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本正加速导航低空经济,聚焦eVTOL整机、核心零部件与基础设施三大赛道。产业基金与风险投资协同,推动产业从政策热走向技术与商业验证。

引言

低空经济,这个曾经更多出现在科幻作品中的词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闯入现实。它并非一个单一产业,而是一个由飞行器制造、基础设施、运营服务与空域管理构成的复杂技术与商业生态系统。资本,作为产业最敏锐的嗅探器和最强大的助推器,其流向清晰地勾勒出这个新兴领域的价值高地与发展路径。

作为一名在技术领域沉浸多年的架构师,我习惯于从系统层面审视新兴事物。低空经济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围绕“第三维空间”展开的交通与信息革命。这场革命的底层逻辑,是能源技术、控制技术、材料科学与数字孪生等多个技术栈的交汇与突破。本文将剥离喧嚣的概念,深入投融资数据的内核,从技术架构与产业逻辑的视角,剖析资本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策略、热点赛道的技术壁垒,并展望未来的投资趋势与潜在风险。

✈️ 一、投融资热度与结构特征:资本的精准导航

资本的涌入并非盲目跟风,其背后是清晰的产业信号与政策驱动。近年来,低空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呈现出整体升温、区域集聚、结构演变三大显著特征。

1.1 整体升温与区域集聚

自2021年起,低空经济赛道的资本热度开始显著攀升。特别是2024年,随着低空经济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迎来了标志性的“元年”。资本市场的反应极为迅速,投融资事件数量与金额均出现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低空经济相关投融资事件预计高达数百起,总金额超过400亿元。仅2025年第一季度,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就达到约50起,金额超过17亿元。这种增长态势,反映了市场对产业前景的高度共识。

资本的流向并非均匀分布,而是表现出强烈的区域集聚效应。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四川等拥有坚实产业基础和明确政策支持的省市,成为吸纳资本的主要高地。其中,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凭借其在无人机、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形成了“双极带动”的格局。

表1:近年低空经济投融资关键数据概览

时间维度

投融资事件数量

已披露融资金额

关键特征与驱动因素

2021-2022

显著增加

数十亿元级别

政策信号释放,eVTOL技术验证期,早期VC开始布局。

2023

持续上升

约5.1亿元(部分统计)

头部企业适航取证取得突破,产业化预期增强。

2024

爆发式增长

预计超400亿元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密集出台配套政策。

2025 Q1

约50起

超17亿元

产业基金与国资深度介入,头部企业后期融资增多。

这种集聚效应不仅是资本的选择,更是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地方政府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提供应用场景、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积极引导产业落地,形成了“政策筑巢、资本引凤、产业集群”的正向循环。

1.2 资本结构演变

低空经济的投资主体结构,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演变。

1.2.1 从市场化VC到产业基金主导

在产业发展初期,嗅觉敏锐的美元基金和市场化风险投资(VC)是主要的探路者。他们承担了更高的风险,投资了一批最早期的技术创新企业。

近两年,随着产业确定性的增强,政府引导基金、地方国资平台和大型产业资本迅速成为投资主力。据统计,国资背景的投资方参与率已高达约40%。这标志着低空经济已从单纯的风险投资赛道,升级为承载区域经济转型和国家战略的重点产业方向。

国资和产业基金的深度参与,带来了三大变化:

  • 更长的投资周期。它们更看重长期产业价值,而非短期财务回报,为需要持续“烧钱”研发的技术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耐心资本”。

  • 更强的资源协同。它们不仅带来资金,还带来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应用场景的开放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对接。

  • 更明确的产业导向。投资行为与地方产业规划紧密结合,推动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1.2.2 投资阶段:早期布局与后期加注并行

从投资轮次看,低空经济的融资事件仍以天使轮和A轮等早期阶段为主,占比超过60%。这表明赛道仍处于技术创新和模式探索的活跃期,大量初创企业涌现,资本愿意“投早、投小、投科技”。

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趋势是C轮、D轮等后期融资事件增多。资本正向已经跑出来的头部企业集中,帮助它们完成从技术验证到产品量产、再到商业化运营的“惊险一跃”。小鹏汇天、沃兰特航空等企业的持续大额融资,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1.2.3 金融工具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股权融资,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金融工具也日趋多样化。商业银行的科技信贷、地方政府发行的专项债、资产证券化(ABS)等,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规模化扩张。这种“股权+债权”的组合拳,为产业提供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化的流程图来描绘当前的资本流动结构。

这个结构清晰地显示,一个由多层次资本、覆盖多阶段、运用多工具的投融资生态正在形成,为低空经济的“从实验室到蓝天”提供了坚实支撑。

✈️ 二、资本青睐的三大热点赛道:技术壁垒与商业前景

资本的流向是产业价值的直接体现。目前,投融资活动高度集中于eVTOL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与上游技术、基础设施与运营服务这三大赛道。这三大赛道分别代表了低空经济的载体、基石与商业闭环。

2.1 eVTOL整机制造:绝对核心

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是实现城市空中交通(UAM)的核心载体,也是当前资本最聚焦、竞争最激烈的赛道。它之所以成为核心,是因为其技术范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航空器。

2.1.1 技术范式的颠覆

传统直升机机械结构复杂、噪音大、运营成本高。eVTOL通过分布式电推进(DEP)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痛点。

  • 高安全性。多个独立的电机和旋翼构成了冗余系统。单个或多个动力单元失效,不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 低噪音。电力驱动和优化的气动设计,使得eVTOL的噪音远低于直升机,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

  • 低成本。更简单的机械结构和电力驱动,大幅降低了制造、运营和维护成本。

  • 环保。纯电驱动,实现零碳排放。

正是这些颠覆性优势,让资本看到了eVTOL在未来城市出行、短途运输、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巨大商业潜力。

2.1.2 玩家格局与资本选择

当前eVTOL整机赛道主要有三类玩家,资本对它们的投资逻辑各有侧重。

表2:eVTOL整机制造赛道玩家类型与投资逻辑

玩家类型

代表企业

核心优势

资本关注点

科技初创企业

亿航智能、时的科技、沃兰特航空、御风未来

技术创新灵活,决策速度快,专注于eVTOL全新构型研发。

技术路线的独创性核心团队的工程能力适航取证的进度

跨界汽车企业

小鹏汇天(小鹏汽车)、吉利沃飞长空

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供应链管理规模化制造方面有天然优势。

车规级供应链的复用能力量产成本控制“飞行汽车”概念的落地可行性

传统航空巨头

波音(投资Wisk)、空客(CityAirbus)

拥有深厚的航空工程经验适航认证资源品牌信誉

对新兴技术路线的整合能力全球适航法规的理解与应对与现有航空体系的融合

资本在这一赛道的布局,呈现出“广撒网”与“重押注”并存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投资不同技术路线的初创企业来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对已经取得关键进展(如获得型号合格证TC)的头部企业进行持续加注。

2.1.3 核心技术门槛:资本的“试金石”

对于整机制造商,资本评估的核心是其跨越技术门槛的能力。这些门槛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决定商业化成败的关键。

  • 适航认证 (Airworthiness Certification)。这是eVTOL从“展品”变为“商品”的唯一通行证。其过程漫长、复杂且耗资巨大,包括型号合格审定(TC)、生产许可审定(PC)和单机适航审定(AC)。任何一家企业在TC上取得的实质性进展,都会立刻成为资本市场的重大利好

  • 能源系统 (Energy System)。当前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是eVTOL航程和载荷的主要瓶颈。能量密度、充放电倍率、循环寿命和安全性,是衡量其能源系统先进性的核心指标。

  • 飞控与自主飞行 (Flight Control & Autonomy)。eVTOL的多旋翼、倾转旋翼等复杂构型,对飞行控制算法提出了极高要求。未来要实现高密度、高频次的城市运营,必须依赖高度自动化的飞行系统。

  • 规模化量产 (Mass Production)。从手工打造原型机,到建立能够保证质量、控制成本的现代化生产线,是对企业工程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资本正密切关注企业在上述领域的每一个里程碑。一个清晰、可行的技术路线图和工程实现计划,是获得融资的关键。

2.2 核心零部件与上游技术:价值链的基石

随着产业发展进入深水区,资本的目光正从光鲜的整机,向上游延伸至那些“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核心零部件领域。投资逻辑也从“追逐明星机型”转向“布局核心技术攻坚”。这是一个更稳健、更具长期价值的投资策略。

主机厂一旦完成适航取证并开始量产,其核心供应商将进入一个成长性与稳定性兼备的黄金发展期。

2.2.1 动力系统:eVTOL的“心脏”

动力系统在eVTOL的物料成本(BOM)中占比最高,约40%。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飞行器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飞行性能。

  • 电池。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是核心诉求。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高镍三元锂电池是当前研发的热点。

  • 电机。高功重比、高效率、高可靠性是关键。盘式电机、轴向磁通电机等新型电机技术,因其更适合eVTOL的需求而受到关注。

  • 电控。需要实现对多个电机的高精度、高动态响应控制,并具备故障诊断和隔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供应链企业,具备向eVTOL动力系统迁移的巨大潜力。它们在技术路线、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上已有深厚积累,是资本重点关注的跨界力量。

2.2.2 飞控与航电系统:eVTOL的“大脑”与“神经”

  • 飞控系统。这是保障飞行安全的核心。它需要处理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执行复杂的控制律,确保飞行器在各种工况下的姿态稳定。高可靠性的硬件和经过严格验证的软件是其技术壁垒。

  • 航电系统。包括通信、导航、监视等设备。需要集成5G-A、北斗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实现飞行器与地面系统的高速、可靠数据交互。

  • 主控芯片。执行飞控和任务管理算法的核心计算单元。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的车规级或航规级芯片是刚需。

在这些领域,掌握核心算法、软件架构和高可靠性硬件设计的“小巨人”企业,正成为资本的新宠。

2.2.3 新材料:eVTOL的“骨骼”

为了在有限的动力下实现更长的航程和更大的载荷,轻量化是eVTOL设计的核心追求。碳纤维复合材料是当前最优的选择。

  • 材料性能。高比强度、高比模量、抗疲劳、耐腐蚀。

  • 制造工艺。自动化铺丝、树脂传递模塑(RTM)等低成本、高效率的制造工艺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 成本控制。碳纤维材料本身及其制造成本,是eVTOL成本构成的重要部分。

资本正在寻找那些不仅能提供高性能材料,更能提供一体化设计、制造和验证解决方案的企业。

表3:核心零部件赛道技术壁垒与投资机会

细分赛道

核心技术壁垒

潜在投资标的类型

动力系统

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电机功重比,电控可靠性

高性能电池研发企业,特种电机制造商,新能源车三电供应商

飞控航电

核心飞控算法,高可靠性硬件设计,多系统集成能力

拥有飞控算法积累的科技公司,军工背景的航电企业,芯片设计公司

新材料

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低成本自动化制造工艺

碳纤维原丝生产商,复合材料结构件制造商,工艺解决方案提供商

2.3 基础设施与运营服务:商业化的“高速公路”

如果说eVTOL是车,核心零部件是车的引擎和底盘,那么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就是路、加油站、交通规则和出行公司。没有后者,前者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商业闭环。

2.3.1 基础设施:基建先行

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是一张覆盖物理和数字空间的立体网络。

  • 物理基础设施。主要是起降场(Vertiport)。它不仅是简单的停机坪,还集成了充电、调度、安检、候机等功能。深圳规划到2025年建成600个、到2030年建成1200个以上的起降设施,这种大规模的基建布局,为相关设备供应商、工程建设方带来了巨大市场。

  • 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是无人驾驶航空器交通管理信息服务系统(UTM)。这是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低空空域管理体系,负责空域规划、航线划设、飞行监视、间隔管理和冲突解脱。这是保障未来大规模、高密度飞行的安全底座。

  • 通信导航设施。需要建设地对空、空对空的专用通信网络(如5G-A),并与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深度融合,为飞行器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和通信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和财政投入是主要驱动力,同时也为社会资本提供了参与机会。

2.3.2 运营服务:价值变现

运营服务是低空经济价值变现的最终出口,其场景极为广阔。

  • 物流配送。这是目前商业化最成熟的领域。顺丰、美团、京东等企业已在多个城市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解决了“最后三公里”的配送效率问题。

  • “低空+”应用

    • 文旅观光。在景区提供空中游览服务,是eVTOL载人商业化的早期切入点。

    • 应急救援。利用无人机进行物资投送、空中勘察、通信中继。

    • 城市治理。电力巡检、交通疏导、环境监测等。

  • 城市空中交通(UAM)。这是最具想象空间的终极场景,提供城市内和城际间的“空中出租车”服务。

资本在运营服务赛道的逻辑,是寻找那些掌握核心场景、拥有强大运营能力和数据能力的平台型企业。未来,能够整合飞行器、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低空出行即服务”(MaaS)的智慧运营平台,将构筑起新的产业壁垒。

✈️ 三、衍生赛道与安全治理:生态的广度与深度

赛博朋克场景设计 (1) 拷贝-vzni.jpg

随着核心产业环节的逐步成熟,围绕低空经济的衍生赛道和配套体系也开始进入资本视野。其中,安全治理是贯穿始终的生命线,催生了新的技术需求和市场机会。

3.1 无人机及多元化应用

在eVTOL吸引大部分目光的同时,传统无人机市场仍在持续深化和拓展。工业级无人机在物流、巡检、安防、测绘等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相关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资本更关注那些能够提供**“无人机+行业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商,它们通过深度绑定特定行业需求,建立了稳固的商业模式。

3.2 反制技术与空域安全

一体两面,低空空域的开放也带来了安全挑战。“黑飞”(未经授权的无人机飞行)、空域入侵等事件,对公共安全、重要设施和大型活动构成了潜在威胁。因此,**反无人机技术(C-UAS)**作为一个新兴赛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反无人机系统在技术上是一个典型的“监侦-指控-打击”闭环。

  • 探测与识别 (Detect & Identify)。这是系统的基础。技术手段包括雷达探测、无线电频谱监测、光电/红外追踪、声学探测等。多传感器融合是提高探测准确率和覆盖范围的关键。

  • 干扰与反制 (Disrupt & Neutralize)。手段分为软杀伤和硬杀伤。

    • 软杀伤。通过无线电干扰,阻断无人机的遥控和图传链路,或通过导航诱骗,使其偏离航线或迫降。这是目前民用领域的主流方式。

    • 硬杀伤。使用激光、高能微波、拦截弹或“以机反机”等方式,物理摧毁目标。主要应用于军事和高安保等级场景。

资本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倾向于那些掌握核心探测算法、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以及高效、低附带损伤反制手段的企业。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频繁,空域安全治理将成为一个持续增长的刚需市场。

3.3 监管平台与服务生态

高效的空域管理离不开强大的数字化监管平台。这些平台需要具备空域申请、飞行计划审批、实时动态监控、电子围栏告警、飞行数据记录与分析等功能。它们是政府监管部门和空域用户之间的桥梁。

此外,围绕飞行活动的服务生态也在逐步形成,包括:

  • 飞手培训与认证。专业飞手的短缺是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规范化的培训和认证体系是市场刚需。

  • 保险与金融服务。针对飞行器、第三方责任的保险产品,以及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是产业健康发展的润滑剂。

  • 数据服务。对海量飞行数据和航拍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可以衍生出新的商业价值。

这些衍生赛道虽然不如整机制造那样引人注目,但它们是构成完整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布局选择。

✈️ 四、未来趋势与投资逻辑:穿越周期的航图

展望未来,低空经济的投融资将呈现出新的趋势。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些趋势,并建立一套基于产业本质的投资逻辑,是穿越周期、获取长期回报的关键。

4.1 资本路径:耐心与政策的共舞

未来的资本格局将更加清晰。

  • 产业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将持续发挥主导作用。它们将以更大的规模、更强的耐心,支持重大技术攻关、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集群发展。

  • 风险投资将继续深耕“投早投小”。VC的核心优势在于发现和培育前沿技术。它们将更加聚焦于上游核心零部件、底层软件算法等技术壁垒更高的细分领域。同时,在已投的头部项目中,会选择性地进行后期追加投资。

  • 资本市场将成为重要的“加油站”。随着头部企业逐步满足上市条件,IPO将成为其获取大规模发展资金的重要途径。中国证监会明确将低空经济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支持范围,为暂时未能盈利但技术领先的企业打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相关的ETF、指数基金等金融产品,也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参与赛道发展的渠道。

4.2 产业格局:集群化与差异化发展

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加强。北京、广东(尤其是深圳)、上海/长三角等地区,将凭借其先发优势,巩固其作为全国性产业高地的地位。

同时,各地将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走上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 深圳可能继续在无人机和UAM运营方面领跑全国。

  • 上海可能依托其强大的汽车产业链和金融中心地位,在飞行汽车和产业金融方面取得突破。

  • 四川、陕西等航空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可能在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研发和测试试飞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 安徽、江西等省份则可能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吸引特定环节的企业落地,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对于投资者,这意味着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力度,寻找与区域发展战略相契合的投资机会。

4.3 投资风控:穿越周期的关键变量

低空经济前景广阔,但也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关键变量,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

表4:低空经济投资的核心风控变量

风险变量

核心关注点

投资策略建议

技术里程碑

适航认证进度是第一核心指标。电池技术、自主飞行技术的成熟度。

里程碑驱动投资。将投资决策与企业的关键技术节点(如TC/PC获取)挂钩,避免为纯粹的概念买单。

法规与政策

空域管理政策的开放程度,运营审批流程的明确性,安全监管法规的完善。

密切跟踪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动向。政策的延续性和可执行性是评估项目可行性的前提。

商业模式验证

终端用户的支付意愿,单位经济模型(UE)能否跑通,盈利模式的清晰度。

关注那些已经找到明确应用场景并开始产生现金流的企业。对于UAM等远期场景,评估其商业计划的合理性。

安全与公众接受度

是否发生过重大安全事故,公众对低空飞行的态度和接受程度。

安全是产业的生命线。投资标的必须拥有极致的安全文化和技术保障体系。

总的来说,投资策略应坚持基本面和里程碑驱动,聚焦于拥有核心技术壁垒、清晰商业路径和强大工程实现能力的头部企业,规避纯粹的主题炒作和短期跟风。

结论

低空经济的万亿蓝图正在徐徐展开。资本作为产业的“风向标”,其动向清晰地揭示了行业的发展重心,从eVTOL整机,到核心零部件,再到基础设施与运营服务,一条完整的价值链正在资本的浇灌下加速成型。

当前,产业正处在从“政策热”向“技术落地”和“商业验证”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阶段。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核心任务是攻克技术难关,尤其是完成适航取证这一“成人礼”。对于投资者而言,则需要兼具远见与耐心,深刻理解产业的技术逻辑与商业规律,以“里程碑驱动”的策略,陪伴真正有价值的企业穿越周期。

资本的涌入,正在为低空经济的腾飞装上强劲的引擎。但最终决定飞行高度和远度的,永远是技术、安全与市场这三大基石。这场天空的变革,大幕已经拉开。

📢💻 【省心锐评】

低空经济的万亿蓝图,资本是画笔。但适航认证、空域管理和商业闭环,才是决定这幅画作成败的关键颜料,缺一不可。