值155.6亿元,企业超70家。广东省低空经济整体规模已超千亿元,集聚全国30%以上产业链企业,产业链完整度和企业集聚度均居全国首位。
1.1.1 产业格局
大湾区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的产业格局。三地分别在无人机、eVTOL、通用航空等领域形成各自特色,带动全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以无人机研发制造和低空物流为核心,广州聚焦eVTOL和飞行汽车制造,珠海依托通航产业发展整机制造与运营。
1.1.2 经济与人口密度优势
大湾区高人口密度(1536人/平方千米)和经济密度(2500亿元/平方千米)为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爆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区域内企业数量、产业链配套、创新生态和政策支持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2 产业链完整性与创新生态
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链覆盖原材料、芯片、零部件、动力系统、机载设备、导航定位、运营服务等环节,具备全国领先的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紧密,既有头部企业引领,也有大量“专精特新”企业支撑细分领域创新,形成“链主+隐形冠军”共生的产业生态。
1.2.1 产业链协同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产业集群
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
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推动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
1.3 发展驱动力
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驱动:
技术创新:无人机、eVTOL、智能感知、通信导航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
应用场景丰富:物流配送、城市交通、文旅观光、应急救援等多元化应用需求旺盛
政策支持:国家、省市多层级政策密集出台,推动产业链完善和应用落地
区域协同:粤港澳三地协同发展,形成“生产性金融服务带”和“生产制造业服务带”两条“低空经济交叉带”
二、主要厂家与产业链协同
2.1 主要企业分布
大湾区汇聚了全球领先的低空经济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以下表格梳理了主要企业及其核心业务领域:
2.2 产业链协同与创新生态
2.2.1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共同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领域,补齐产业链短板
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推动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
2.2.2 产业生态共生
“链主+隐形冠军”模式,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区域内企业间合作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发展模式与应用场景
3.1 发展模式
3.1.1 “三核联动”产业协同
广州:聚焦eVTOL和飞行汽车制造,打造高端制造基地
深圳:以无人机研发制造和低空物流为核心,推动智能制造和应用创新
珠海:依托通航产业,发展整机制造与运营,形成通用航空产业集群
3.1.2 技术驱动+场景应用+政策支持
依托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多元化应用场景落地
政策持续加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空域管理、产业发展和应用推广
3.1.3 区域协同
形成“生产性金融服务带”(港澳、深圳)和“生产制造业服务带”(广州、珠海、佛山)两条“低空经济交叉带”
强化粤港澳三地协同,推动跨境合作和资源整合
3.2 应用场景
3.2.1 物流配送
深圳开通77条无人机航线,覆盖城市物流和即时配送
广州试点医疗物资“低空速递”,提升医疗应急效率
珠海14条航线覆盖海岛休闲和物资配送,服务旅游和民生
3.2.2 城市交通
全球首条跨海跨城eVTOL航线(深圳-珠海)将2小时车程缩至20分钟
广州大学城启用飞行汽车起降点,探索城市空中交通新模式
3.2.3 文旅与应急
空中观光、森林巡检、应急救援等,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效率
低空旅游、空中观光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2.4 其他应用
农业植保、空中巡检、跨境飞行等,拓展低空经济应用边界
3.3 应用场景流程图
四、政策与法规环境
4.1 国家层面政策
低空经济自2021年起被写入国家规划,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施行,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4.2 省市政策
广东省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目标到2026年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
深圳、广州、珠海等地密集出台专项政策,深圳率先发布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广州出台《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推动基础设施、空域管理、产业发展、应用推广等全链条发展
4.3 区域协同与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联盟成立,190家成员单位,推动管理服务、装备制造、场景应用、核心技术攻关等
香港、澳门积极参与,香港成立“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推行“监管沙盒”试点,推动法规改革和基础设施建设
4.4 政策环境表格
五、与全国其他区域对比
5.1 产业规模与企业集聚
大湾区在产业规模、企业集聚、产业链完整度、应用场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均居全国首位
长三角在eVTOL技术研发和省际协同方面有优势
京津冀科研资源丰富但应用场景较少
成渝地区政策积极但产业链配套较弱
5.2 产业链完整性与创新能力
大湾区在人口与经济密度、产业链完整性和应用场景多样性上具有显著优势
长三角在核心技术专利积累和省际协同机制方面表现突出
京津冀以科研创新为主,产业化和应用落地相对滞后
5.3 区域协同与国际化
大湾区积极推动与港澳协同,形成“生产性金融服务带”和“生产制造业服务带”两条“低空经济交叉带”
深港、珠澳等跨境低空航线和合作试点推进,香港借助国际金融和检测认证优势,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
5.4 全国主要区域对比表
5.5 典型案例分析
5.5.1 大湾区:深圳无人机物流网络
深圳作为“无人机之都”,已建成覆盖全市的低空物流网络。顺丰丰翼、美团无人机等企业在深圳开通77条无人机航线,日均配送量持续攀升。无人机配送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还在疫情防控、应急物资运输等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的经验表明,政策创新、企业主导和场景驱动是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5.5.2 长三角:eVTOL技术研发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南京为代表,聚集了大量eVTOL研发企业和科研院所。该区域在飞行器动力系统、智能航电、适航认证等方面具备较强技术积累。省际协同机制推动了技术标准统一和产业链协作,但在应用场景和市场化落地方面仍有待加强。
5.5.3 京津冀:科研创新与政策引导
京津冀地区依托北京的科研资源和政策引导,推动低空经济基础研究和标准制定。该区域在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具备优势,但受限于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产业化进程较慢。
5.5.4 成渝地区:政策驱动与产业培育
成渝地区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低空经济产业链。尽管起步较晚,但在通用航空、无人机制造等领域已形成一定基础。未来有望依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跨区域协同和产业升级。
六、发展趋势
6.1 商业化加速
6.1.1 eVTOL商业化元年
2025年有望成为eVTOL商业化元年。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头部企业加快适航取证和产能扩张,推动eVTOL载人飞行器进入市场。预计到2030年,eVTOL载人运营将实现盈利,成为城市空中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6.1.2 物流、文旅、空中交通场景落地
低空物流、文旅观光、空中出租车等应用场景加速落地。深圳、广州、珠海等地已启动多条低空航线,服务城市物流、旅游观光和应急救援。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和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商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
6.2 技术突破
6.2.1 动力系统与电池能量密度
eVTOL动力系统和电池能量密度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当前主流eVTOL电池能量密度约为250Wh/kg,行业目标为400Wh/kg。动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极高,适航安全标准需将故障率降至10⁻⁹。动力电池、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等核心技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6.2.2 智能化与融合创新
5G、北斗、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智能感知、自动驾驶、空域管理等关键环节创新。智能化将显著提升飞行安全、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6.3 基础设施升级
6.3.1 “四张网”建设
大湾区正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四张网”建设:
设施网:起降场、充电站、维修点等基础设施布局
空联网:低空空域管理与监控系统
航路网:低空航线规划与动态管理
服务网:运营服务、数据平台、应急响应等支撑体系
广州规划到2027年建成100个垂直起降场,深圳布局全域低空网络,推动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化、智能化发展。
6.3.2 智慧空管与数字化平台
智慧空管系统和数字化运营平台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新基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飞行器实时监控、空域动态管理和应急调度,提升行业安全与效率。
6.4 区域协同与国际化
6.4.1 粤港澳一体化
大湾区积极推动深港、珠澳等跨境低空航线和合作试点,探索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香港借助国际金融和检测认证优势,助力内地企业“走出去”,提升大湾区低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6.4.2 国际规则与标准对接
随着低空经济国际化步伐加快,标准制定、适航认证、空域管理等领域的国际规则对接日益重要。大湾区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低空经济走向全球。
七、主要不足与挑战
7.1 空域管理与法规协同
7.1.1 空域审批与管理难题
当前空域审批流程繁琐,跨区域、跨境飞行规则尚未统一,空域资源分配和动态管理有待突破。大湾区涉及三地空域管理差异,跨市飞行审批效率低,影响了低空经济的规模化运营。
7.1.2 法规与标准滞后
尽管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但在适航认证、飞行安全、数据管理等方面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执行难度大等问题。法规与技术发展存在一定滞后,制约了行业创新和应用推广。
7.2 技术瓶颈与安全标准
7.2.1 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eVTOL动力系统、电池能量密度、安全适航标准等仍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如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电池续航等依赖进口,国产化率有待提升。
7.2.2 飞行安全与监管压力
低空经济涉及大量载人和无人飞行器,飞行安全和监管压力巨大。适航安全标准要求极高,行业需持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飞行安全。
7.3 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
7.3.1 盈利模式探索
低空经济商业化盈利模式尚在探索。90%通航企业亏损,eVTOL载人运营预计2030年盈利,物流无人机单次成本高达100元,需求尚未完全释放。行业需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盈利能力。
7.3.2 市场需求与用户接受度
尽管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丰富,但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62%受访者担忧噪音,48%关注安全问题,社会认知和接受度有待提升。行业需加强用户教育和市场培育,提升公众接受度。
7.4 基础设施与人才短板
7.4.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起降场、空管系统、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需加快建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影响了低空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7.4.2 人才缺口
飞行员、运维等专业人才缺口大。行业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能力。
7.5 区域协同与国际规则
7.5.1 区域协同机制不足
大湾区内地与港澳在政策、标准、空域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协同。跨区域机制滞后,影响了低空经济一体化发展。
7.5.2 国际化标准与规则体系
国际化标准和规则体系尚待完善。大湾区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低空经济与国际接轨。
八、结论与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已具备全国领先的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政策环境,是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国际化样板。未来,大湾区应继续强化政策创新、空域管理改革、产业链协同、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低空经济从“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商业化”转变。
建议如下:
加快基础设施“四张网”建设,完善起降场、空管系统、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布局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动力系统、电池能量密度、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完善法规与管理机制,推动空域管理、适航认证、数据安全等标准统一和执行落地
深化粤港澳三地协同与国际化,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国际规则对接
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创新盈利模式,提升行业盈利能力
加强用户教育和市场培育,提升公众认知和接受度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只有在核心技术、空域管理、商业模式、基础设施和区域协同等方面持续突破,大湾区才能巩固其全球低空经济示范地位,引领中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级创新高地。
📢💻 【省心锐评】
“空域改革的深度决定产业高度,当审批制转向负面清单,大湾区才能真正翱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